摘 要:2012年9月16日,針對“釣魚島”事件,中國西安、長沙、杭州、廣州等城市出現了群眾自發的游行活動。各類社會群體、各界人士對此都做出了積極強烈的反應。作為時代主人的中國青年,尤其是青年學生在這次突發社會公共事件中的表現值得我們關注。通過論述“釣魚島”系列事件對青年學生的影響,分析他們的表現和原因,從而理性客觀地論證當代青年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現狀、青年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培養的重要性以及有效途徑。
關鍵詞:社會公共事件;青年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2-0375-02
“釣魚島”事件可以說是2012年中國較為突出的社會公共事件:從2012年4月份日本宣布“從私人手中購買釣魚島”,到2012年8月15日,香港14名保釣人士進入釣魚島海域,中日釣魚島領土問題的爭端就日趨白熱化。2012年9月16日,中國西安、杭州和廣州等許多城市舉行了游行活動,反對日本購買釣魚島。游行中,主權意識被有力宣揚,但同時,也有少數不理性的群眾和不法分子砸毀他人車輛,砸傷車主和群眾,擾亂社會秩序,危害社會穩定,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
青年群體作為社會中最活躍、最有力量的一部分人,向來領風氣之先。其整體素質的優化和培養,對國家和社會來說無疑是有重大意義的。近年來,社會上對以青年學生為代表的當代青年應有的精神狀態和社會責任存在很多爭議。那么,我們從這次突發的社會公共事件當中去探究一下青年學生的行為表現以及內在成因,探索一下如何更加有效地培養青年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一、“釣魚島”系列事件對青年學生的影響
對于在校園里的青年學生來說,“釣魚島”事件給他們帶來的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
1.“愛國”有了一個落腳點,思想上認識更深了。當代的青年學生生活在一個和平富足的年代,從小接受的愛國教育缺乏切身的體驗和實戰的訓練。很多青年學生思想不夠成熟,自我認知程度不高,對“愛國”的理解比較膚淺,或事不關己。“釣魚島”事件爆發以后,青年學生接收到的訊息是集中的、多維的、極具煽動性的,他們內心的愛國熱情被點燃了,他們也開始關心討論國事。對于青年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尤其是9月16日游行事件發生以后,關于理性愛國的討論,使青年學生思想上更成熟穩重了,“愛國”找到了一個落腳點。
2.參與實踐學習的機會更多,今后的行動更加有了方向目標。很多高校的學生社團如鄧讀會等還由青年學生帶頭組織了一些以理性愛國為主題的講座、研討會等,學生們接受了各種形式的教育,并積極開展自我教育。校園里這些豐富的活動使青年學生通過實踐學習,有了直觀的感受,從而感悟,幫助青年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愛國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3.青年學生在心理上受到了一定的影響。由于游行活動中出現了一些不和諧不穩定的因素,加上部分媒體的渲染和網上個別人不負責任的言論,使部分青年學生心理上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負面的情緒,恐慌、抱怨還有內心的壓力。部分青年學生表示對法律、對社會、對自己的前途未來都充滿了擔心和疑問。但也有很多正面的好的例子。比如,杭州市區當天的游行活動十分文明有序,未出現任何惡性事件,參與游行的青年學生和群眾都表現出良好的素質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標語口號既鮮明又準確,警察保衛盡職有力,給全國的游行活動做出了很好的榜樣示范。
二、青年學生在整個事件中的主要表現及原因分析
青年學生在整個事件中的表現可圈可點,我們通過客觀的事實來分析一下。
1.網絡成為社會公共事件中青年學生發表民意的主戰場。美國新經濟學家唐-泰普斯科在他的書中將這些在數字科技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90后”青年學生們稱為“N世代”,他們是第一批互聯網原住民,所以他們發揮自身優勢特點,利用網絡論壇、QQ群、短信等轉發提醒周圍的人,呼吁大家一起抵制日貨,才使得信息迅速傳播至全國掀起了一股高潮。以青年學生為代表的當代青年關注的信息更加及時,更加廣泛,更加前沿,在關鍵時刻沒有退縮,而是利用一個現代化的平臺和手段,用自己的方式團結起來,挺身而出。
2.青年學生在社會突發公共事件中體現公民責任。在廣州,游行隊伍所到之處一片狼藉。有一群“90后”學生看到這一幕,默默地借來工具,清理著被破壞的環境。由于微博的力量,還有很多高中生和大學生看到這一消息,紛紛趕來,沿著游行隊伍的路線一直清理到深夜。從這些青年學生身上看到的公民意識的覺醒仿佛已經不再是個別現象。據2008年廣州市團市委的一份調查顯示,83.9%的18歲青年認為“成年意味著他們必須對家庭和社會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92.5%的人表示愿意成為志愿者。在這次參與社會公共事件的過程中,我們的青年學生表現出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公民素質。
3.部分青年在社會突發公共事件中的表現差強人意,值得深思。許多青年的所作所為讓我們不得不進行反思。首先是部分青年學生在學校里面無所事事,既不關心周圍事物又不專心個人學業,毫無目標和方向。這些青年對于國家的遭逢、社會的焦點無動于衷,有些甚至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些青年對自身缺乏責任感,對社會更加沒有擔當。對學校大局、社會責任置之不理,胸懷不夠寬廣,缺乏大局意識。還有一些青年不加分辨地傳播一些對國家和人民不負責任的消息,有的青年甚至在參與游行過程中言行粗魯,使用暴力,不但損壞了自身的社會形象,還帶來了惡劣的影響。這部分青年的表現不僅說明了其自身道德水平的低下,素質修養的缺失,責任意識的淡薄,更給我們的學校和社會教育提出了問題和挑戰。
三、青年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培養的理性分析及幾點措施
“釣魚島”系列事件帶來的思考是多方面的,特別是對于即將全面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青年群體而言,需要汲取的經驗和吸取的教訓更多。高校是青年學生學習、交流、實踐的主要平臺,如何培養青年學生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高校的課程設置應不僅僅包括知識和能力目標,應該更為重視德育和人的素質,其中培養人的責任意識尤其是社會責任感應該寫入高校育人的目標范疇。
第一,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校應該重視“兩課”的開設,不能把它看作是政治任務,或者是可有可無、打發時間的公共課。高校應該把“兩課”重視起來,生動形象的“兩課”能夠在潛移默化之中把學生帶入更高尚的精神殿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找到自我價值,激發他們個體的責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使學生將自我發展與服務社會聯系起來。學生有興趣的“兩課”往往不僅具有深厚的理論,更加有鮮活的實際案例,讓學生在課堂當中就能感受到精神的號召和鼓舞。
第二,緊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松懈。思想政治教育是軟工作,但是十分必要且重要。只有從思想上引領學生,才能指導他們的行動。青年學生在學校學習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更好地服務自己、服務他人,從而服務社會。社會責任感不是一句空話,實踐起來更加有難度。只有思想上認識正確了,能力上準備充分了,對個體的責任、社會的責任和法律都了解清楚了,才能做出正確的行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承擔著引領思想的軟工作,這項工作有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它不但需要強烈的責任心、一定的工作藝術,還需要有個人魅力。
第三,不斷更新知識,引導學生了解形勢。與時代同步,才能培養好學生的責任感。學校不是社會,但是要比社會進步,不能與社會脫節。學校要了解社會,不斷更新知識的內容,優化知識結構,整合資源,融會貫通。學校可以通過一些課程對形勢與政策的剖析,帶領學生去思考,如何將自身價值與社會責任統一起來。幫助學生正確地了解社會,分析問題,從而將自身發展的需求與社會需求結合起來思考,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道路,也更容易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報效社會的意愿。
第四,重視師德建設,加強教師教育。教師隊伍是青年學生能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具有較高較強社會責任意識的重要保證。教師隊伍強大,則在日常的課堂教學和育人過程中,能夠滲入更多的責任教育,對于育人目標的多元化實現有著積極的作用;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一線的教師,他們的素質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強弱和學生的基本素質。
第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將感悟轉化為體悟。青年學生是公民社會的未來,但他們往往年紀輕,閱歷淺,圣賢之言在耳側而不達心間。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才能讓他們最直接地觸摸到社會的動脈,了解最真實的現實社會。有了自己親身的感受,容易讓他們加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增加他們思考的頻率。同時,社會實踐活動應作為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的環節,而不是一項延伸出來的任務。青年學生要學習,要思考,更加要身體力行。對個體和社會都有責任,應體現在實際行動當中,而不是腦子里空想。所以,要培養青年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也應該讓他們到實踐中去培養。
參考文獻:
[1]王郅強,麻寶斌.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管理探討[J].長白學刊,2004,(2).
[2]趙文靜.試論責任和責任教育[J].山東教育科研,2006,(10).
[3]王繼全,黃兆林.論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教育[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06,23(1).
[4]張蘭蘭.從突發公共事件看政府與公眾信任關系[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7.
[5]謝四平,朱雯霞,譚建躍.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和諧社會的構建[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6]鐘麗萍.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弱化原因探析[J].南寧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3).
[7]陸海.論當代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J].教書育人,2007,(11).
[8]黃鑫.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體制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8.
[9]廖榮榆.試論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0(2).
[10]陳永華,王朝輝.論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