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適當生活水準權是基本人權的一種,存在于《世界人權宣言》、《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以及《兒童權利公約》等多個國際性法律文件之中,隨著住房、就業等社會熱點問題的日益凸顯,適當生活水準權的實現問題愈來愈成為法學界乃至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它的內涵是什么,在和諧社會的背景之下,它的標準是什么,應該如何確立比較合理的保障制度體系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匹配,法律的制定者與政策的決定者應該有怎樣的舉措等一系列問題,都是值得深究與探討的,而在和諧社會下建立健全適當生活水準權制度體系的必要性和意義也是毋庸置疑的。
關鍵詞:和諧社會;適當生活水準權;內涵;標準;救濟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2-0124-02
概述
2003年起,我國人均GDP已然突破1000美元大關——可以說,這十幾年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政府在推進民生,保障人權的腳步上,也無疑有所加快。2004年,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第一次進入憲法條款,人權,作為公民之權利得到最高法律的保護,“尊重和保障人權”作為政府和其他國家機關的責任,以最高法律的形式明確下來。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更明確提出:“堅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之積極因素,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之能力”。但是,就人權保障來說,無論是從政策層面、立法層面還是實際層面來看,我國對于公民人權的實現與保障的措施與力度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依然存在距離。
一、關于適當生活水準權的內涵
適當生活水準權作為一項基本人權,健康權、食物權、住房權等權利都是其具體的表達形式[1]。其內涵應包括:
(一)獲得基本的生活資料之權利
基本生活資料,衣、食、住等,作為維持每個人基本生存的必備物質條件,獲得維持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生活資料,在當今仍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劉海年教授認為,包括食物權在內的適當生活水準權“作為基本人權,與人的生命權、自由權一樣,不是什么人恩賜的或憑空想象的,而是人作為人享有和應當享有的權利。它的客觀存在,從不以某些個人和國家的好惡,或承認與否為轉移……它是人人最基本的需要、最基本的人權。”[2]
(二)獲得工作及報酬之權利
工作是絕大部分人獲得報酬并取得物質生活資料的直接來源,沒有工資的話,也就意味著沒有報酬,進而意味著可能失去了獲得物質生活資料之主要能力,作為國際條約的《世界人權宣言》指出:人人有權獲得工作并自由選擇職業以及享受公正、合適之工作環境并免于失業之保障;所有獲得工作的人,均有權享受公正、合適之報酬。《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明確提出:締約各國均需認可人人都有權享受公正、良好之工作環境,尤其是務必保證這一最低限度:給予所有參加工作之人公平的報酬以及相同價值的工作相同的報酬而不會有任何不公正的對待或者是歧視性待遇。
(三)獲得物質幫助和社會保障之權利
為了人類自身的發展,因遭受貧困、災難或疾病而無法擔負起生活必需品的時候,獲得物質幫助是每一個人應享有之權利。同時,國家為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保持安定有序的社會局面,發展社會保障制度勢在必行。我國的社會保障的目的是在于保障公民個人和家庭基本生活需要,并提高生活水平、實現社會公平和社會進步的制度,它涵蓋了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以及養老保險等多種形式的保障措施[3]。
二、標準之探討
現存的一些對適當生活水準權的標準的劃分,都采取了一定的“量化標準”,且這些標準或多或少都脫離了我們所生存的社會的大背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難免有超出現實之嫌。基于社會保障以及國家財力等各方面的壓力,放眼時下,在許多國家,尤其是遲發展國家,都取此權利之下限,這也是因各國國情和統治階級意志不同而各異的。本文所探討的是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在現而今我國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下,加之我國加入的多個國際性條約之規定,探討適當生活水準權的應有標準。在2011年召開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代表大會做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我們要持之以恒,努力讓全體人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住有所居……”[4]筆者認為,我國的適當生活水準權的標準應包含(但不止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老有所養
中國已然進入人口結構老齡化階段,養老問題已成為社會不得不直面的一個重大議題,2008年,湖南祁東付達信老人為“入獄養老”而搶劫的讓人咋舌的事件發生后,養老問題又一次引起軒然大波。某調查顯示:我國除部分富裕的農村外,其他絕大部分地區的農民老年時都是由子女供養,由于子女本身的壓力,或者有些子女不夠孝順,另存在許多孤寡老人,許多人老無所依。所以,國家應該在保障老年人尤其是在一些農村家庭、失獨家庭或是負擔過重家庭等突出養老難的老年人的養老問題上加快實施步伐,加快養老院建設、養老金、福利的發放以及醫療問題的解決等,都應該穩步、逐一落實。
(二)病有所醫
對于病有所醫,它的內容在學術界仍無一致之規定,但它至少應該涉及以下兩個方面,即預防性健康保健權和遭受疾病時的醫療護理權。對于國家,也應該至少包括兩方面的義務,即積極主動地采取有效措施來保障公共衛生、初級醫療保健、防疫等國民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和對于急需救助醫治之病人在沒有能力醫治的情形下,國家有給予患者基本醫療方面救助之職責。另,國家應積極完善醫療保險制度。社會醫療保險是國家和社會根據一定的法律法規,為向保障范圍內的勞動者提供患病時基本醫療需求保障而建立的社會保險制度。
(三)住有所居
人人都向往安定,中國人尤甚之,沒有穩定的居所,幸福感無從談起,而一大批民眾尤其是生活在大中城市的居民,都沒有安定的住所,尤其是在物價房價“漲聲一片”而收入卻不見提高的今天,更是一房難求,杜甫有云“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我們也希望國家在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制度的建設上不斷努力,更希望在調控房價上有新的、治標且治本的良策。
(四)食有所安
食物權是《世界人權宣言》與《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中確認的適當生活水準權的一部分。它應該包括以下幾個層面。首先,貧困家庭或者受災受難家庭應該吃得起,而不應受饑餓的困擾;其二,吃得起的基礎上,也應該同時保障食物的營養,而不只是停留在填飽肚子這個初級層面上;其三,針對中國現今中國發生多起食物有毒有害的事件,更提出,食物應該是安全的,符合衛生標準的。
三、適當生活水準權的救濟
依據國際人權公約之規定,國家對于人權的保障的主要義務有尊重、保護和促進(實現)的義務這三個[5]。從國際范圍來看,適當生活水準權主要的救濟方式是將國家和政府對公民在適當生活水準權上的侵權行為,提請相關的憲法法院或者專門法院,通過訴訟的方式來保障公民對于此權利的享有。在我國,適當生活水準權主要是通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加以保障的,該條例的第19條規定:“城市居民對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做出的不批準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減發、停發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款物的決定或者給予的行政處罰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對復議決定仍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這就意味著從純技術的層面來講,我國適當生活水準權還停留在行政救濟上,沒有為將來上升到落實合理政策請求權的層面留下空間。我國適當生活水準權的保障與救濟還處于層次較低的水平[6]。這也可以說是現今立法普遍存在的一個缺失。
我國主要是通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這一條例形式的法律來保障其實現,這無疑是不夠的。一是國務院制定的條例的法律效力肯定是低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的法律效力;二是適當生活水準權作為一項基本之人權,它的實現以及實現程度直接是取決于政府行為的,從這兩個層面上來說,該權利并不是一種內部行政管理性行為[6]。筆者認為,對于該權利的救濟應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首先,對于我國所簽訂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等國際條約的義務以及憲法中“尊重與保障條款”的規定在其他法律或法律性文件中更加清晰及明確的規定。我國公民的適當生活水準權屢遭侵犯,主要存在幾個原因:(1)法律法規不健全;(2)違法成本過低;(3)訴訟成本過高。所以權利的實現必須依靠完善的法律法規,僅僅依靠效力相對較低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肯定是無法實現適當生活水準權的要求的,從而催促更為完善的法律出臺。
其次,政策的扶持。該權利作為典型的給付性權利,承擔實現的義務主體只能是國家,所以國家必須為權利之實現而制定相關的政策。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同志指出:居住權的法律與政策保障研究要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體人民“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黨的這一政策無疑會推動包括住房等權利在內的適當生活水準權的逐步實現。
缺乏法律保障的權利等于無權利,若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障,那么一項權利的存在與否是值得懷疑與深思的。故要使適當生活水準權得以全面實現,最需要的是從法律與政策層面上扶持,不然也顯然與我國所簽署的國際公約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相悖。
參考文獻:
[1]鄭智航.適當生活水準權的適當標準之確定[D].長春:吉林大學,2007.
[2]劉海年.適當生活水準權與社會經濟發展[J].法學研究,1998,(2):3.
[3]龔向和.生存權概念的批判與重建[J].學習與探索,2011,(1).
[4]溫家寶.要讓人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住有所居[EB/OL].中國新華網,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3-05/2885842.
shtml.
[5]陳焱光.經濟危機中弱勢群體生存權保障的國家義務[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9,(5).
[6]鄭智航.論適當生活水準權的救濟[J].政治與法律,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