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以及新一輪的高校教學本科評估要求,高校需要進一步加強內涵建設和夯實與提高教學質量,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導向,促進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這就要求各高校努力推促教師教學的發展。一方面不斷培養符合新形勢下需要的師資人才,另一方面從教學團隊建設、科研與教學的相互促進、發揮骨干教師的引領作用等方面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高校;教師;教學發展;團隊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2-0255-02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持續擴大和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本科教學工作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在面臨教育部新一輪的本科教學評估的關鍵時刻,在創新創業社會應用型人才培養競爭加劇的時候,各高校都在加強內涵建設,在努力提高教學質量上下功夫。而要保持高校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走在教育最前線的教師的培養和建設可謂是重中之重。因此,新的形勢下如何多渠道推促教師教學發展,對于增強高校核心競爭力,推進高校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以教學團隊建設促進教師教學發展
教學團隊是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分工合作,協同創新,技能互補,互擔責任的一個教師群體。加強教學團隊建設有助于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業務水平。
首先,明確團隊目標,為教師教學發展建立組織平臺。作為一支高效的團隊,最基本的是必須有明確的責任目標,即每一個成員要清楚地了解目標,并在這一目標下共同努力,以達完成。根據教育部(教高司函【2007】136號)稱,教學團隊是根據各學科(專業)的具體情況,以教研室、研究室、實驗室、教學基地、實訓基地和工程中心等為建設單位,以系列課程或專業為建設平臺,在多年的教學改革與實踐中形成的團隊,具有明確的發展目標。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目標是培養教師、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其次,構建合理的團隊結構,為教師教學發展營建良好的內部環境。在建設教學團隊時應該注意團隊成員的規模,一般人數不宜過多,3-8人左右為宜。這樣的規模容易建立彼此融洽的關系,保持教師之間充分的溝通與交流。作為團隊帶頭人,他是教學團隊的核心,不僅專業知識和技能出色,而且有較強的協調和組織管理能力,特別是能夠指導和帶動其他老師引導青年教師發展。當然,一個團隊里還要考慮各種結構問題,比如年齡、職稱等,團隊成員在知識技能、個性、年齡和職稱上要有一定的互補性。因此,組建教學團隊時,一定要合理規劃,注意老中青結合,發揮傳、幫、帶的作用,建設一支富有凝聚力和戰斗力的隊伍。
再次,規范團隊建設,為教師教學發展提供制度保障。教學團隊與其他的組織一樣,內部需要有自己的管理和運行機制,需要有符合團隊建設的規章制度和活動規則。例如,明確團隊的活動時間、活動地點、活動內容、活動方式,甚至包括相互協作的方式,處理問題和矛盾的基本原則,有效溝通的路徑等等。此外,像培養青年教師的傳幫帶計劃、導師制度、聽課制度、集體備課和聽課制度等也是必不可少的內容。只有在制度的保障下,每一位教師才能在團隊中受益和發展。
最后,培育團隊精神,為教師教育發展營造文化氛圍。作為一所大學,我們一直在強調大學精神,這是一所學校靈魂所在,也是一所學校生命力的象征。學校有大學精神,同樣團隊也有團隊精神。而在團隊中,奉獻和勇擔責任的精神尤為重要,這也是團隊能夠更好地達成目標的有力支柱。奉獻精神強調團隊中的個體時刻要從集體出發,在功利面前不要太看重個人的得失,要有合作精神。勇擔責任則是每一個人需要將團隊視為“家”的這樣一個場域,敢于創新,并不懼怕在創新中出現困難和挫折,并敢于擔責。這樣才能進一步增強教師的團隊歸屬感,營造教師教學發展的文化氛圍。
二、以教學與科研互動,促進教師教學發展
作為大學教師,教學與科研是必備的兩把鑰匙,缺一不可。每一位教學工作者都要堅持以教研提升教學,以教學促進教研,堅持“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學”的原則,積極探索教學改革研究,把科研和教學緊密地結合起來,實現科研與教學的雙向互動。
首先,課堂是科研與教學互動的實驗地。要實現科研與教學的互動,課堂是最好的實驗地,圍繞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教學團隊從教學計劃的制定、教學大綱的編寫、教學手段與方法的選擇、教材的使用、教學效果的評價、學生反饋信息的處理等方面做好詳細規劃,提出探究性學習,以問題的方式導入課程。從解決實際問題入手,將教師積累的教學改革經驗、教改項目、教學研究中遇到的問題貫穿整個課堂教學,并倡導學生從事課堂實踐性學習。事實上,教師的大部分研究課題與論文都與教學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基于課堂的團隊教學與研究更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
其次,教學研討會、學術交流會是科研與教學互動的助推器。定期開展研討,把教學中的問題置于研究課題之下,在學科帶頭人等引領之下,進行理論學習、研究瓶頸問題的解救措施。為了切實地展開課題的研究,倡導以教學團隊為單元,每年定期舉辦教師教學信息與學術研討會。同時,主張開展跨學科團隊對話,不同學術背景和知識的群體相互之間的互動不僅可以活躍學術氣氛,便于形成一種相互學習,求同存異,和諧競爭,共同發展的校園文化。而且,學校還可以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利用各種渠道邀請教學名師和學術名人開展學術講座或報告,使專業教師拓展新的教學視野,獲取新的教學理念,帶著全新的理念走進課堂,帶動學生進入實踐教學與學習的課堂情景,這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非常重要。
再次,各種形式的溝通交流平臺是科研與教學互動的有力保障。學校通過組建學術交流信息資料庫,開展學術沙龍和講座,組建各種學術交流群等,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各種資料和信息的服務,使教師、學生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料室、櫥窗、校園網,以及其他學術交流平臺和學術群等途徑開展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的交流與溝通。
另外,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是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的核心力量。在教師隊伍里,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是科研團隊或教學團隊中的核心人物,是教師群體學習效仿的對象。與一般教師相比,這些教師在某些方面要更為拔尖,特別是在組織、參與教學團隊、科研團隊的建設與管理方面更有能力和手段,且對這些活動更有感染力和號召力。與時俱進、積極進取是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在教學和研究中保持核心地位的法寶。他們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積極探索新的教育發展路徑,不斷完善和提升自我,發揮團隊力量,凝練團隊精神。
三、持續培養和引進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專業教師,促進教師教學發展
就目前形勢來看,各高校的競爭都放在內涵性發展上,大家提出的目標都是培養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全面提升教學質量是能夠參與到未來競爭的核心工作。特別是諸如新設本科院校,要培養適應21世紀社會需要的應用型專門人才,要求專業教師既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又要有熟練的專業操作技能;要既能動口,也能動手;既要善講,更要會做,必須改變“黑板上開機器,課堂上造房子”的現象。因此,加強應用型教師隊伍建設是當前形勢下高校生存和發展的一件大事,而提高應用型教師技能則是高校目前面臨的最基本最嚴峻的一項任務。為加快應用型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專業教師技能水平,學校可以考慮采取多種形式探索加強應用型教師的技能培養。
一是加強崗前培訓。對于新進教師,學校主管人事單位要與教學管理部門密切合作,并組織相應的崗前培訓,同時還聘請學校教學名師、講師團、教學督導、咨詢員等給新進教師傳經送寶,從現代教育觀念、思路、方法和技巧,特別是當前國家教育發展規劃目標和行動,以及教育任務、教育模式等方面入手,讓新進教師盡快完成角色轉變。從應用型教育的本質特征看,學校的教師除應具有普通教育的教師資格之外,還應具備與所從事的教學工作相應的實踐工作經歷或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術等級證書。因此,掌握專業實踐能力,甚至到企事業單位生產管理第一線進行考察、見習、鍛煉,或擔任實習指導老師,也是必要的。
二是加強在職教師技能培養。高校教育的好不好,教學質量的高不高,有沒有特色和優勢,教師在當中起了關鍵作用。因此,培養在職教師的技能,或者說技能培養是保證教師能力提高的前提。任何學校都應該鼓勵專業教師想辦法參加各種專業技能培訓和專業技能考核。此外,學校還可以積極組織教師參加計算機操作技能、課件制作、網頁制作等培訓,以適應課程建設和專業建設的需要。規定在開課前新進教師由教研室組織一至兩次試講,共同研討,共同學習,共同提高。當然,學校還可以有計劃地安排專業教師到其他院校學習和培訓,并取得培訓證書。通過各種方式的培訓,提升教師的業務能力。
三是做好“傳幫帶”工作。每一個優秀的教學團隊肯定是由老中青教師相結合組成的,這樣的團隊在知識結構、年齡和梯隊建設上具有互補和延續性。當然,相對于資深教師來說,年輕教師在教學上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因此需要獲得老教師的幫助。為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業務能力,學校應該肩負起“傳幫帶”的工作,由老帶少,由有經驗的教師指導青年教師,幫助青年教師成長。
四是有計劃引進企事業管理人才,帶動“雙師型”的轉化。積極引進企事業有實踐經驗和教學能力的高級管理人才作為專職或兼職教師,既能夠提高實踐性教學的水平,還可以加強校企聯合、專業與市場的結合,為學校帶來最新的市場信息,推動專業發展。通過以上措施,加強教師隊伍整體實踐能力。
五是選派教師到生產第一線“頂崗”。學校在做這項規劃時,應在制度和政策上給予一定的傾斜,有目的,有計劃,分期分批安排專業教師到企事業開展專業實訓和實踐訓練,優先選派優秀青年教師到企事業鍛煉,接受專業技能訓練。例如,開展行業或企業的社會調查,了解本專業目前的生產技術、工藝設備等現狀和發展趨勢,以便在教學中及時補充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方法;實踐教師帶著教學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和課題,到行業或企業向有豐富經驗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請教,在后者的幫助下掌握和運用新技術、新工藝并進行科研,解決教學中的疑難問題,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
四、加強隊伍建設,發揮骨干教師及教學團隊的引領作用,促進教師教學發展
目前,國內有很多高校都處于年輕和上升時期,學校辦學時間不長,積累不深,欠缺必要的教學資源儲備。特別是一些新辦本科院校和民辦與獨立院校,在當前教師隊伍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隊伍年輕,教學經驗相對不足;第二,專業教師來源單一,缺乏實踐鍛煉,尤其是青年教師,大多數從學校畢業后直接走上講臺,缺乏專業實踐經驗和必需的專業技能,理論水平有余,實踐能力不足;第三,專職專任教師數量較少,生師比不盡合理。專業教師的教學工作量嚴重超負荷,多數專業教師的平均周學時數超過12學時,甚至個別專業教師周學時數超過20學時。加之當前的職稱評定等方面需要,專業教師在承擔繁重教學任務的同時,還要將部分精力放在個人學術等方面,無暇顧及專業實踐和技能培養,導致部分專業教師“能講不能做”。
為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實力和促進教師隊伍的發展,盡管每所學校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努力,特別是有針對性地做了相關工作的部署,如培養“骨干教師”和實施“低職高聘”等。從目前實施的效果來看,骨干教師的個人業績有了較大幅度的改進和提升,學校有一批骨干教師已經在職稱上上升到高級系列,還有一些正在積極申報高級職稱,他們主持承擔了部分廳級和校級教改工程項目。但是,就全校來看,骨干教師對學校專職專任教師的引領作用還不是很明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沒有形成以骨干教師為核心的專業教學團隊,現有的團隊建設還相當薄弱;二是骨干教師在教學基層單位(教研室)建設方面發揮的作用不明顯,這與目前的教研室架構和活動有關;三是骨干教師在專業教師群的“幫扶帶”作用還有待加強,需要骨干教師引領出更多的青年教師迅速成長起來。
為解決上述教師隊伍問題,一方面需要繼續發揮骨干教師的引領作用,切實做好“幫扶帶”工作;另一方面也需要學校給這項工作的開展和進行提供更多更好的制度、政策支持;再有積極加強和組建、重構教研室建設,充分發揮教學基層組織的作用,充分調動骨干教師和青年教師的教研積極性;另外是組建結構合理、高效有序的教學團隊,并評選學校的優秀教學團隊,在全校內起到示范作用,發揮教學團隊的引領作用,使整個教師隊伍獲得質的改變。
有人說:21世紀是“創新創業教育的時代”。因此,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任何一所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始終是教學質量保障的最主要環節。在這項系統的、長期的工作中,有待于我們持續地探索和挖掘。高校應充分利用校內外各種資源、各種渠道,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組織教師的專業學習和鍛煉,促進其技能的培養與提升,構建合理的教學團隊,通過科研與教學的互動,為應用型師資隊伍的建設與壯大提供前提與保障,為教師教育發展探索新的路徑。
參考文獻:
[1]馬廷奇.高校教學團隊建設的目標定位與策略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07,(11).
[2]劉寶存.建設高水平教學團隊促進本科教學質量提高[J].中國高等教育,2007,(5).
[3]李昌新,劉國瑜.基于教師教育專業發展的高校教學團隊建設探討[J].中國高教研究,2008,(5).
[4]黃玉飛.高校教學團隊的考核與管理研究[J].中國大學教育,2009,(2).
[5]張正維.加強技能訓練促雙師型教師建設[J].職教論壇,2001,(2).
[6]睢利萍.高等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經營管理者,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