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做出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那么,城市文化也必將迎來自己的春天。文化的發展影響著城市的發展,因此,保定城市文化影響力的發展研究顯得分外重要。對保定城市文化影響力實施的必要性做了闡述,并對實施的具體措施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關鍵詞:保定;城市文化;影響力;措施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2-0175-02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做出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那么,城市文化也必將迎來自己的春天。城市文化要想持久地傳承,必須要有它的獨特內涵,這是一個城市區別于其他城市的根本所在。
城市文化是一種心靈文化,這種文化承載著城市居民的文化取向,傳承著城市居民的精神記憶,在特殊的年代里,這種城市文化還是鄉土意識的載體,同時也是抒發愛國情感的一種寫照。保定市開展建設文化大市以來,政府盡管提出了古代燕趙文化之都、英雄城市等文化建設的設想,但是暫時還不能達到文化強市的目標,也不能發揮保定城市文化的引領力量,城市文化影響力的作用輻射效應還不是很強。通過對保定城市文化影響力的研究,實際上是延續著保定文化的歷史性。
一、保定城文化影響力實施的可行性
說到城市文化,首先得弄清文化和城市文化的概念。本文采用的文化的概念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文化的定義,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文化是人類在改造世界的對象活動中所展現出來的體現人的本質、力量、尺度的方面及其成果。”[1]而關于城市文化的概念,學界是觀點紛呈,但是多數學者認為,城市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本文采用的是狹義的定義,是“指城市社會成員在城市長期的發展中培育形成的獨具特色的共同思想、價值觀念、基本信念、城市精神、行為規范等精神財富的總和。”[2]
城市文化不但可以帶動城市經濟的發展,還可以使市民對這種文化具有認同感和歸屬感。保定憑借優越的地理條件和文化底蘊,孕育了深厚的文化精神,這種精神是保定城市文化影響力所要宣揚的,因此,保定城文化影響力實施迫在眉睫。這種可行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地理區域帶來的文化契機
保定位于河北省中西部,一直享有“首都南大門”之稱。保定與北京、天津構成“金三角”地帶,這種優勢獨特而優越,具有發展經濟和傳播文化的地理環境和區位優勢。從古至今,保定一直是古代文化發育的故鄉,文化的特殊性一直伴隨著城市的發展。從帝堯的故鄉,到春秋、戰國時期燕國的都城,元朝中央又在保定設郡,到清政府的時候,已經開始在保定設立直隸總督署,使保定成為了河北的文化中心。“聽書者知山東好義,讀史者知燕趙慷慨”,就是對保定文化的一種真實描寫。
可以看出,只要保定緊緊抓住建設“大北京都市圈”、“環渤海經濟圈”戰略的有利契機,積極借鑒京津的文化優勢、市場融合、人才優勢等,轉變文化發展思維模式,進一步完善城市文化功能,就可以提升保定城市文化的影響力。那么,在“京畿重地”的一極中,保定文化一定會釋放出正能量,有利于吸收和弘揚周邊城市文化,便于傳播城市文化。
保定優越的地理位置,為保定提高城市文化影響力提供了重要基石。
2.文化底蘊帶來的品位提升
保定是個歷史古城,多種文明都能在這里找到自己的根基。保定是帝堯的故鄉,特殊的政治體系使保定成為中國政治文明的發源地和奠基地。同時由于保定地處燕南趙北,“燕趙風骨”的思想影響了幾代文人墨客,重諾守信也成了保定人民的共同品格。影響中國幾千年的“忠義文化”也出現在保定,最有名的代表就是桃園三結義中的人物。
保定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豐厚,文化優勢獨特。除了以上所舉文化,保定還有很多城市文化,如旅游文化、軍旅文化、體育文化等,這些文化是隨著保定經濟的發展逐漸顯現出來的。同時,近十年來隨著保定的工業制造、能源制造企業等工業的崛起,保定又朝著“汽車重鎮”、“中國電谷”、“低碳之都”的生態文化方向發展。這是一種新的文化定位,是城市文化新的主攻方向,可以使保定文化得到更有效的傳播。
二、提升保定城市文化影響力的現實意義
“文化之所以存在,其原因就在于人類確立了其他的價值標準。”[3]當代的中國,先進的城市文化就意味著是發展城市經濟,這是個相輔相成的有機體。城市文化直接面向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同時也直接為城市的政治建設、經濟建設、城市建設等服務。
1.可以推進文化價值體系,煥發保定文化精神
社會主義文化價值體系建設是強市之本,必須把社會主義文化價值體系融入到保定文化建設的整個過程,貫穿到“京畿強市、善美保定”的各個領域。
保定是中國歷史文化的區域之一,古今文化資源豐富。這里不但有荊軻刺秦始皇帶來的忠義文化,還有敵后抗日戰爭帶來的紅色文化;既有書寫民族意識覺醒的作家文化,又有因為產生大量冠軍而來的體育文化;同時還有后工業時代產生的生態文化、低碳文化。這些文化形成了整合保定文化精神的合力,任何一種文化都不能與之抗衡。如果我們無法理解這些文化的內涵,也就無法讀懂保定文化影響力的精神實質。
2.可以轉變文化思維定式,凝造保定新的外在形象
在2012年中共保定市委十屆三次會議上,保定市政府把建設“京畿強市、善美保定”作為今后保定發展的總體定位。這就意味著必須轉變文化思維定式,才能在立足區位合作的平臺上,從傳統文化產業逐步過渡到理性的文化產業;在傳承歷史文化的基礎上,把“崇信、重義、尚和、爭先”作為新時代的保定精神。逐步以生態文化、低碳文化、電谷文化、旅游文化打造新保定形象。
此外,從長遠發展來看,由于保定是北京的南大門,必然要為首都的生態發展提供保證,而生態良好、城市宜居等是重要的基礎條件。這就需要保定轉變形象,在原有的文化基礎上進行科學的規劃,深入開展社會公德、職業美德、個人品德等文化教育,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擴大宣傳保定城市文化影響力,讓保定的嶄新形象出現于世人面前。
3.可以依托名人效應,全力提升保定市民的文化內在素質
城市文化的主體是居民,只有居民的文化素質提升了,城市文化的影響力才能得到持久的傳播。要想使“人人都是保定形象”的口號得到落實,對內聚合提升城市文化力的總目標,對外則體現在提升市民的內在素質之中。
歷史上保定出現了很多有名之士。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刺秦英雄荊軻、桃園結義三國劉備;著名的劇作家關漢卿、數學家祖沖之。現代文化中,保定的名人分布在各個領域,如體育界的跳水冠軍郭晶晶、保定作家群、聞名全國的道德楷模“油條哥”、用自己年輕的生命托舉起壯舉的“火燒哥”、“河北農大9301班”里的同學。這些人物的出現,說明保定市民的道德品質正在提升,這些名人就是保定市民文化內在素質宣傳的代言人。至今保定市涌現出了2名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10多位中國好人,40多位市級道德模范。
現在,保定市民正以這些名人為榜樣, 廣泛開展社會志愿活動,努力堅守道德規范,使之成為一種自覺的價值追求和行為準則。這為提升保定城市文化影響力提供了極為有利的群眾文化基礎。
三、提升保定城市文化影響力的途徑
保定的特色文化資源比較豐富,這些資源應該發揮更好的優勢,以便于提高城市文化影響力,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操作。
1.站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保定城市文化
保定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歷史上,曾創造過無數的輝煌。但是隨著我國經濟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整體發展,保定文化的發展理念、定位急需全方位提升。從靜態上看,保定市的經濟地位與歷史地位、所處區位還不相稱,文化發展水平與群眾期盼還不相稱;從動態上看,保定市文化產業增長乏力。這些現狀是保定提升文化影響力面臨的挑戰。
放眼未來,站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保定的文化發展,這樣可以使保定的文化特色更加凸顯并呈放大趨勢。首先,保定可以全面推進與北京的文化一體化建設,及承接北京的文化產業、文化作品,著力打造京津冀經濟圈的文化基地。其次,要大力打造和宣傳保定市的文化新品牌,工業文化、汽車文化、低碳文化、農村旅游文化。
2.豐富保定城市文化內涵,提升城市品位
保定城市文化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對已經開發的文化古跡直隸總督署、古蓮花池、保定軍校、大慈閣等應加以綜合開發;未開發的古跡如淮軍公所、清河道署等應該進行修繕和改造,提高保定古城的厚重感;已經形成規模的文化名勝之地,如白洋淀、野三坡、易水湖等政府要繼續加強管理,使景區的影響力和檔次不斷升級。
不同的文化組合,不但使保定的文化產業更具優勢,還是塑造城市的文化品格、鑄造城市之魂的人文因素。保定建設生態宜居之城、開放包容之城、文明愛心之城的夢想不再遙遠。
3.打造保定市的精品工程,彰顯城市文化地標特色
地標性建筑不僅是城市里的一道風景線,還可以影響城市發展進程。它代表著一種社會發展方向,并能引領文化潮流。地標性建筑不僅是獨一無二的,還是城市的文化象征。這些建筑與一般建筑的區別是文化精神層面的承載力不同。地標性建筑不但要符合時代發展潮流,還要有文化內涵,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目前保定市政府正在打造保定市的文化地標,正在建設中的萬博廣場、關漢卿大劇院、博物館等工程就是這樣的工程。這些工程可以使保定的面貌有所改變;同時建設的高鐵火車站和已經完工的火車站為宣傳保定的新形象起了窗口的作用;農業生態園和3個省級精品公園的開發標志著城市的功能已由原來的工業型轉向能源型,城市的性質正由功利型轉為文化型。
地標性建筑是傳播保定城市文化影響力的一種特殊的文化方式,它們張揚的是保定文化的個性,實際上散發的是保定濃郁的文化氣息,是引領保定走向全國、甚至世界的個性名片。
四、結語
燦爛悠久的城市文化不僅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還可以增強市民的向心力和民族感。在當今社會中,文化在一個地區綜合競爭力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因此,保定提升文化影響力的傳播之路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肖前,黃楠森,陳晏清.馬克思主義原理(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2]王立.城市文化建設問題研究綜述[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3):118.
[3][德]卡西爾.文化哲學 哲學知識[M]. 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