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市場投資中,收益與風險并存,對收益的期望和對風險的恐懼,構成了人們在投資決策時的矛盾心理。面對經濟市場時,個體的情感和經濟決策表現的各不相同。神經經濟學運用神經科學技術來確定與經濟決策有關的神經機制,分析人們在決策過程中的腦神經活動。對神經經濟學的決策研究以及神經經濟學中主導決策的問題進行了論述和探討,并對未來的神經經濟學與決策研究作了展望。
關鍵詞:神經經濟學;腦神經;決策
中圖分類號:F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2-0114-02
一、神經經濟學簡介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認為,人的理性在很多情況下是有限的,其偏好受諸多因素影響,人們經常在信息不足的條件下做出決策。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意識到,人的心理因素對個體經濟行為產生著重要的影響。一直以來經濟學家都采用簡單統一的形式來描述個體的選擇行為,心理學則考察在主觀估計和客觀估計之間存在的價值差異,并提出了一些心理模型來解釋這些行為偏好。神經經濟學是一門綜合了經濟學、心理學以及神經生物學的交叉學科,運用神經科學技術來確定與經濟決策相關的神經機制。隨著大腦影像技術的發展,神經經濟學不僅可以直接測量個體的思維和情感,從內部觀察人的行為,還可以比較人們在執行不同任務時的腦區差異[1]。
二、神經經濟學的決策研究
神經經濟學關注的核心是人類的決策行為,它在揭示大腦如何進行復雜決策的同時,通過借鑒經濟學、心理學、以及神經科學等研究成果來探索一種更加合理完善的決策模型。神經經濟學發現了對決策產生重要影響的生理學變量,并豐富了行為經濟學的理論和思想。
(一)情緒在決策中的作用
研究表明,情緒對人類的決策以及生存都產生著重要的作用。在一項最后通牒游戲中,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記錄,研究了在經濟決策過程中,認知和情緒作用的神經機制。研究發現,被試在面對不公平的分配方案時,情緒以及與認知相關的大腦活動產生了。其中情緒活動的主要腦區在前腦島,認知活動的腦區則在背外側前額葉皮層。另外,當拒絕不公平的分配方案時,前腦島的活動顯著提高。由此可知,決策本身引起了情緒反應。此外,通過對額前正中皮層受損的病人進行觀察,發現盡管這些病人智力正常,但是他們的情緒和情感出現了異常,在決策過程也表現異常[2]。
(二)跨期決策
在跨期決策中,個體的時間偏好是不固定的,且存在很多不同的現象,神經經濟學一直努力尋找能合理解釋這些不同現象的模型。隨著科技的發展,神經影像學實驗為這方面提供了一些神經證據。研究發現,相對于較長時間的延遲滿足,即時交付或較短時間的延遲滿足能更強地激活邊緣系統區域。外側前額葉和頂葉皮質區域在選擇時也一同被激活,當被試選擇更大的數額報酬,選擇更長時間的延遲滿足時,外側前額葉區域的激活幅值升高。這說明人的大腦中可能存在兩種不同的系統,這兩個系統分別與α和β系統對應,其中外側前額葉與頂葉皮質區域與長期的α系統有關,邊緣系統則與短期的β系統有關[3]。
(三)不確定性情境中的決策
不確定性決策分為風險決策與含糊決策,風險決策指的是選項結果的概率已知,含糊決策則不可知。隨著無損傷腦成像技術的逐步發展,在對個體在風險和含糊情境下決策的神經機制研究發現,在風險情境中,個體在面臨損失時表現出更多的冒險傾向,在面臨收益時則厭惡風險。而在含糊情境下,個體面對收益和損失時均表現出規避的傾向。在此基礎上的另一項研究中,要求被試在每組博弈中做出選擇,將被試的主觀經濟偏好與相應的大腦神經活動相連,發現被試的含糊偏好能夠預測外側前額葉皮質的活動。神經經濟學的實證研究發現了風險與含糊情境會影響個體的決策選擇,決策時的含糊程度與杏仁核以及眶額皮質的活動正相關,與紋狀體系統的活動負相關。眶額皮質損傷的被試對于經濟決策中含糊和風險的程度不敏感。大量針對猴子的研究表明頂葉以及后扣帶回的神經活動與決策選項值和風險有關[4]。
三、神經經濟學研究中關于決策的問題
(一)損益的神經基礎
當人們得知存在損失的時候,感受的痛苦程度要比獲得同等收益時所產生的高興程度強烈得多。神經科學家一直致力于研究大腦是如何評價這種損益的,以此發展出來了預測——評估模型。這個模型假設在眶回和紋狀體神經元中有一組單個單位的神經反應。其他腦成像研究發現大腦對得失的加工機制是不同的。腦成像揭示出在判斷損益時,存在兩個獨立卻功能相連的選擇系統。這兩個系統的解剖結構各不相同,對損失都很敏感,加工機制也不同。在進行風險性博弈中,當被試做出的選擇導致損失結果時,背內側系統在其中起了主要作用。
(二)信任和公平問題
腦成像研究顯示,信任和合作較多的個體,其與智慧有關的腦區活動增加,與情緒活動有關的邊緣系統活動也增加。在信任任務中,出現更多恩惠行為的參與者在后面的任務中得到了更多的信任回報。掃描兩位參與者的腦區,分析同一參與者大腦內部和不同參與者大腦之間的差別,顯示出了兩個不同的神經反應側面。參與者獲得的信任回報越多,其信譽越高,神經反應時間也隨之發生變化。神經反應出現的區域是背側紋狀體區,尾狀核的頭部定位在基底神經節,負責接收并計算其他參與者行動是否正當并值得信任的信息。為了探知認知和情緒加工的神經基礎,研究者在最后通牒游戲中設定了公平和不公平兩種情境。游戲規則如下:給A被試100元,讓他從這100元中分出一部分金額給B被試。B如果接受,則得到A分給他的金錢,如果拒絕則兩人都得0元。要求B被試對報酬的公平性做出評價,并對其進行大腦掃描。研究發現,B被試在選擇拒絕時報告,錢太少激起了他的憤怒,因此選擇拒絕。腦成像顯示,面對不公平情境的被試,其雙側前腦島、前額葉皮層背外側部和前扣帶皮層被激活。前腦島與消極情緒,特別是與厭惡情緒有關,腦島激活程度的加強導致被試傾向于選擇拒絕。前額葉皮層背外側部負責執行功能和目標保持,前額葉皮層背外側部激活程度的增加導致被試傾向于選擇接受[5]。
(三)風險判斷與選擇
杏仁核受原始恐懼反應的驅使,影響個體對風險的喜惡。在對動物進行電擊的研究中發現了腦皮層壓制恐懼反應的現象,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反應受到壓制,一旦解除了杏仁核和皮層之間的聯系,這種害怕反應會再次出現。風險選擇要求被試必須在那些引起認知和情感斗爭的投機行為中做出選擇,腹側正中前額葉皮質受損的病人則在決策時出現困難。在一項博弈任務研究中,正常人不知道正確的策略,而告知那些腦區受損病人正確的策略,結果正常人仍然做出了較優的選擇,而那些病人還是會繼續做出不利的選擇[6]。正常人在打滑的冰路上開車需要小心翼翼才有可能避免事故,但是一個腹中正側前額受損的病人卻能輕松應對。該病人解釋說,他在開車時并沒有感到害怕,他可以平靜地面對打滑的路況,理性思考并采取正確的駕駛動作。在一項研究中,分別比較與情緒有關的腦區損傷病人、與情緒無關腦區受損病人,以及正常人在投資決策中的表現,發現正常被試和控制組病人在經歷成功或失敗后都變得更加保守,而損傷病人做出的決策更有利并贏得更多的錢[7]。
(四)偏好的神經機制
未來調查品牌暗示對行為偏好的影響,神經科學家對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的口味進行了一項實驗,顧客們報告他們的選擇根據是產品的口味,然后,根據觀察他們的大腦活動發現事實并非如此。因此,顧客的文化線索在口味判斷中產生了作用,這個自上而下的知覺加工過程往往不被人察覺。此外,人們不僅根據感官刺激進行選擇概括出四種效用,即記憶效用、預期效用、選擇效用和經驗效用。這四種效用常常發生矛盾和沖突,意味著不同的大腦區域獨立思考它們的效用。事實上,負責期望和喜愛的腦區各不相同,其作用與選擇效用和經驗效用相似[8]。
四、神經經濟學與決策的研究展望
神經經濟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包含了心理學、經濟學和神經科學三大學科,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目前,神經經濟學對人類決策心理的研究,主要采用動物被試,部分以病人或正常人為研究對象,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風險決策神經機制的精確作用還有待進一步挖掘。隨著科研技術以及研究工具的不斷發展,未來神經經濟學關于決策的研究應當將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人類尤其是正常人類身上。情緒在決策過程中的作用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對于神經經濟學而言,情緒的位置確定、以及情緒產生的情景都將是未來研究中應當注意的問題。心理學家將人類決策分為理性決定和非理性決定,一部分經濟學家猜測,理性決定來源于大腦皮層,而非理性決定是其他大腦系統的產物,然而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在大腦內部存在理性和非理性兩個獨立系統。心理學、經濟學以及神經科學都從不同角度促進了決策科學的發展,但是要真正了解人類如何、為何做出選擇,我們毫無疑問需要神經經濟學。
參考文獻:
[1]劉長江,李紓.神經經濟學:邁向腦科學的決策科學[J].心理科學,2007,30(2):482-484.
[2]羅躍嘉,古若雷,陳華.社會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的最新進展[J].心理科學進展,2008,(3):430-434.
[3]方霏.不確定情境下的理性決策[J].山東經濟,2005,(1).
[4]邵希娟,楊建梅.行為決策及其理論研究的發展過程[J].科技管理研究,2006,(5).
[5]方平,李英武.情緒對決策的影響機制及實驗范式的研究進展[J].心理科學,2005,(1).
[6]畢玉芳.情緒對自我和他人風險決策影響的實驗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7]Kahneman, D., Tversky, A. 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 on under risk. Econometrica,1979,(47):263-291.
[8]P.W.Glimcher A. Rustichini.“Neuroeconomics:The Consilience of Brain and Decision”.Science,2004:“447-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