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開展工作的重要方式和主要手段。然而長期以來,由于人們過多地關注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因而忽略了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個體價值研究,大學生沒有形成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價值的正確完整的認識,因而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不佳的原因之一。從促進個體社會化、實現人生價值和促進全面發展這三個角度,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個體價值。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個體價值;社會化;人生價值;人的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2-0283-02
馬克思曾經指出:“‘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1]406它是“人在把成為滿足它的需要的資料的外界物……進行估價,賦予它們以價值或使它們具有‘價值’屬性”[1]409。由此可見,價值是在主體和客體的關系中產生的,是在客體的屬性滿足了主體的需要中產生的,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效用關系。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是指主體在思想政治理論的實踐——認識活動中建立起來的,以主體的需要為尺度的一種客觀的主客體關系。按照不同的主體劃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可以分為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社會價值是指思想政治理論課對社會發展、社會進步的效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個體價值是指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個人的發展的效用,即其屬性對大學生個人的發展需要的滿足。
長期以來,由于統治的需要和社會發展的要求,我們都強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而忽視了對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的研究。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主要方式與手段之一,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個體價值也相應地被忽略了,因為成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時效性不佳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加強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研究對于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主要分析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的個體價值。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能促進大學生個體實現社會化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7這說明每個人從一個自然意義上的人到成為一個正常的社會人,必須經過社會化,使其真正融入社會生活。社會化是人生存和發展的內在需要。人的社會化包括許多方面,而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的社會化起重要作用是幫助大學生實現政治社會化與法律社會化。
1.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實現政治社會化的重要方式
政治社會化是指個體通過接受教育和自我學習,接受本階級的政治觀點、形成符合本階級的政治觀,培養政治情感和政治參與能力的過程。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指出“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這也就是說,人的生活工作都不能離開政治。人的社會生活是一種有組織的生活,不管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怎樣的,人都不可能離開政治而存在,因此每個人在政治生活中都應當具備一定的政治素養。
2.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實現法律社會化的重要途徑
法律社會化,就其宏觀意義上講,是指“自然人”成為“法律人”的過程,也是主體逐漸學會法律規范和法律行為并為現存法律體制所接受的過程,同時,也就主體的法律態度、法律信仰、法律意識的形成過程,是主體認知自身所處的法律環境,并利用和改造這一法律環境的過程[3]。作為一名大學生,不管是法律專業或非法律專業的學生,都應該對基本的法律知識有所了解,都必須實現必要的法律社會化。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通過對社會主義法的本質,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內容,社會主義法律訴訟的基本程序等知識的傳播,使大學生的思想與行為符合法律規范,保證其知法、懂法、不犯法、不違法,懂維權,知義務,成為一個“法律人”。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助于大學生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
人生價值是指人的社會生活實踐對于社會與個人的作用和意義。人生價值包括了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兩個方面。在我國,個人的社會價值是樹立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個人在這個理想信念的指導下,培養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從而為實現中國的偉大復興做貢獻。而個人的自我價值是指個人形成合理的崇高的人生目標,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通過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揭示,論證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從而引導學生把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的基礎上;通過對人與集體、社會、人類歷史關系的揭示,論證了人生價值實現必須從社會客觀條件出發,從個體自身條件出發,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從而給學生指導了人生價值確立和實現的方式與途徑;通過對唯物辯證法的闡述,不斷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自覺地用聯系、發展、辯證的眼光觀察社會問題,分辨錯誤思想與行為。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近現代史綱要》通過對近代以來西方列強對中國侵略的揭示,讓學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發學生奮發圖強之心;通過對近代以來國人在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艱難歷史進程的展示,讓學生明白中國當前的和平與發展來之不易,激發學生自覺維護國家和平,為國家的發展奉獻力量之情。
再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念》中通過對價值理論的論述,幫助大學生明白個人職業觀的確立一方面要符合自身的客觀條件,另一方面也要符合社會的客觀要求,即要做到合目的性與和規律性的統一。通過唯物辯證法的論述,指導學生要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求職過程的挫折,進入職場后遇到的困難;用發展的眼光給自己信心,相信困難與挫折是暫時的;用全面的觀點分析成功與失敗的原因。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利于大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就是提高人的全面素質,也就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和審美素質等的全面提高。”[4]305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包括了三層含義:一是人的體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發展,只是人全面發展的主要內容。二是人的才能的多方面發展。三是個人社會關系的高度豐富和發展[5]31-32。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為大學生提供豐富的人文科學知識,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大學生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另外思想政治理論課賦予大學生人文關懷,促進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為大學生發展個人社會關系提供基礎。
1.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可以為大學生提供豐富的人文社科知識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包括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四個部分,另外還包括了“形勢與政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從整體上介紹了馬克思主義三大部分的內容,即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除了和《近現代史綱要》一樣,都富含歷史知識之外,還包括了大量的社會學知識,經濟學知識,政治知識,文化知識和軍事知識。《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從“幫助學生增強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解決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的目的出發,在教材編寫中包含了道德知識、倫理知識和相關的法律知識。“形勢與政策”雖然沒有指定的教材,但是要求思想政治課教師在講授課程的時候要緊密結合國內外社會熱點問題,而由于國內外的社會熱點問題涉及多個方面,因此“形勢與政策”這本課程中包含的知識范圍更加廣泛。
2.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可以為鍛煉大學生科學思維能力,提高其創新能力提供有益指導
創新的作用,從宏觀上來講,“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亡發達的不竭動力”。從微觀個體大學生來說,創新是大學生開發其智力,激發其內在潛能的重要方式。恩格斯曾經指出,“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在不同的時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內容”[6]157。《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通過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闡述,通過對唯物辯證法的講授,使大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把大學生的思維從以往的相對狹隘的視野中解放出來,用全面聯系的觀點進行多學科多視野的交叉思考;“從事物的整體從一事物與他事物的聯系,從事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發展區全面研究問題,以促進智力的開發。”[7]121
3.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通過賦予大學生人文關懷,促進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人格是個人相對穩定的比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它包括了一個人的品格、品質、思想境界、情操格調、道德水平等[4]300。健全人格是大學生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對大學生生活、學習以及以后的工作都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高校學生犯罪案件屢有發生,如:清華大學劉海洋潑熊事件、云南大學馬加爵事件、中國政法大學的弒師事件、鹽城師范學院女生殺人案、西安音樂學院藥家鑫事件以及北大畢業生連勇殺害無辜小孩事件等,這些都說明大學生即使有豐富的知識和創新的能力,但人格不健全,不僅不利于個人成長成才,同時也不利于社會的發展。通過“給處于精神高度緊張,心理負擔日益加重的大學生以溫馨的心靈復位,幫助大學生解決思想困惑和煩惱,疏導情緒,恢復心理平衡。使大學生更好地把握人生發展面臨的挑戰和選擇,以一種積極的心態面對社會現實和參與社會競爭。”[4]307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3]王敏慧.關于法律社會化的思考[J].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0,(5).
[4]劉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5]邱偉光,張耀燦,等.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張耀燦,鄭永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陸慶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