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性格與社會類型相互作用的探究,內在導向時期和他人導向時期下社會性格對工作和消費的影響以及由此造成的工作和消費的內容差異與原因分析,筆者認為《孤獨的人群》可以使人們進一步了解美國社會,把握美國人的心理動態和人際關系特點。
關鍵詞:性格;社會類型;工作;消費
中圖分類號:C9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2-0093-02
《孤獨的人群》被譽為“當代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是美國社會學家大衛·理斯曼在同事的協助下完成的一部最偉大而經典的現代解釋性社會學著作。該書研究二戰后美國社會的發展形態,講述了高速公路、電視和郊區化給美國社會帶來的變遷,美國人性格的變化,家庭和社區的解體趨向以及大眾媒體的興旺發達等等。該書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美國人的心理動態和人際關系特點,對研究美國人的性格變動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一、內容簡介
《孤獨的人群》全書從性格、政治、自主性三方面討論美國人社會性格的形成及演變:“性格”篇主要分析了性格與社會的幾種類型,性格形成原因的演變以及傳統導向型、內在導向型和他人導向型各自的特點與生活;“政治”篇主要討論了三種性格類型的政治風格、政治游說和權力的形象;“自主性”篇分析了不同時期自主性的特征,工作和娛樂中的自主性障礙以及自主性與烏托邦等問題。
理斯曼根據傳統導向、內在導向和他人導向的社會性格類型對具體的社會階層——美國中產階級性格的形成和演變進行了全面闡述。他認為父母、家庭和學校是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而性格又通過一定的生活方式,在工作、娛樂、政治生活和子女教育等活動中表現出來。同時,作者還著重討論了19世紀在美國占主導地位的內在導向性格如何被20世紀的他人導向性格所取代的過程,并分析了取代的原因、過程以及對美國當代主要社會生活領域的影響。書中性格與社會類型相互作用的內容引起了筆者的興趣,同時由于對工作和消費的關注,筆者將把它們結合起來進行討論。
二、性格與社會類型
理斯曼所謂的性格是指在社會和歷史因素或多或少的作用下,形成的個人驅動力和滿足需要的結構,即個人用來接觸世界和他人的一種“套路”。他認為美國人的性格隨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變化而變化,并描述了傳統導向、內在導向和他人導向三種類別的社會性格。同時根據人口曲線的三個階段所反映的,按照各種方式塑造社會性格和確保順承社會條件的不同與人們的行為原則和價值取向的不同,闡述了傳統導向型、內在導向型和他人導向型三種不同的社會形式。
(一)傳統導向型
出生人口數等于死亡人口數(兩者的數值都非常高)而呈現的整個人口增長的緩慢或幾乎不增長,年輕人占總人口的比例較高,平均預期壽命較低,世代的轉換相當快,這一階段被稱為“高增長潛力時期”。其典型成員的社會性格表現為:他們的順承性來源于遵循傳統的內在傾向。理斯曼將他們界定為“傳統導向”性格的人,因為他們生活在一個依賴傳統導向的社會。在這種社會中,人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人們一直都這樣做,個體學會去理解和選擇持續了幾個世紀之久的傳統行為模式,并隨著世代的更替而稍稍糾正一下。生活的重要關系受到周密而嚴格的禮儀的控制。可以確切地說,這類社會中大多數人的性格結構與社會體制是高度相符的,甚至少數不能順承社會的人也要設法順承一些,只有極個別人才會被放逐在社會圈之外。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人們是快樂的,他們所順承的社會傳統也許是可悲的,充滿焦慮、施虐和疾病的。在西方歷史上,中世紀被認為是以傳統導向為主的時代。
(二)內在導向型
一旦某種因素的出現降低了非常高的死亡率(如糧食增產、衛生保健措施改善、疾病原因的新認知等),必然導致人口快速增長,從而產生“人口爆炸”,這一階段被稱為“人口過度增長期”。其典型成員的社會性格表現為:他們的順承性來源于早年生活的內心目標。理斯曼將他們界定為“內在導向”性格的人,因為他們生活在一個依賴內在導向的社會。在這種社會中,個體導向的直接來源是內在的,由長輩引導孩子走向一條普遍的卻無從逃避的既定人生之路。價值的核心在孩子們的身上起著陀螺儀的作用,他們的“心里的陀螺儀”一旦被父母或其他權威人士掌握,其行為就受到這一固定價值標準的指示,沿著既定路線發展,即便他們性格中所反映的傳統不再制約其行為時依然如此。但他們這種內在導向的性格能使其在生活目標需求和外在環境沖突之間保持某種微妙平衡。這種充滿自信的、自力更生的人格在19世紀的美國人中占主要地位。
(三)他人導向型
這一階段同傳統導向時期一樣呈現總人口增長的緩慢或幾乎不增長,但這是由于該階段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低的緣故,這一階段被稱為“初期人口減少時期”。其典型成員的社會性格表現為:他們的順承性來源于對他人期望和喜愛的敏感。理斯曼將他們界定為“他人導向”性格的人,因為他們生活在一個依賴他人導向的社會。在這種社會中,個體把同齡人視為個人導向的來源,這些同齡人或者是他們自己直接認識的或者是通過朋友和大眾傳媒間接認識的。他人導向性格的人所追求的目標隨著導向的不同而改變,只有追求過程本身和密切關注他人舉止的過程終其一生不變。這種與他人保持聯絡的方式促成其行為的順承性,但這種順承性不像傳統導向那樣通過行為本身的訓練進行,而是通過對他人的行動和愿望保持某種特殊的敏感性來進行。理斯曼認為他所描繪的他人導向型性格是在20世紀50年代以后才開始出現于美國大城市的中產階級里。
三、內在導向時期和他人導向時期下的工作和消費
理斯曼在書中討論了內在導向時期和他人導向時期下的社會性格對工作和消費的影響。沿著這樣的思路,筆者將分析這兩個時期下的人對工作和消費的差異,并分析產生差異的原因。
(一)內在導向時期和他人導向時期的人對待工作和消費的差異
1.工作。人口過度增長階段內在導向者的工作態度,可以用“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來表示。盡管成為流芳百世的人不容易,可內在導向者還是愿意付出畢生的努力去追求。他們之所以甘愿付出如此長久的努力,是因為所追求的目標十分廣泛。他們不僅追求金錢、權力和名望,而且還追求藝術、專業上的不朽成就。內在導向者是全神貫注于事業的人,傾向于把工作視為非人性化的目標。對他們而言,生產是根據智力和技術過程而不是根據人的合作來衡量的。因此不論他們是否被他人喜歡或與他人的觀點是否一致,都能與他人積極配合,共同完成體力和智力上的工作。
他人導向者追求和諧的人際關系,在他們看來,無論工作或閑暇都是涉及與他人交往的活動。實際上,許多職業和娛樂活動在內在導向時期就已經存在,所不同的是人的社會性格發生了變化。在他人導向者看來,今天一個人若想一枝獨秀,似乎希望不大,而且有時還很危險。其實,一個人大可兢兢業業工作,甚至超額完成任務,但卻有可能遭到眾人的非議。因而他們必須學會通過合作來保持工作上的競爭。同時,他人導向者也傾向于將贏得同事友誼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溫順、友善的交際手段模式化。
2.消費。內在導向階段,娛樂和消費是從屬地位,工作才是首要的。對男人而言更是如此。有些男人對娛樂不感興趣,把它完全交給妻子;另一些男人則把消費當成一項工作,一項以購物為目的的工作。還有一些人,也許是大多數人,則把娛樂當作逃避工作壓力的方式。理斯曼把內在導向階段的消費者分為兩類:渴望獲得的消費者和渴望逃避的消費者。渴望獲得的消費者的明顯特征是極端渴望將商品據為己有。他們關心炫耀其財富,因此,乍看之下,其行為有吸引他人注意之嫌。而渴望逃避的消費者盡管有著內在和外在的種種束縛,仍能以某種方式進行逃避。①他們會不由自主地去嘗試未經許可的新事物,逃向更高或更低的水平。
他人導向階段人們的消費支出與人們的消費活動密切相關,正如內在導向階段銀行存款和生產觀念相連一樣。消費支出使人們盡情享樂,并且打破了內在導向時期娛樂和工作的嚴格界限。成功的他人導向者,無論是以消費者的眼光來稱贊自己的公司還是在會議場合,都能將他在消費生活中學到的那一套態度運用到事業圈里。就如讓·波得里亞所論述的那樣:我們在消費物品的同時界定我們自己,在對某些物品進行消費時,我們就是在表明(雖然是無意識的)我們與那些消費著同樣物品的人是類似的,而與那些消費著其他物品的人之間是不同的[1]。所以也可以這么說,他人導向者是以自己所屬的社會階層所具有的消費層次來指導自己的消費行為的。
(二)差異的原因分析
內在導向者所受的規范和價值觀的影響來源于早年生活的內心目標,即引導是在早期的生活中由長者灌輸的,主要特點是這種導向的普遍性、既定性和無可逃避性。因此內在導向者是孤獨的、內向的、封閉的,他們不易受他人左右,有自己明確的目標和追求。內在導向者追求去邊疆創業,試圖在新的地域和工作領域建立豐功偉績,獲得安全感。他們追求工作上的自我實現。他們只關心生產和產品,認為不需要通過消費者的眼光審視自己。
他人導向者所受的規范和價值觀的影響來源于對他人期望和喜愛的敏感。他們以同齡人作為自己的個人導向,主要特點是這種導向的過程性和變動性。與內在導向者相比,他人導向者很少把生活看成是個人化的事業,他所追求的不是個人超越特殊的同儕群體或特定文化的名望,而是追求同儕的尊敬,或是比尊敬更為重要的——同儕的愛戴。但他人導向時期職業選擇的多元化和職業的高頻變動性使他們不易從工作的角度劃歸自己的所屬群體從而獲得安全感,因此他們選擇通過消費將自己歸類。他們追求消費上的自我實現。他們試圖在人群和幻想中消除自己對孤獨的恐懼,而這種幻想猶如一面鏡子,反射著與他人的關系。
四、小結與討論
傳統導向型、內在導向型和他人導向型是貫穿全書的三種社會性格類型。雖然這種劃分是區別不同社會性格的標尺,但是各種性格類型不是絕對的彼此獨立的。在他人導向的性格占主導地位的今天,大企業的某些傳統部門仍然存在,一些技術性的問題尚待解決,內在導向者仍有用武之地。此外,在大的事業單位和政府部門,往往需要目光敏銳的內在導向型人才,洞察別人的花言巧語,果斷決策。另一方面,他人導向的價值觀正在迅速流傳,可能在某些經濟部門的技術問題尚未解決以前,便瓦解了這些部門。但同時他人導向時代也為謀職和選擇個性化的職業開辟了廣泛的可能性,以往個人的職業選擇往往受到社會的壓力,個人一旦無法做出選擇就會有恐慌感,現在這種壓力和恐慌感得到了某種程度的緩解。
參考文獻:
[1][法]讓·波得里亞.消費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美]喬治·瑞澤爾.后現代社會理論[M].謝中立,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3][美]大衛·理斯曼.孤獨的人群[M].王昆,朱虹,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