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積極參與慈善公益項目,體現著一種全新社會價值觀的形成。這種價值觀具體到個人,是每個人對弱勢群體生存狀態的關注提升;具體到媒體,則意味著“慈善公益”不僅僅只是一種媒體精神,而是越來越內化為一種媒體責任。
多年來,天津電臺新聞廣播將傳播公益精神視為其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參與公益的道路上,不局限于新聞報道,還策劃發起很多規模較大、持續時間較長的公益活動。“有愛不再孤單——關注城市散居孤兒”慈善助孤活動便是其中之一。
一、慈善助孤項目的案例實踐
2005年,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了這樣一個特殊群體:城市散居孤兒。這是一個生活在都市、鄉村中的特殊弱勢群體。當時,天津市共有389名散居孤兒,雖然有的孤兒能夠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等福利救濟,但是無論從物質上還是精神上,他們都渴望得到更多的來自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關愛。當年,在經過一番策劃后,天津市慈善協會、天津電臺新聞廣播共同發起“有愛不再孤單——關注天津散居孤兒”慈善助孤活動。
為保證這一公益活動持續進行、影響進一步擴大,每年“六一”前,市慈善協會、天津電臺新聞廣播等多個單位、部門都要提前進行策劃,讓每年的活動都有主題、有新意、層層遞進。
2006年“六一”兒童節,舉辦《有愛,不再孤單——慈善助孤大型公益活動》現場直播,為天津市散居孤兒現場募捐2萬多元,同時成立森氏助孤基金,慈善家張森儀三年捐贈100萬元用來資助全市孤兒。
2007年“六一”兒童節前夕,“有愛不再孤單——慈善助孤活動”資助標準由每人500元調整到每人600元、其中沒有親屬監護、監護人家庭享受政府低保金或者高中在學的孤兒每人800元。
2009年,各區縣慈善協會以“還孤兒一個心愿”為主題開展活動。并在“華夏未來”舉辦“還孤兒一個心愿”見面會,200多名少年兒童及家長帶著禮物參加見面會,幫助孤兒實現心愿。
2010年“有愛不再孤單”主題是:為山區里的散居孤兒歡度“六一”兒童節。針對薊縣山區散居孤兒存在自卑自閉、不愛與人溝通交流等心理問題,心理咨詢師們對孩子們進行心理疏導;并捐款31萬多元給山區孩子購買自行車,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
2011年5月29日,舉辦“有愛不再孤單” ——2011慈善助孤暨優秀孤兒表彰大會。這次活動在歷屆活動中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市政協主席、市慈善協會名譽會長邢元敏出席大會并講話,歷屆政協委員與全市459名孤兒結成對子,向每一位孤兒捐贈1200元,設立“政協委員助孤基金”。天津市志愿服務聯合會援助孤兒愛心分會,捐款30萬元建立“援助孤兒愛心基金”,專項幫助孤兒解決教育和就業難題,幫扶他們融入社會。
“有愛不再孤單”慈善助孤項目開展7年來,共有87個單位和1145人次參與捐贈,社會捐贈金額達321.6萬元,資助散居孤兒3863人次。這一活動已成為本市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慈善品牌項目。“有愛不再孤單”慈善助孤活動提供的“保姆式”幫扶,為本市城市散居孤兒的健康成長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實踐證明:媒體參與公益活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媒體有影響力、公信力、動員能力、公眾效應等獨特優勢,便于整合各方資源。那么,媒體在慈善事業中應當怎樣扮演好“慈善媒介”的角色呢?
二、媒體如何在慈善項目中發揮作用
以天津電臺新聞廣播為主的天津媒體在推動助孤這一慈善項目上,起到了主導作用,凸顯了其作為本市主流媒體的價值。在實際操作中我們發現:慈善項目的持續性與媒體報道的新聞性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慈善項目要長期關注某一特殊人群,并將其納入慈善幫扶范圍,成為他們的一項工作內容,年年都要干;但是,媒體報道要抓新聞點,不斷推陳出新、避免重復。如何平衡兩者之間的關系、又達到兩者的統一?這是每年主辦單位在策劃中需要解決的重點和難點。在實踐中我們總結了以下的操作方法:
方法1:不斷引入新的合作伙伴,但要保持主創團隊穩固。
這一慈善項目的發起單位有市慈善協會、天津電臺新聞廣播和今晚報社,每年六一前,主辦單位都會提前策劃,提出創意,根據活動需要,尋找新的合作單位,保證這一活動不斷有新鮮血液注入,給活動帶來新靈感新創意。在具體操作中,主辦單位沒有固步自封,先后引入華夏未來、《慈善》雜志社、北方網、少年宮、薊縣教育局等單位共同作為主辦方,以有利于活動的展開和完善,盡量避免有些媒體為追求獨家新聞而排斥其他媒體參與的陋習。
同時,每年策劃過程中,基本保持策劃團隊的穩定性。由慈善協會秘書長、天津電臺新聞廣播主任等參與的策劃團隊成員幾乎保持不變,媒體工作者成為公益活動的志愿者參與其中,不計報酬、不計得失,以奉獻愛心的無私態度認真工作,保證了“有愛不再孤單”這一品牌項目持續不斷地完善發展。
方法2:不斷創新活動方式,但是慈善目標不能改變。
在每年策劃會上,我們都會提出不同的主題,從設立捐贈賬戶、成立助孤基金,到關注孩子心理健康、舉辦表彰大會;從助孤見面會到幫孩子圓夢;從關注城市散居孤兒到特別滿足山區孤兒需要。每年慈善助孤活動的方式都是不斷變化,有所側重的,這也為新聞報道宣傳提供了新鮮的新聞線索,在引起社會關注度上,每年都有吸引眼球、抓住耳朵的素材。比如2011年活動中,新聞廣播和北方網專門派記者深入企業、家庭和學校,對資助人和優秀孤兒情況進行深度報道,加大了宣傳力度。主辦單位還借助網絡傳播的優勢,創新資助方式,將待資助孤兒情況在北方網和今晚網上進行公布,為資助者提供更加便捷的平臺。
雖然每年活動形式不斷變化,但是慈善項目的出發點和目標沒有改變過。孤兒的物質需求、精神需求、教育環境一直是主辦單位關注的焦點,站在孩子的視角考慮活動主題是主辦單位一直追求的目標。
方法3:不斷擴大活動影響力,但要注意保護孤兒個人隱私。
隨著這項慈善活動的影響力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市民、單位加入到關注散居孤兒的活動中來,許多單位和個人也與這些孩子結成幫扶對子,除了物質資助外也把他們接到家里,給予這些失去雙親的孩子家庭般的關愛。但在活動進行中,我們注意到一些孤兒由于家庭變故造成很大的心理創傷,存在自卑自閉等心理問題,他們不希望別人知道他們是孤兒,不希望受到社會的過度關注和特殊照顧,希望像正常孩子一樣學習生活。為此,主辦單位在不斷擴大活動影響的同時,也要兼顧到保護孩子的個人隱私,通過化名、錄音不拍照等方式尊重孩子的想法,為他們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在慈善助孤活動開展的這幾年中,不少孤兒考上大學甚至研究生、有的已經參加工作并且反哺社會。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成為身心健康、品學兼優的優秀青年。這其中也包含著活動主辦單位的良苦用心。
方法4:不斷堅持活動特色,同時注意與社會熱點相結合。
每年策劃中,我們都會考慮當年的社會熱點,比如2008年,與北京奧運會相結合,讓奧運火炬傳遞手和散居孤兒代表進行模擬火炬傳遞,象征愛心不斷傳遞。在保持“有愛不再孤單”的前提下,盡量結合社會熱點,引起社會關注。將助孤活動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使其兼顧具有社會意義和市民關注度,辦成一個具有影響的、群眾喜歡參與的公益活動。
三、媒體在慈善項目中的角色思考
目前,我國慈善捐贈總量不足,募捐不規范,資源開發和保護不夠。比如我國人均年度捐贈為25元。志愿服務方面雖有各類志愿者約6500萬人,但對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仍顯不足,民眾的捐贈意識還有待進一步增強。社會需要慈善,慈善需要全社會參與,特別是新聞媒體的全方位參與。那么,媒體在慈善公益項目中應扮演怎樣的角色呢?
1、媒體是慈善公益項目的策劃者、參與人。
在慈善公益項目中,媒體有“眼睛”可以發現問題,有“嘴巴”可以發聲,有“手腳”可以做事情。媒體應該為慈善事業擔起一份責任和義務。在“有愛不再孤單”慈善助孤活動中,天津電臺新聞廣播作為本市主流媒體參與其中,既是活動的主辦方、策劃者,又是活動的參與者、執行人。新聞廣播30多位編輯、記者、主持人在參與報道過程中,也都和30多位散居孤兒結成幫扶對子,給予他們物質及精神幫助。
作為媒體,天津電臺新聞廣播的編播人員在每年慈善助孤活動推進中,既要成為活動的傳播者也要成為活動的志愿者,帶著社會責任感全身心投入到每年的助孤活動中。因為媒體對于慈善發展也有社會責任,應該把焦點對準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培育全社會愛心奉獻、慈善公益的土壤。媒體慈善不僅是在愛心人士、愛心企業和需要接受捐助的群體之間牽線搭橋,更重要的是在為困難群體提供物質幫助的同時,傳遞愛心,弘揚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使其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
2、媒體不是慈善機構、不能“喧賓奪主”。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很多事件經媒體報道后都會引發一陣捐款熱潮,“有困難,找媒體”成了越來越多人的共識,不經意間仿佛媒體成了慈善機構。但是,媒體往往缺乏管理運作基金會、操辦公益活動的專業能力,對自己的定位不是很明確。
慈善是一項全社會的公眾事業,媒體理應積極介入,但如何介入,既是對媒體綜合素質的考驗,更是事關慈善事業成敗的大問題。媒體應全方位參與慈善事業,應當主動引導傳播慈善文化,讓慈善意識深入人心。當前中國慈善事業方興未艾,而慈善公益的傳媒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尤其是主流媒體對慈善傳播、項目推動的專業度還遠遠沒有達到這個社會對公益宣傳所應有的高度。
綜上所述,媒體要想在慈善公益活動中發揮推動作用,既應全方位參與慈善事業、主動傳播慈善文化,同時,又不能喧賓奪主、將媒體當做慈善機構、把自己當成職能部門,而是找準定位、把握方向,拿捏好分寸,發揮媒體優勢,揚長避短,通過引導慈善意識不斷深入人心,進而推動慈善事業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