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今年只有17歲,但靠撿廢品(僅撿飲料瓶一項就高達28萬余個)做慈善已經(jīng)整整11年了。他捐贈款額高達6萬余元,為孤兒院及貧困地區(qū)中小學建立圖書室6個,捐贈新書5000多冊,文具2900多個……他就是哈爾濱市第三中學高一·十七班學生——孫慧熙。
說起他撿廢品做慈善的緣由,還要追溯到11年前。那時他剛剛6歲,有一天媽媽帶他到鄉(xiāng)下串親戚。在江邊沙灘上玩耍時,他隨手從沙土里挖出一截鋁管,他正想把鋁管拋進江里,媽媽卻抬手阻止了他,指著不遠處沙灘上那些穿著破衣爛衫的臟孩子說:“熙熙,你看那些鄉(xiāng)下孩子,因為家里貧窮而不能到學校里上學學知識。你手中的鋁管可以賣錢捐給“希望工程”,就可以讓很多上不起學的農(nóng)村孩子回到學校。”從那一刻起,一顆叫做“慈善”的種子,就深深地在他幼小的心靈沃土生根、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回到城里,他開始沉迷于在街上撿拾廢品,積攢一段時間賣一次。他捐給希望工程的第一筆善款只有5元,但正如希望工程辦公室的工作人員所說,這5元錢里包藏的愛心是巨大的,無以倫比的。
2005年的一天,他從電視上看到了河南省上蔡縣的艾滋病孤兒生活十分困難、亟需社會各界幫助的新聞,心里非常難受。他想,他要為這些不幸的孩子做點什么。自那以后,每天放學或假期,他都先加班加點地將作業(yè)完成,然后推著手推車走街串巷撿廢品。一段時間后,他賣掉了撿拾來的廢品,首筆捐出了222元善款。之所以要捐222元,是因為2與“艾”和“愛”是諧音,在他幼小的心靈里,他希望艾滋病孤兒們都能夠在愛心的支持下,堅強而美好地生活每一天。他還趁寒暑假期,多次去“中華紅絲帶家園”與艾滋病孤兒們團聚或過年,給每位艾滋病孤兒帶去漫畫及書籍,他想用知識的力量讓這些折翅的天使們在逆境中展翅飛翔。
在艾滋病孤兒當中,有一個叫天天的6歲小男孩,也許是因為同齡的緣故,天天很喜歡和他在一起。每次他去,天天都拉著他的手,似乎有說不完的話。他也鼓勵天天好好吃藥治病,還教天天算術(shù)、寫字。后來,天天的病情惡化,醫(yī)生幾次下達病危通知書。在病床上,天天嘴里整天念叨著他的名字。最后醫(yī)生給他打電話,他接到電話后,向老師請了幾天假,趕到醫(yī)院去陪天天。在病床前,他給天天講保爾·柯察金和張海迪的故事,他要天天堅強起來與病魔作斗爭,還給天天唱歌、講笑話,讓天天每天都快樂。臨走,他還把自己獲得的“紅絲帶”愛心大使獎的獎金1000元留給天天。他說,愛心一定能夠挽留住天天花蕾般的生命。
他不僅自己一心一意做慈善,還把慈善的種子播撒給周圍的同學們。上初中后,他當選校學生會的主席,他積極向全校的同學們傳播做慈善的理念,并多次帶領(lǐng)同學們,去中央大街、防洪紀念塔、太陽島、索菲亞教堂等繁華地帶義賣,搞募捐、饋贈、宣傳等活動。然后把義賣、募捐所得,全部捐給希望工程和中國慈善總會等慈善機構(gòu)。
人常說,做一次慈善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慈善。可他做到了。從他6歲開始,一直到現(xiàn)在,11年來,他為孤兒院、希望工程捐款6萬余元,為艾滋病孤兒購買禮品1200多件,為農(nóng)民工子女捐御寒衣物289件,為孤兒院及貧困地區(qū)中小學建立圖書室6個,捐贈新書5000多冊,文具2900多個,捐衣物、鞋等物品800多件(雙),音響、數(shù)字式影碟機二臺,收錄機30部,鬧鐘20個,石英鐘8個,足、排、籃球及健身器材180多套(件)……
雖然撿廢品做慈善花費了他很多的時間,但是他的慈善之路絲毫沒有影響他的學業(yè)。2012年9月,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了全國知名高中哈三中。雖然學業(yè)緊了,但他表示仍會堅持慈善之路,讓愛心一直延續(xù)下去。
他的抽屜里有一本“愛心賬本”,筆者在賬本的封皮上看到這樣一句話:“幫助別人,自己很開心。需要幫助的人露出微笑,就是對我最大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