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在分析工程建設領域各環節誠信缺失現狀的基礎上,探討了工程建設領域誠信缺失的原因,并提出工程建設領域開展誠信體系建設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工程建設;誠信;缺失
完善的誠信體系是建立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保證。但工程建設領域出現的誠信缺失現象,擾亂了市場秩序,為社會增添了不和諧因素。可以說,工程建設領域正面臨著一場誠信危機,亟需建立健全工程建設領域誠信體系,防范和懲治失信行為,使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
一、 工程建設領域誠信缺失的現狀
1. 工程項目決策環節誠信缺失。有研究表明,工程建設項目規劃、決策階段的累計投入,只占項目總投入的10%左右,卻決定了90%的總投入。因此,民主、法定、科學的項目建設決策程序,是工程建設的一個至關重要環節。但實際工作中,一些地方違背民主、法定、科學的決策程序,違法違規決策上馬項目和審批規劃,普遍存在“三邊工程”(邊勘測、邊設計、邊施工)和“四拍工程”(拍腦袋決策、拍胸口保證、拍大腿后悔、拍屁股走人),違法違規審批和出讓土地,擅自改變土地用途、提高建筑容積率,導致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脫離實際的“政績工程”和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豆腐渣”工程頻繁出現。
2. 工程招投標環節誠信缺失。一是招標投標暗箱操作。比如招標人和投標人規避招標,有的肢解工程,化大為小;有的表明傾向,度身招標;有的將工程定為“獻禮工程”,以工期緊而指定施工單位;有的施工單位利用多種手段,虛假中標,或收買相關人員合謀中標,或組成臨時聯盟圍標串標,甚至中標后將工程轉包、違法分包。二是招標代理機構違規操作,部分專家評標不公正。如針對某一投標人的特點,采取“量體裁衣”等手法確定評標標準和方法,或提前透露評標專家信息,讓“意中人”提前與評標負責人“勾兌”,確保評標過程的順利通過等。
3. 工程施工環節誠信缺失。一是工程項目違法違規轉包分包。一些中標單位由于種種原因,往往對工程進行違法違規轉包分包,導致那些專業化程度低、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勞務用工不規范、誠信意識薄弱和短期行為明顯的施工單位開展工程項目施工,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了工程項目質量和建設進度。二是在施工中不按質量標準組織施工。在施工過程中,建設單位為獲取最大收益,往往出現偷工減料、粗制濫造的現象,采用劣質低價材料、假冒偽劣產品,以次充好,以劣充優,降低工程及設備材料質量等級,使得工程質量下降,建成了許多“豆腐渣”工程。
4. 工程驗收環節誠信缺失。工程竣工驗收是工程質量檢測、把關的最后一道“門檻”,如果一項工程通過了這一環節,工程就可交付使用,參與工程項目建設的各方就基本上完成了建設使命。因此,在工程驗收環節中,工程施工、設計、監理等單位往往會一起聯合起來,甚至在發包方、參加工程驗收的建設管理等部門共同參與,在工程竣工資料上互相“幫助”,或通過賄賂驗收人員或者通過各種渠道給驗收人員施加壓力或影響,讓工程竣工驗收順利過關。
5. 工程結算環節誠信缺失。一是過量計算工程款。承包商、分包商、勞務隊、材料商以及設計、監理單位等相互之間串通,在工程計算上弄虛作假,多計工程量、勞務量、材料數量等,多算工程款,使其獲得自身利益最大化,但損害了國家利益。甚至還出現“釣魚”工程,即申報項目時故意降低投資總額,待開工后再不斷追加投資。二是拖欠工程款。地方政府由于投資項目多,加上地方財政緊張和籌資渠道的約束,可能會導致地方政府采取“工程先上馬,資金后籌措”的手段,要求承包商提供擔保或墊資施工,一旦承包商進入施工則陷入“資金空洞”的泥潭,即便工程竣工若干年也難以拿到工程款,更甚者若是政府領導人的更替和政府部門的重組而使工程款成為呆壞賬。
二、 工程建設領域誠信缺失的原因
1. 信息公開缺位嚴重。信息公開是政府誠信的重要內容,但當前政府在信息公開方面,仍存在不規范、不透明、不全面的現象。工程建設項目絕大多數是由政府投資或使用財政資金建設的,因而無論是工程項目信息,還是市場主體的信用信息,都屬于政府信息公開的范疇。在《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中明確規定,重大建設項目的批準和實施情況、征收或征用土地、房屋拆遷及其補償、補助費用的發放、使用情況等都需公開。但在目前的工程建設市場上,這些信息都沒有全部、公平的公開,或者公開的不全面、不規范。尤其是對工程建設領域內失信企業較少曝光,警示力度不夠,社會懲戒效果不明顯。這是由于信息公開的缺位,使得工程業主、建設單位、施工單位等相互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缺乏了解對方誠信狀況,從而造成工程招標階段的逆向選擇風險和工程建設中的道德風險。
2. 失信懲戒力度較弱。一是法律法規不健全。涉及工程建設領域的現行法律法規存在“原則規定多、具體細則少,禁止規定多、配套罰則少,部門規定多、適用規范少”,導致對工程建設領域失信行為及程度難以界定。而且,由于工程建設管理涉及的部門多,在目前國家法律、法規規定授權和管理銜接不明確,甚至法律和行政法規以及行政法規之間仍存在相互沖突的情況下,政出多門,以部門文件、會議紀要或領導批示代替法律法規逃避監管的問題仍然存在,造成工程建設管理無法可依。二是失信成本很低。如刑法規定投標人相互串通投標報價,損害招標人或者其他投標人利益,情節嚴重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但失信行為被認定不是特別嚴重的,以罰代刑,處罰力度太輕,使得懲治沒有震懾作用,工程建設領域頻頻出現失信行為。一些單位在這個領域被取消招投標資格后,換個名頭換個領域,照樣可以參加招投標等,沒有因失信行為而受到限制。
3. 市場監管機制扭曲。由于工程建設市場上沒有建立健全的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一些行業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在資質、資格審批中,故意設置或人為抬高門檻,不執行市場準入標準,違規發放資質資格證書,使得一些沒有資質的設計方、施工方和監理方充斥市場,導致工程建設市場上云龍混雜,施工質量參差不齊。一些單位在工程建設過程中違規征地拆遷、損害群眾利益、破壞生態環境、質量和安全責任不落實。同時,由于市場監管機制的不健全,為負責監管工程建設項目的公務人員尤其是領導干部提供了尋租的機會,導致他們在在工程建設各個環節中,由于思想信念不堅定,價值觀念扭曲,道德底線失守,頻繁出現以權謀私甚至索賄受賄的現象,加劇扭曲了市場監管機制。在中央治理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工作領導小組公布的20起典型案件中,涉及地(廳)級官員57人。
4. 企業誠信意識淡薄。雖然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在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價值觀紊亂的背景下,社會道德滑坡,企業誠信意識淡薄,尤其是企業家法律觀念和誠信意識淡薄,把追逐企業利益最大化和誠信傳統道德相對立,從而催生出種種不講誠信的動機和行為。有調查表明,當前我國相當多的企業和經營管理者對企業誠信問題知之甚少,而且疑慮重重,普遍存在擔心自己講誠信而別人不講誠信,自己反而吃虧,因而對誠信經營抱有等待、觀望的態度,甚至認為失信的代價太小,主動進行失信行為。
三、 開展工程建設領域誠信體系建設的對策建議
1. 加大工程建設信息公開。信息不對稱是工程建設領域誠信缺失的重要因素。國家應在建立市場主體信用信息數據庫的同時,統籌建設工程建設領域誠信數據庫,包括項目信息數據庫、從業單位和從業人員信用信息數據庫,通過中央對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工作中建立的工程建設領域項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開共享專欄,以工程建設項目為中心,以流程為主線,從項目立項、招標投標、征地拆遷、設計變更、施工管理到最后竣工驗收等各個環節、整個過程的審批建設管理信息實現集中公開;以從業單位和從業人員為對象,集中公開從業單位和從業人員的項目業績信息、良好信息和不良信息,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2. 加快誠信政府建設。政府在工程建設領域誠信體系建設中發揮著核心作用,要提高工程建設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多征詢群眾和專家的意見,克服決策的隨意性、盲目性,減少和避免投資決策失誤造成的損失。政府各有關部門不能以破壞法律制度規定為代價弄虛作假要資金、爭項目、搶進度,要嚴格依法行政、依法辦事,強化執法的公正性和嚴肅性,規范政府在工程建設領域的行為。要避免人情執法,加大失信懲戒機制的力度,尤其是對嚴重失信者進行嚴格有效的懲戒,才能對其本人和后來者產生威懾和警示作用。
3. 建立健全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機制。首先要結合目前工程建設市場的管理環境發生變化的實際情況,現有法律法規已不能滿足當前工程建設市場管理的需要,可從國家、地方多層次在法規的調整范圍、監督管理體制、工程承發包、拖欠工程款、工程風險保障以及法律責任等方面進行修改與完善,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并細化實施細則,做到有法可依。政府管理部門在履行市場監管時,依據相關的法律法規,在實施行政許可、資質等級評定、政府采購、項目招投標、撥付財政性補貼資金、評優評先等行政工作中,共享工程建設領域從業單位或從業人員的信用信息,并采取相應的激勵懲戒措施,建立健全行政性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機制,加大市場主體的失信成本。如在有關資質、資格認定等工作中,將從業單位或從業個人的信用狀況作為必備手續之一。鼓勵社會各界充分利用有關主體的信用信息,建立健全市場性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機制,對信用記錄好的從業單位和從業人員,給予優惠和便利,對信用記錄不好的從業單位和從業人員,給予嚴格限制。
4. 強化誠信宣傳教育。要將工程建設領域誠信體系建設納入到整個社會誠信體系建設中,誠信宣傳教育也是整個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在工程建設領域開展誠信宣傳教育工作,與建設“文化強國”結合起來,以誠信宣傳為手段,以誠信教育為載體,全方位開展誠信宣傳教育活動。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圖書、報刊、網絡等傳播工具,廣泛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貼近群眾、生動活潑的誠信宣傳教育活動,對工程建設領域及其相關的所有人員包括工程建設行業管理部門的公務人員,全方位宣傳誠信文化,普及誠信知識,提升誠信意識。尤其是對設計工程建設領域的有關人員,還要針對性地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活動,提高其誠信意識和誠信素質。
參考文獻:
1. 王凱,劉會師,趙勝君.以工程建設領域政府網站評估推動建立透明、誠信、健康的工程建設市場.電子政務,2011,(1).
2. 劉建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內涵、模式與路徑選擇.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1,(3).
作者簡介:李家勛,江蘇省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
收稿日期:2013-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