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監事會治理有效性不斷受到質疑與批判。為了探究有效的監事會治理內因,文章根據系統論的整體性、層次性、開放性、目的性、穩定性、突變性、自組織性和相似性基本原理進行分析,指出了監事會及監事會人力資本的本質,揭示了監事會與監事會人力資本的關系,為監事會研究提出較新的創見。
關鍵詞:系統論;監事會;人力資本
監事會是在法律制度安排下產生,由企業主要利益相關者的代表組成的有機整體,監事會成員通過溝通與合作,最終達成法律賦予監事會的監督目標。在監事會治理研究中,一些學者采用監事會成員的人力資本特征之簡單求和來衡量監事會人力資本,用以檢驗監事會人力資本與監事會治理有效性的關系,其監事會人力資本的衡量缺乏一定的科學性和理論依據。本文逐一闡釋了系統論的基本原理并將之運用于監事會及監事會人力資本的分析,從而揭示出兩者之間的關系。
一、 系統的整體性在監事會人力資本中的體現
亞里士多德提出“整體大于它各個部分的總和”,這是對系統整體性論點的基本表述。系統整體性原理表明,一旦若干要素組成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機整體,就會表現出獨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質和功能。法律賦予監事會一定的監督職權并規定其組成,使監事會成員構成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機整體,更好地履行監督職能。因而,整體性是監事會表現出異質性的前提,將監事會人力資本視為整體,而并非將監事會表現出的人力資本的整體性質和功能等同于每個監事會成員人力資本的性質及功能的簡單求和,將有助于我們揭示監事會每個成員的人力資本所不具有的整體性質,體現監事會成員人力資本之間的非線性的相互作用,更真實地還原監事會人力資本。
二、 系統的層次性在監事會人力資本中的體現
層次性原理指組成系統的諸要素構成的具有質的差異的系統等級,包括結合方式上的差異而產生的系統等級。質量、時間尺度、組織化程度等都可以是層次劃分的依據?;诖?,監事會的層次性一方面可以體現為監事會內部代表不同利益主體的監事在結合方式上的差異,如監事會的組織結構;另一方面還可以體現為監事會作為企業內的子系統,在企業這一更大的系統中所起的要素作用。雖然企業股東大會這一高層次的機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監事會這一低層次機構的組成,制約了監事會人力資本的發揮,但法律要求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參與,賦予了監事會一定的獨立性,從而保證了監事會人力資本作用的發揮。作為企業中的一個子系統,代表不同利益主體的監事會成員之間、監事會與企業以及企業中其他子系統之間相互聯系,使得監事會處于不同層次的普遍聯系之中,這也是監事會系統功能的體現。構成這種普遍聯系的主體是監事會人力資本,其中包括來自不同利益主體的監事會成員人力資本之間的相互聯系,因而,監事會人力資本受到監事會內部層次性以及監事會與企業內不同系統之間相互聯系的影響。
三、 系統的開放性在監事會人力資本中的體現
開放性原理表明,不與環境接觸、不向環境開放的系統是不存在的。開放有利于系統自發地組織起來,使系統向更有序的狀態發展。按照貝塔朗菲的觀點,開放的系統只要達到穩態就必定表現出異因同果性,即從不同的初始狀態經過不同的途徑達到相同的位置。本文認為,企業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不論其在設立監事會之初是自愿還是強制,隨著企業與外界環境不斷接觸,企業生存狀態就會因環境而發生改變,而監事會的監督強度和監督效果都會隨著企業生存狀態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并最終達到企業所設想的狀態。當企業處于危機情形時,由于保護委托人利益的不確定性增強,監事會人力資本可能表現出異常強大的力量;相反,當企業處于平穩發展時期時,監事會人力資本可能表現為較低的監督水平。
一個向環境開放的系統,內因和外因相互聯系,會產生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內外因相互作用、相互轉化,進而引起系統發生質量互變。本文認為,監事會是企業內一個開放的子系統,它從企業內、外環境中吸納監事會成員,使監事會規模與結構不斷發生變化,監事會成員的人力資本在相互作用中,使監事會人力資本發生質的變化。由此看來,監事會人力資本的是監事會治理有效性的內因,是影響監事會治理績效的最根本原因;企業利益相關者之間利益博弈的變化是監事會治理有效性的外因,是監事會治理有效性變化的條件;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博弈通過監事會人力資本而起作用,進而影響監事會治理的有效性。
系統開放不僅僅是與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同時也包含著能量、信息的交換。信息資源是一種比有形資源更重要的無形資源。本文認為,監事會成員是監事會與外界進行信息交換的載體和信息處理器,因而,監事會人力資本還決定了監事會處理的信息質量。
系統的開放是適度的開放,是有選擇的開放,這樣才能保持其相對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并具有應付環境變化的靈活性,以有利于自己的自組織發展。無選擇的開放一方面對系統的自組織是無意義的,另一方面對于系統的自組織又是破壞性的。開放不僅是一個橫向、地域上的空間概念,也是一個時間概念,即開放的本質是面向未來的。法律對監事會人員任職資格的規定及修改,即實現了監事會的適度選擇性開放。當監事會產生對外界的信息需求時,會適度的選擇性開放,從而提高監事會人力資本的信息處理質量。
四、 系統的目的性在監事會人力資本中的體現
系統的目的性指組織系統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會在一定的范圍內發展變化,不受或少受條件變化或途徑經歷的影響,而堅持表現出某種趨向預先確定狀態的特性。系統的目的通過系統的活動或行為實現。目的——被視為預先確定的目標,引導著系統的行為。系統目的性的實踐指導意義在于,一個系統的狀態不僅可以利用其現實的狀態來表示,還可以用一定發展階段的終態來表示,可以用現實狀態與發展終態的差距來表示。即人們不僅可以從原因來研究結果,還可以按照一定的預先設想的藍圖即結果來要求一定的原因。
根據系統的目的性原理,本文認為監事會的人員構成是企業利益主體為了維護自身利益,按照他們設想的目標而做出的人員安排。因此,監事會人力資本是監事會目的性而導致的一種原因,即監事會目的性在先,監事會人力資本在后。監事會人力資本是監事會狀態的表現,由于人力資本的可計量性,我們可以用監事會人力資本來表示監事會在某一發展階段的狀態。在實證研究中,我們可以通過監事會人力資本體現的某種特質衡量其對監事會治理績效的影響,來尋找目前狀態與預期終態的差距,以提出改進監事會人員設置的建議。
五、 系統的突變性在監事會人力資本中的體現
系統突變性原理指系統通過失穩從一種狀態進入另一種狀態,是一種突變過程,它是系統質變的一種基本形式。突變論把系統的外部條件作為控制參量,即作為對系統的一個輸入,而把系統狀態看作是系統的一個輸出,輸出為輸入的函數,突變是指在外部控制參量連續變化時函數發生的一個躍遷。就此,系統突變性原理把系統變化環境上的原因與系統內部的原因聯系起來。根據突變性的方法論,監事會的外部環境是控制變量,它始終是對監事會的一個輸入,而體現監事會狀態的監事會人力資本則是一個輸出,是監事會外部環境的函數。通過監事會外部環境控制變量的連續漸變,引起監事會人力資本狀態的不連續突變,通過把變化的企業環境上的原因與監事會內部原因聯系起來,進而就能夠找出監事會內部不穩定性的根據。
六、 系統的穩定性在監事會人力資本中的體現
自然的系統之嚴格定義為“穩定狀態的開放系統”。系統穩定性指沒有脫離穩定的發展,也沒有脫離發展的穩定,系統的穩定和發展具有同一性。系統內部存在著某種內穩定的機制及負反饋機制,使系統得以消滅偏離系統穩定狀態的失穩因素,并使系統可以穩定存在。穩定性是系統在非平衡狀態下保持自身有序性和穩定的能力。系統穩定性是開放中的穩定,是動態中的穩定,是在與環境的動態交換之中得以保持的。系統從無序到有序發展,就是從一個穩定定態進入另一個穩定定態。系統的穩定性原理,關心的是系統整體的穩定性,即關心某一層次和多個層次耦合起來以后的穩定性。有兩個不同層次形成的系統整體不穩定,說明這兩個層次的耦合并非是有機的、相互協調的耦合。把系統中的不穩定因素作為消極的東西來對待,是片面的。很多時候,即使系統整體是穩定的,系統之中也可能存在局部的不穩定性,這種個別的不穩定因素,在一定條件下一旦得以放大,會使系統自身穩定的能力遭到破壞,使系統整體上失穩,而進入新的穩定態。即系統中的不穩定因素,反而可能成為系統演進發展的積極因素。
根據系統的穩定性原理,本文認為,監事會人力資本的穩定性是監事會中各方的利益代表耦合起來以后的穩定性。監事會中各方利益代表人力資本優劣不等的狀態,使監事會人力資本可能存在局部的不穩定性,一旦這種狀態阻礙了監事會人力資本監督職能的發揮,就會使監事會失穩,從而可能使監事會朝向更優的方向發展。某一監事會成員的監事任職經驗豐富不等于整個監事會的監督經驗豐富,股東代表監事的整體素質較高不等于整體監事會的素質高,但局部不穩定的監事會人力資本也有可能在內穩定的機制下,通過某種內部的負反饋機制,消滅失穩因素,即通過監事會成員之間的有效溝通,監事會成員與企業內部其他職能部門的有效溝通,提高整個監事會成員的任職經驗和素質,使監事會人力資本可以穩定存在,以使監事會人力資本實現在穩定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求穩的狀態。
七、 系統的自組織在監事會人力資本中的體現
系統的自組織是指系統在內外兩方面因素復雜非線性的相互作用下,自發組織起來,從一種組織狀態自發地變成為另一種組織狀態,使系統從無序到有序,從低級有序到高級有序。系統的自組織是相對的,是在與其他系統的相互作用之中實現的,體現了系統進化的過程。系統自組織可以從系統環境變化的角度來加以考察,即從控制參量的變化來說明系統的自組織,也可以從系統內部的發展變化來加以考察,即用系統狀態參量的變化來說明系統的自組織。從系統內部要素變化方面來看,自組織可由系統要素質變引起、由要素目的變化引起、由要素運動量的變化引起以及由要素排列次序的變化引起。系統的自組織真正得以實現,在于系統內部的復雜的非線性相互作用。系統的自組織進化本質上體現的是系統和目的的發展。在給定的環境中,系統只有在目的點或目的環上才是穩定的,離開了就不穩定,系統要自己拖到點或環上才能罷休。
監事會一詞是在產生德國普通商法典的紐倫堡會議上開始出現的,而之前在實務中生成與發展的機構為理事會(Verwaltungsrat)。德國在1843年的《股份公司法》中規定理事會作為最高管理機關,用以監督董事會并指導公司的重大決策方針,是德國監事會制度的最初形態。1861年,《德國普通商法典》中除卻了理事會中共同經營的機能,把監督機能賦予名稱變更為監事會的理事會,至此,德國的監事會制度正式生成。此后,在多方利益博弈下,監事會的監督機能和機構設置不斷完善、發展,并為其他國家所借鑒,形成各具特色的監事會制度。由此看來,監事會是內外因素的非線性相互作用下自發組織起來的,在與其他系統(如董事會)的相互作用之中實現從無序到有序的組織演進的結果。監事會人力資本所體現的狀態既是監事會外部環境變化的結果,又是監事會內部發展變化的結果。監事會人力資本的質變可以由監事會的演進引起,也可以由監事會的監督目標變化引起。在不同的企業中,只有在符合各利益方的目的點或目的環上,監事會人力資本才能夠達到穩定的狀態。
八、 系統的相似性在監事會人力資本中的體現
系統的相似性是指系統具有同構和同態的性質,即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存在方式和演化過程具有共同性,此“共同”是一種有差異的共性,是系統統一性的一種表現。系統的相似性原理不排除系統的相對性,且認為系統的相似實際上是相似和差異對立統一之中的相似性。系統相對靜止時,空間特征就突出起來,這時需從存在角度研究系統的相似性。系統的運動突出時則適合從演化角度研究系統的相似性。正如黑格爾在《小邏輯》中指出,相似就是要看出異中之同和同中之異。
監事會作為企業內部監督機構,其與企業內的董事會在結構和功能上存在著有差異的共性。從相對靜止的角度看,我們可以對比監事會結構與董事會結構、監事會人力資本與董事會人力資本在存在上的相似性。以相對運動的角度看時,則可以對比監事會結構變化與董事會結構變化、監事會人力資本變化與董事會人力資本變化在演化中的相似性,找出監事會與董事會的異中之同和同中之異。
九、 結論與啟示
在系統論視角下,通過系統論的基本原理可知,監事會是隸屬于企業股東大會下的一個次級開放性的子系統,監事會人力資本是監事會存在的目的性而導致的一種原因。監事會人力資本是一個整體。監事會外部環境的變化是監事會人力資本狀態變化的原因,外部環境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是控制變量,它始終是對監事會的一個輸入,體現監事會狀態的監事會人力資本則是一個輸出,是監事會外部環境的函數,監事會人力資本作為企業環境上的原因與監事會內部原因聯系起來的一個變量,不斷地發生著改變。監事會人力資本代表了企業利益相關者在監事會中耦合起來的穩定性,一旦這種穩定性失衡,就會使監事會失穩,從而可能使監事會朝向更優的方向發展。監事會的演進及監督目標的變化都會促使監事會人力資本發生質變,只有在符合各利益方的目的點或目的環上,監事會人力資本才能夠達到穩定的狀態。由于監事會與董事會在結構和功能上存在著有差異的共性,從相對靜止和相對運動的角度對監事會人力資本和董事會人力資本的對比分析,可以找出監事會與董事會的異中之同和同中之異,有助于監事會的改進并更好地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 鄭伯陽,豐華,劉家國.河南省國有上市公司監事會治理現狀與公司績效.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32(1):105-107.
2. 魏國森,曾國屏著.系統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1995:213-285.
3. L·V·貝塔朗菲著,林康義, 魏宏森 等譯. 一般系統論——基礎、發展和應用. 林康義 校.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1987:21-33.
4. 沈小峰, 吳彤, 曾國屏. 自組織的哲學. 北京: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32.
5. (美) E·拉茲洛著, 閔家胤譯. 用系統的觀點看世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32.
6. 鄒剛剛,黃麟雛,李繼宗等.系統科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181-184.
7. 錢學森等. 論系統工程. 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242.
8. 王世權.監事會治理有效性研究.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27.
9. 田奮飛.關鍵是要完善上市公司監事會制度.北方經貿,2003,(1).
10. 李維安,張亞雙.如何構造適合國情的公司治理監督機制——論我國監事會的功能定位.財經科學,2002,(2).
11. 袁敏.淺析監事會相關問題與職能優化.財經理論與實踐,2001,(S1).
12. 蔡建春,李漢鈴.中國上市公司治理的演進、現狀及其改善.管理世界,2002,(9).
13. 鐘孝明,馬登科.監事職能發揮機制的立法完善.廣西社會科學,2001,(4).
14. 朱玲.經驗研究中的關鍵細節.經濟研究,2002,(11).
15. 楊瑞龍,周業安.一個關于企業所有權安排的規范性分析框架及其理論含義——兼評張維迎、周其仁及崔之元的一些觀點.經濟研究,1997,(1).
16. 陳岷.試論我國股份公司監事會制度的完善.技術經濟,2001,(4).
基金項目:吉林大學社會科學種子基金項目“上市公司監事會人力資本及作用機理對監督有效性的影響研究”(項目號:2011ZZ025)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孫燁,吉林大學商學院財務管理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孟佳娃,吉林大學商學院會計學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3-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