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是軍民兩用技術發展的新階段。文章分析了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的主體構成要素及其發揮的作用。同時,還從配套機制、資金籌措、文化背景、關注重點等方面著重分析了影響各主體協同創新的因素并提出軍方和政府搞好頂層設計、科學選擇適合產業、搭建創新平臺和強化激勵機制等解決對策。
關鍵詞: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主體
一、 引言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軍民兩用技術雖然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創新活動幾乎是軍工與民用技術人員兩個獨立地創新主體在各自相對較為獨立、封閉的領域進行,相互間少有往來,技術研發重復率高。隨著世界科技的發展,這種單一主體進行的技術創新活動已不能滿足技術發展的需要,技術創新活動已成為眾多創新主體之間分工合作的系統行為,交叉融合成為科技發展新的增長點。黨的十八大也指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而軍工技術與民用技術有著各自獨特優勢,如何將它們運用到國防和經濟建設的同時,實現二者的融合式協同創新,既是黨和國家的要求,也是軍民兩用技術發展的必然。
二、 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及其特點
軍民兩用技術相互轉移、滲透和融合式協同創新,突出表現在“軍民技術融合”與“協同創新”兩個方面。軍民融合的戰略思想由來已久,從建國初期至今,經歷了從“軍民兼顧” 、“軍民結合” 、“寓軍于民” 到“軍民融合”四個階段,也可以概括為“單向轉移”、“雙向轉移”和“融為一體”三個階段。而軍民融合技術是“軍民融合”戰略中最重要最活躍的一種。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裝備體現戰斗力,而軍民融合技術集二者于一身,既能有效促進生產力提高,又能保證部隊戰斗力的增強,其重要性不言可喻。對于協同創新,美國研究員葛洛認為是“由自我激勵的人員所組成的網絡小組形成集體愿景,借助網絡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狀況,合作實現共同的目標”。從國內外的實踐看,協同創新多為組織(企業)內部形成的知識(思想、專業技能、技術)分享機制,特點是參與者擁有共同的目標、內在動力、直接溝通,依靠現代信息技術構建資源平臺,進行多方位交流、多樣化協作。
作為“協同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是指在加強軍民雙向技術轉移,實現軍民兩用技術的商業化和產業化,產業鏈分工層次上軍民一體化的過程中,軍地聯手整合力量共同推動軍民兩用技術領域的科學創新與技術創新。它是一種開放式創新,打破了軍民、地域、“條塊”、所有制等各種限制,實現各種科技創新資源的流動與共享,最大可能地發揮國家科技創新資源的集成優勢,更好地發揮多個創新主體的積極作用,促進在“軍轉民”,“民參軍”基礎上的更深層次的軍民兩用技術的相互轉移,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并協同創新產生第三類或以上的新技術,新產品,從而完成技術的新突破,新跨越,為國防和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三、 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主體的構成要素
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是協同軍方,軍工企業、民營企業、高校以及研究機構等單位科技人員進行軍民融合技術創新的一個過程,包括創新思想的提出、市場調研、技術創新決策、研發經費的籌集、技術研發與制造、產品上市和產業鏈打造。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主體包括四大人力資源要素,即:軍工企業及研究院所科技人力資源、民營企業科技人力資源,高等學校科技人力資源和軍方科技人力資源。
1. 軍工企業及研究院所科技人力資源。軍工企業及研究院所是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中最重要的單位,其協同創新人力資源較為豐富。我國軍工企業及研究院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少到多,從多到精,走過了半個多世紀,裝備也從仿研、仿制、走到了自主創新,發展到了第四代,軍工領域的許多技術如航空、航天、造船、精密加工等技術遠遠領先民用技術,積聚了大量的科研人員。但是,由于長期獨成體系和國外軍工高新技術的封鎖,創新受到一定局限,許多領域新的技術突破越來越困難,迫切需要更加開放,更深層次技術創新支撐。2010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指出:建立和完善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是國防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是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戰略性任務。用三至五年時間,其本實現國防科技與民用科技、國防科技工業與民用工業的互通、互動、互補。這對軍工企業及研究院所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人員既提出了要求,又增加了工作的緊迫感。
2. 民營企業科技人力資源。在“民參軍”過程中,許多民營企業開始研發軍民兩用技術,積累了不少經驗和軍民融合技術人員。而許多在通信、電子、船舶、精密制造等領域占有領先優勢,還未“參軍”的企業,也積極想參與武器裝備制造,這些民營企業科技人員研發能力強大,能夠在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中發揮重要作用。2011年《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建立和完善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大力推進軍地資源開放共享和軍民兩用技術相互轉移,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滿足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需要的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體系。《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也指出:加強軍民結合的統籌和協調,鼓勵國防研究開發工作向民口科研機構和企業開放,改革相關管理體制和制度,保障非軍工科研企事業單位平等參與軍事裝備科研和生產的競爭。建立軍民結合、軍民共用的科技基礎條件平臺。2012年7月,國防科工局、總裝備部聯合印發《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國防科技工業領域的實施意見》,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開發軍民兩用技術和產品,參與政府組織的軍工技術轉民、軍民兩用技術開發項目。這些政策有力地促進了民營企業及其科研人員參與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的熱情。
3. 高等學校科技人力資源。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相應的,高等學校具備著教育功能,科研功能和技術創新促進生產力的功能。目前,高等院校可分為研究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等三類,而前二者,尤其是研究型大學在技術協同創新方面被寄予厚望。2011年,胡錦濤同志在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講話中強調,高等學校特別是研究型大學,既是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礎研究和高技術領域創新成果的重要源泉。要積極推動協同創新,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項目引導,鼓勵高校同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建立協同創新的戰略聯盟,促進資源共享,聯合開展重大科研項目攻關,在關鍵領域取得實質性成果,努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積極貢獻。許多高校如北京理工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大學從建立校之初就與武器裝備建設密不可分,不僅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軍工技術人才,而且本身在軍工技術領域也不斷發展進步,擁有了相當豐富的軍工技術科研人力資源。而另外一些高校,雖然以前鮮有涉獵軍工技術,但在電子、信息、冶金、制造等領域獨樹一幟,有較多可進行軍民兩用技術協同創新的人員。高等學校科技人力資源成為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的主力軍。
4. 軍方科技人力資源。在裝備長期建設中,軍方,尤其是裝備論證研究所和軍代表機構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個新型裝備要進行列裝,軍方首先要提出裝備需求,裝備論證研究所進行研究論證,提出科學合理的戰術技術指標,軍代表機構與研制單位一道共同經歷方案階段、工程研制階段、設計和生產定型階段,每個階段軍事代表都要參與其中,了解和掌握研制的進展,并提出相應的建議,有些建議會直接影響到裝備的研制進程和質量技術水平。同時,在重要研制階段,如設計定型和生產定型階段,軍事專門院校如軍械工程學院、炮兵工程學院等專家教授和使用部隊的代表都會應邀請參加評審,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應該說軍方工程技術人員在裝備發展過程中不僅掌握了相應的技術,而且具備了相應的創新能力,這支力量也是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的生力軍。
四、 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人力資源各主體要素的作用
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一種較好的方式是“產、學、研”研發聯盟基礎上的協同創新。通常情況下,產學研協同創新是指企業、大學、科研院所(研究機構)三個基本主體投入各自的優勢資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務中介機構、金融機構等相關主體的協同支持下,共同進行技術開發的協同創新活動。“產、學、研”研發聯盟的主要特征是企業與高校或科研機構間是一種互補關系,高校或科研機構進行技術開發,企業則將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或產品。針對軍民兩用技術開展的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參與的主體除了企業(包括軍工企業、民營企業)、高等學校、研究院所外還有軍隊一方,因此,在利用好“產學研”這個平臺的過程中,要注重積極發揮軍方的作用。
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需要各人力資源主體科研技術人員互相協調、互相配合、互相支持才能共同完成一項技術、一個產品或者一個產業的創新。圍繞著創新鏈,各人力資源主體發揮著作用不同。軍方科技人員起到了三個方面主要作用:一是起到需求牽引的主導作用,圍繞著未來戰爭形態和裝備發展的需要,軍方科技人員(主要是軍隊裝備研究論證所人員)依據整個國防軍工和地方科技技術水平,通過充分論證,提出相應的裝備研制生產需求,從而為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指明方向;二是軍方科技人員(如核電、信息技術等工程技術人員)依據自身領先優勢,積極發揮技術創新的引領作用;三是軍方科技人員(主要是軍事代表)在參與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中通過研制過程各個階段積累的經驗,貢獻自己的才智。高等學校人力資源主體主要起到技術創新源頭的作用。高等學校和研究院所的科技人員不僅時刻跟蹤、了解、掌握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與科技發展保持著密切聯系,而且還進行理論創新、技術創新,引領科技發展的方向,為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提供基礎理論、科學方法。軍工企業和民營企業人力資源主體在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中起到三個主要作用:一是根據自身技術和生產條件,提出生產某類民品的協同創新需求,同樣也為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起到方向性作用。只不過,軍方引領的是武器裝備方向,而企業指向的是民品領域;二是某些領域起到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帶頭作用。如軍工企業航空、船舶制造擁有技術優勢,民營企業在電子、信息工程方面占有領先地位,軍民兩用技術工程技術人員在各自優勢領域起到創新的帶頭作用;三是在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中承擔著工程研制、工藝實現的作用。這既是企業的強項,也是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的優勢。
五、 影響各主體協同創新的因素
當前,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在全國各地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如重慶市出臺《關于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的意見》就加強軍民融合產業基地建設,構筑高端技術軍民融合研發平臺,促進軍地科技資源優勢互補提出具體要求;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和北京市人民政府簽署軍民融合創新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推進軍民融合創新發展進入實質性階段;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與重慶理工大學進行軍民融合產學研對接,建立軍民融合技術互動交易平臺,一系列的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的政策的出臺、戰略合作協議的簽署、產學研平臺的搭建,把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推向了高潮。但是,由于每個創新主體關注的重點不同,想法各異,在實際合作中還存在以下一些影響創新主體積極性的問題和因素,亟待加以解決:
(1)配套體制機制還沒跟上。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各主體隸屬不同單位、不同部門,關系復雜,如何對各主體進行調配、管理、評價和獎勵激勵,如何調運各主體共同創新所需資源,如何對創新科研成果產權進行科學地界定,目前尚還沒有建立相關具體的制度,出臺切實可行的方案,成員間存在道德風險,逆向選擇及利益分配問題尚無具體解決方案,直接影響到協同創新的效率。
(2)資金籌措方式較為單一,影響協同創新的深度和廣度。目前,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資金的籌措主要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軍方提供資金,二是企業提供資金。軍方出資主要是需要通過創新生產出先進的武器裝備,而企業出資則需要創新產生出滿足市場需要的新型產品。兩個出資方雖然對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產生了較大的推動作用,但是目標較為單一,希望能夠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對共性的關鍵技術關心不大,遠遠沒能讓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人力資源釋放內在巨大的能量。
(3)選擇的項目較為分散,軍地技術標準尚沒統一,創新性的產業鏈較少出現。由于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資金來源單一且相對匱乏,所選的創新項目較為分散,加上軍地技術多年分割,許多標準尚無統一,沒能有效出現創新性的產業鏈。
(4)各主體文化背景差異較大,關注重點不同,創新協作合力不夠。由于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的主體來自軍方和地方,企業和高校、研究院所,文化差異較大,相互間容易出現認識上的分歧,產生矛盾和沖突。同時,各主體關注的重點也不相同。高等學校和研究院所主要關注理論創新、專利技術成果和高質量科技論文;企業關注技術是否能轉化成產品或產業,能否給企業帶來利潤;軍方則關注是否能研制生產出新型裝備,形成戰斗力。各主體文化背景差異、關注重點不同,影響到協同創新的合力。
(5)軍方工程技術人員直接參與度不高。由于,軍人特殊的身份和管理制度的約束,除了像以往進行裝備科研論證,參與工程研制外,軍方工程技術人員作為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的一份子直接參與到創新過程的人員較少,而且參與的項目也較少,軍方人員作用沒能有效發揮。
六、 促進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主體積極工作的對策
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人力資源四大主體之間在性質、特點、優勢上存在很大的差異,各主體之間利益訴求不同。政府和軍方主管部門要根據這些實際情況,搭建協同創新的良好平臺,促進各創新主體積極開展工作。具體而言,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搞好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整體戰略規劃,確定適當的產業和技術項目,打造創新鏈。根據整個國家、地區國防軍工與地方科技的特點,站在國防建設和國家經濟建設的高度,軍方高層與各級政府聯合搞好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頂層設計,規范軍工技術行業標準,科學論證,選準適當的創新產業和技術項目,積極打造適合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的技術創新鏈,引導和支持各類主體的協同創新活動。
(2)組建相應的創新聯盟,搭建創新平臺。根據選定的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產品、產業和技術項目,科學選拔創新性人才,組建創新聯盟。加大各主體間的協調溝通,消除彼此間的文化隔閡;加大軍方科技人員參與力度,積極發揮創新作用;加強科技孵化器、專業園區、公共服務體系環境建設,搭建科技信息資源共享平臺,規劃使用好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等各類共性技術平臺。
(3)圍繞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過程,加強體制機制建設。建立高校、科研機構與國防、民營企業和軍方的運行管理協作機制和軍地人事管理自由流動制度,按“風險分擔,收益共享,按勞分配”合理設計利益分配機制、考評制度和激勵機制,避免協同創新人員投機行為和搭便車行為,提高人力資源使用效率和合作效率,形成技術共生、人員共用、能力共享和管理集中的軍民科技人力資源融合型管理模式。
(4)政府引導,全方籌措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所需資金。在軍方、企業出資基礎上,建立國家專項資金和引進風險資金對基礎性、方向性、產業性的關鍵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給予支持和保障,并在稅收、融資上給予優惠政策,促進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向縱深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波,孟衛東,李宇雨. 研發聯盟激勵機制設計.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2. 周舟,吳迪. 軍民融合式技術創新主體的構成. 科技信息,2009,(28):75-79.
3. 劉世慶,邵平楨,周劍風. 新中國軍民融合探索和國家政策演進. 成都發展改革研究,2011,( 4):4-9,22.
4. 中國兵裝集團牽手重慶理工大學共創軍民融合. 華龍網,2011-12-28.
5. 張力.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戰略意義和政策走向. 教育研究,2011,(7):18-21.
基金項目:重慶市科委項目“重慶市基于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的人力資源支持體系構建研究”(項目號:cstc2012cx-
rkxa0064);重慶市博士后資助項目“重慶嘉陵特種裝備發展戰略研究”(項目號:RC20120023)。
作者簡介:雙海軍,管理學博士,高級工程師,重慶理工大學外聘碩士生導師,重慶大學與中國嘉陵股份公司(集團)聯合培養博士后;譚建偉,重慶理工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劉喬喬,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講師。
收稿日期:2013-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