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企業生產運行狀態為基礎,緊扣低碳這一核心價值,確定原材料供應、生產、排放等三個環節的低碳技術及其評估指標,建立制造業低碳指標體系。全方位反映制造業運行行的低碳化水平。
關鍵詞:低碳;能源;指標
隨著18世紀工業革命爆發,人類社會進入工業文明,開始利用礦產資源和化石能源進行工業生產。工業革命創造的生產力能量對人類財富的積聚作出巨大的貢獻,是人類文明的一次巨大進步。但是,工業化生產的典型特征是對直接、間接的與碳消費或碳生產相關,以“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的經濟增長模式滿足生產的需要,直接導致了自然資源的急劇消耗、使得CO2、CH4、N2O等溫室氣體在全球大氣中的濃度迅速增加,特別是CO2濃度的升高引起的全球氣候變暖,極大破壞了地球的生態環境,直接威脅著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
當今世界各國新的發展戰略目標逐漸取代大規模消耗資源能源的無限增長,轉移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以及可持續發展。世界各國積極采取節能減排降碳的措施,力圖擺脫過分依賴化石燃料的狀況,促使世界主要經濟部門達到碳的零排放,實現全球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暗吞冀洕本褪浅珜г谏a和消費環節建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取代當前以化石能源為主的發展模式。這個概念是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首次提出。其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CO2的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20%,到2050年減少60%左右。低碳經濟己成為全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未來的發展趨勢,被譽為人類第四次“技術革命”。中國政府順應這種發展,也將低碳經濟發展作為了國家可持續發展四大戰略之一。
一、 低碳經濟的定義及研究現狀
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低碳技術的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優化能源結構,節約能源,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低碳經濟直接應用創新的技術與創新的機制相來改變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通過實施低碳經濟模式與推廣低碳生活方式,實現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以節能減排為發展方式,以碳中和技術為發展方法,實現低碳發展的目標和綠色經濟發展模式??梢栽诟淖儌鹘y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的同時挖掘消費和生活領域里存在的節能減排的潛力。
目前,低碳經濟的研究是理論界的熱點問題,眾多學者對此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但現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從各個領域多角度地進行分析,國內學者的比較成熟的研究成果主要圍繞在以下幾個方面:(1)低碳理論的研究;(2)發展低碳經濟的路徑和策略;(3)低碳技術研究;(4)低碳金融及其平臺研究;(5)低碳經濟和消費方式關系;(6)低碳經濟的制度建設研究。對低碳經濟的評價指標研究幾乎是空白。
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支柱,世界各國的競爭也主要是制造技術的競爭,制造業的發展直接體現了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水平。根據國際能源署(IEA)2009年二氧化碳報告中2007年碳排放總量餅圖,各主要碳源排放量占全球總排放量的比例如下:居民6%、工業20%、交通23%、熱電41%、其他10%(商業、公共服務、其他能源)。我國2005年也有相關數據,一次能源消費量為22億噸標準煤,其中煤、油、氣、水電的比重分別為68.7%、21.2%、2.8%、7.3%。估算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51億噸,其中約50%來自能源加工轉換部門(主要是電力),約35%來自終端工業部門,約15%來自農業、交通、服務業與居民生活。工業制造業在生產過程中碳排放在整個碳排放總量上約占1/3,其制造的產品直接影響了消費者的碳排放,所以在降低碳排放上工業企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那么對于制造業需要有一套衡量其碳排放的指標,以利于制造企業本身自律以及政府部門的宏觀管理。
二、 制造業低碳經濟指標研究基礎
1. 建立制造業低碳經濟指標的出發點及目的。建立制造企業低碳指標體系的出發點是:以企業生產運行狀態為基礎,緊扣低碳這一核心價值,確定原材料供應、生產、排放等三個環節的低碳技術及其評估指標,建立制造業低碳指標體系。建立制造業低碳指標體系的目的是:以制造業低碳指標體系為依據,全方位反映制造業運行的低碳化水平,并以此評估結果為參考,統籌規劃制造業低碳技術引進與實施,最終實現整個制造業低碳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制造業低碳指標體系在企業低碳運行中的功能如圖1。
2. 制造業低碳經濟指標構建原則。企業設置低碳經濟指標主要目的是描述與評估企業低碳的水平,所以在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時首先必須遵循指標體系構建的一般原則;其次,構建的指標體系必須科學地、客觀地、合理地、盡可能全面地反映影響企業低碳的所有因素。制造業低碳經濟指標設置的原則主要有以下幾個:(1)目標性原則。低碳經濟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其顯著特征,目標是提高能源和物資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和創建清潔能源環境。圍繞低碳經濟發展的目標來設計,有利于引導企業的低碳發展方向。(2)科學性原則。指標評價體系的設計要科學地概括制造企業低碳表現的各個過程,并能對企業低碳發展現狀進行評價,為科學決策提供客觀依據。要符合低碳發展的客觀規律和要求。(3)系統性原則。低碳指標體系必須全面反映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低碳發展的各個方面,并要堅持指標體系的相關性、層次性、整體性和綜合性。(4)動態性與穩定性原則。低碳經濟的發展是一個動態過程,指標體系在設置時,既要具有一定的動態性,又要相對穩定,便于橫向、縱向的比較。動態性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指標設置的動態性,應隨著經濟、社會、科技的發展指標設置應該適當的變化和調整。二是指標權重應具有一定的動態性特征。(5)定性分析與定量計算原則:指標體系設計應該堅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主要指標應該堅持量化處理,只有通過量化,才能較為準確地揭示事物的本來面目。對于缺乏統計數據內容可以采用定性指標,使用評分法,利用專家意見近似實現其量化。
三、 基于3R原則的制造企業低碳指標構造原理
1. 3R原則及含義。
本人認為循環經濟3R原則可以作為制造業低碳指標構建基礎。3R的內涵為:“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環”(Recycle),有時習慣上把再循環也稱為“資源化”。3R原則的框架之下的內在涵義主要表現為:
(1)減量化,屬于源頭控制方法,主要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減少生產單位產品的物質消耗量,產品向輕型化、小型化、超薄化、便攜化方向發展,提高資源的生產效率,減耗是關鍵的內容。二是減少企業的生產和消費活動的廢棄物最終產生量,合理開發利用企業生產的廢棄物料,盡可能降低生產活動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它實際是兩個過程的控制,一是企業生產過程對于原材料、能源、人工消耗的降低和減少。可以在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基礎之上,注重提高資源產出效率。同樣的勞動生產率,生產出更多的產品,實際上就是對資源的節約。也可以在保持產品功能效用不變甚至提高的前提下,降低材料和能源投入量。效用是從消費一定量產品中獲得的滿足程度。從消費者在使用產品的角度來看,得到的效用來源于產品所具有的功能,而非產品本身。如果資源價格上升和相關成本增加,企業更易于做出減量化的選擇。消費者選擇產品時,追求低耗能高效率產品,杜絕過度包裝,增強生活中資源的可循環利用。二是在個人消費環節,應該提倡規模效應,集約化地使用產品或服務,共享資源,減少分散使用導致的資源閑置和浪費。比如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少開私人小轎車,大力發展租賃業等等。逐步形成生態文明的消費和生活方式。從整個人類活動的角度來理解減量化的原則就是從資源開采、加工、產品設計、生產工藝、產品流通到消費乃至最終處置等所有環節減少物質和能量的消耗。盡量用可再生性資源來替代可耗竭性資源,尤其應該減少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等耗竭性資源的使用量。用節能環保型材料替代有毒性、污染大的材料。
(2)再利用,它的主要目的在延長產品使用時間和強化產品的服務強度,盡量避免產品過早成為廢棄物。屬于對產品使用過程控制方法,也具有末端控制含義。首先,生產的產品應該采用模塊化、標準化設計,這樣更易于修理、更換部件和零部件綜合利用,便于升級換代。選用材料需經久耐用,延長產品使用周期。在這方面施樂公司做法值得推廣,他們現在減少生產“新的”復印機,大量工作用于提供維修、保養服務來更換不能再用的部件,提高復印機的使用質量,而不是整機報廢,大大減少了材料耗費和污染物排放量。其次,資源回收利用,回收、處理、加工生活、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利用這些廢棄物再次造福人類,形成“再生資源”的產業。資源回收利用通過對廢棄物的回收、加工、處理,一方面實現資源的再生利用,減少自然資源的耗費;另一方面,可以控制直接排放進入自然系統的廢棄物,降低對自然環境造成的污染破壞,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再次,作為消費方式,在不改變產品性能和結構前提下,通過修理后延長使用壽命,實現節約性消費;還可以把舊產品賣給、捐給其他人繼續再利用而不是變成廢棄物;在產品功能完全喪失情形下,部門零部件可以繼續使用,或者對其在相對較低的用途上繼續梯級使用。
(3)再循環,屬于末端控制方法。就是針對生產和消費的輸出端,通過廢棄物回收、綜合利用、將廢物再次變成可用資源,以減少最終廢物處理量和成本。再循環的具體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指將消費后產生的廢棄物經過資源化后形成與原來相同的新產品,再制造產品的性能完全能夠達到標準,成本卻大大降低,也減少了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二是把廢棄物資源化后生成與原來不同的新產品。對于使用功能已耗盡的產品進行再制造(Remanufacture)可以創造更大的經濟利益,如對舊輪胎翻新、舊發動機再制造,
在低碳經濟的發展中,減量化原則能從源頭上減少廢棄物的排放,既能節約資源提高資源生產率,應該是我們首先遵循的原則;再利用原則的實質也是在減少資源消耗量和廢棄物產生量,它旨在過程控制,延長產品的使用時間;再循環原則是對于已經消費即將形成廢棄物的某些產品,通過化學和物理過程使之轉化成新的經濟資源,投入生產或消費過程。對于實在無法再利用的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后排向環境。總之,以上的每一個基本原則,都盡力降低物質和能量的使用量、并盡可能將其保留在經濟系統內循環流動并降低流動的速度,以實現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和諧統一。
2. 制造業低碳經濟指標的構造路徑。
制造企業對于低碳經濟的主要影響來自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產品生產的過程的高效與低能耗低污染,這是制造企業對于低碳經濟重要的影響;二是所生產的產品對于消費者消費方式影響的碳排放,包括消費產品過程中能源消耗方式、能源消耗量,產品使用周期,產品維修服務、產品包裝的簡易化等,這雖然是間接的碳排放,但是影響社會低碳經濟的重要方面;三是企業低碳技術水平的高低,如新能源技術運用、生態產品設計技術等;其他還包括產品設計階段的減物質化、選擇運輸方式的低碳化、建筑物的生態狀況等。本課題也分別從這些方面研究制造業低碳指標,重點對制造業的生產過程碳排放指標進行分析研究。
四、 低碳經濟指標的構建
依據以上思路,我們初步構建制造業低碳經濟考核指標(表1)。
制造業低碳經濟指標體系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主要是根據企業經濟業務的流程設計——企業的低碳指標從投入來看主要圍繞節能、新能源利用以及原材料的低碳化控制方面;從生產來看主要圍繞減排、廢物處理以及生產產品的低碳化控制;這個過程要依靠一些先進的技術手段來支撐,所以指標體系還包含了一些技術支持的指標;其他指標則主要考核企業整體綠化和建筑低碳等內容,使得這個考核體系能夠更加全面和完整。
參考文獻:
1. http://views.ce.cn/fun/mcjx/201004/03/t20100
403_21227933.shtml中國經濟網.
2. 任福兵,吳青芳,郭強.低碳社會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江淮論壇,2010,(1): 122-127.
3. 張學毅,王建敏.基于物質流分析方法的低碳經濟指標體系研究.學術園地2010,(4):109-110.
作者簡介:李梅,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淮海工學院教授。
收稿日期:2013-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