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當今不少姓氏學名家,每每善于追根溯源,將中國仍在使用的絕大多數姓氏的源頭追溯至遙遠的傳說時代,牽強附會地與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建立“家譜”關系。在筆者看來,不少推論,不僅由于傳說材料的匱乏及歧異而難以疏通,同時由于忽略周代前后姓、氏之間的實質性差別,難免疑點重重,破綻百出。古代學者孔穎達、鄭樵、顧炎武等分別就姓、氏之別,作過不少發揮,已部分揭露出先秦社會若干歷史真相。20世紀初,王國維先生指出:“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此周之通制也,上古無稱姓者,有之惟一姜螈。姜螈者,周之妣,而其名出于周人之口者也。傳言黃帝之子為十二姓,祝融之后為八姓;又言虞為姚姓,夏為姒姓,商為子姓,凡此紀錄,皆出周世……雖不敢謂殷以前無女姓之制,然女子不以姓稱,固事實也……而同姓不婚之制,實自周始。女子稱姓,亦自周人始矣?!保ㄍ鯂S:《觀堂集林》卷十《殷周制度論》,中華書局,1959年)王氏弟子徐中舒先生進一步指出“姓是因家族外婚女子從夫居才產生的,在氏族的分族婚級制下,是不需要的,因此,秦漢以前的男子,就沒有稱過姓的”,“貴族才有氏,庶人只有族或姓”,“東方稱姓是族的轉變”,“商代沒有姓,所謂當時的子姓,就是子族”等有價值的論點。秦漢以后氏、姓混一,情形仍頗為復雜,諸如不同歷史時期因為避難或收養而發生的族人冒姓、皇帝賜姓及隨母姓等現象,并不罕見。王符《潛夫論·志氏姓》即談到以上現象:“有同祖而異姓,有同姓而異祖,亦有錯雜,變而相入?;驈哪感眨虮茉┏?,夫吹律定姓,惟圣能之?!贝送?,少數民族的姓不僅有其獨立的來源,而且也有極其復雜的社會背景。如檀萃《滇海虞衡志·志蠻》記載清代云南一帶的氏族組織:“其同姓者,不必親種類;或久居相愛,即結為同姓,敘仲伯?!庇械膶W者僅僅依據古代文獻所記某些姓氏的流變,大談古代民族族源或家族歷史,不免將紛繁復雜的歷史問題簡單化。學術界的這一現象,已經引起絕大多數學者的高度注意。綜上所論,筆者以為,對中國姓、氏源流的考察,應該結合秦漢以后姓氏合流后特定的歷史背景,在對紛繁復雜的歷史記載進行嚴格審查和縝密考訂的基礎上,作出符合歷史實際的判斷。
二
關于潘姓的起源,學者們有過種種推測,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不同論點:
1.出自姬姓,以邑為氏。
據《元和姓纂》所載,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讓其子伯季食采于潘(今陜西西安、成陽一帶),子孫以邑為氏。
2.出自羋姓,以字名為氏。
據《通志·氏族略》所載,顓頊后裔陸終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季連,賜姓羋。周成王時,封其后裔熊繹在荊山建立荊國,公元前740年,荊君熊通自封為武王,他的兒子于公元前689年改國號為楚,稱楚文王。據《姓氏尋源》和《潘氏家譜》及《史記·楚世家》所載,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繼位有功,受封為太師,從此潘姓在楚國成為有勢力的家族,潘姓因此而來。
3.出自姚姓。
舜之后有潘國,以國為氏。
4.出自他族改姓。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改鮮卑破多羅氏為單姓潘。
清康熙末年,臺灣岸里大社(今臺中神崗)酋長阿穆歸順清朝,被賜姓為潘;光緒時,臺灣高山族相率歸化清朝,也被賜姓潘(這也就是臺灣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其他一些少數民族如滿、水、京、蒙、土家、彝、瑤、仫佬、回、壯、布依族均有此姓。
除了第四種論點,無需作更為細致的考察外,本文擬對以上流傳已久的前三種觀點,重新作一番較為周密系統的審視,以期求教于學界同人和方家。
三
畢公高之子食采于潘的說法,屢見于潘氏族譜。然該種說法迄今尚缺乏最直接可靠的文獻證據和考古學資料的支持?!妒酚洝の菏兰摇酚涊d:“魏之先,畢公高之后也。畢公高與周同姓。武王之伐紂,而封高于畢,于是為畢姓。其后絕封,為庶人,或在中國,或在夷狄。其苗裔日畢萬,事晉獻公。”以上很清楚地記載了以畢公高為始祖的畢姓支裔在周代發展繁衍的情況。
“其后絕封”的記載與《元和姓纂》畢公高讓其子伯季食采于潘,子孫以邑為氏的記載,明顯有一定的出入。
而值得注意的是,《禮記·檀弓下》記載了另一條重要的歷史信息:
衛獻公出奔,反于衛。及郊,將班邑于從者而后入。柳莊曰:“如皆守社稷,則孰執羈鞠而從?如皆從,則孰守社稷?君反其國而有私也,毋乃不可乎?”果弗班。衛有大夫史曰:“柳莊寢疾。”公日:“若疾革,雖當祭必告?!惫侔莼渍堄谑唬骸坝谐剂f也者,非寡人之臣,社稷之臣也。”聞之死,請往,不釋服而往,遂以褳之。與之邑裘氏與縣潘氏。書而納諸棺日:世世萬子孫無變也。
鄭玄及孔穎達皆以為,衛獻公于魯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59年)出奔齊,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復歸衛。衛獻公奔齊,十二年后衛獻公復歸衛之事并見于《春秋》經傳及《史記·衛康叔世家》,說明《禮記·檀弓下》所記,當有一定的歷史依據。呂文郁先生據以上記載,確信潘為柳莊所封采邑【呂文郁:《周代的采邑制度》(增訂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287頁】,唯衛國潘邑所在,文獻沒有明確言及。根據周代以邑為氏的原則,柳莊后裔或可以稱為潘氏。
四
春秋時期楚國潘氏的來源,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三》中有簡略記載:“潘氏,羋姓,楚之公族,以字為氏。”《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楚子狩于州來,次于潁尾,使蕩侯、潘子、司馬督、囂尹午、陵尹喜圍徐以懼吳。”以上所記“潘子”,古代學者雖然未作進一步解釋,但潘子或因潘地而得名,頗有一定的可能性。此外,《春秋》經傳及《史記·楚世家》等文獻中并皆記載楚人潘崇史事。《通志·氏族略三》說:“潘崇之先,未詳其始,或言畢公高之子季孫食采于潘,謬矣。潘岳家風詩自可見。晉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漢有潘瑾,后漢有潘勉。”顯然,鄭樵認為,楚國潘氏另有其獨立的來源。至于固始《潘氏族譜》與花縣堂《潘氏族譜》序文均言“潘族本系畢姓,文王庶子畢公高之苗裔也。武王已平殷亂,命畢公釋百姓之囚,封于畢,位在周召之右。康王十有二年,代周公為太師,以成周之眾命畢公保厘東土。元子食采于潘,以地為氏”的說法,頗值得懷疑??傊耸鲜且蛄d姓“楚國公族”之后抑或是楚境之舊有的古國潘國而得名,問題仍頗為復雜。然綜前所論,將潘氏起源追溯至傳說中的舜之后的潘國,顯然證據略顯薄弱,難以令人信服。
五
春秋時期楚境潘之地名,不僅見于文獻記載,而且還得到金文資料的印證。《史記·楚世家》記載:楚“昭王十二年(公元前504年),吳伐楚取番。楚恐,北去徙都實”?!妒酚洝翘兰摇酚涊d:吳王闔閭“十一年(公元前504年),吳使太子夫差伐楚,取番。楚恐而郢徙都”。《索隱》杜預日:“番,音潘,楚邑名。”1978年,河南固始縣城東南三里許,發掘一座春秋晚期大墓侯古堆墓,出土一批文物??脊殴ぷ髡哒J為,墓主很可能為宋景公之妹季子(勾敵夫人)。其中編鐘一套9枚,第一、二枚上銘文:“唯正月初吉丁亥,鄱子成周擇其吉金自作和鐘,眉壽無期,子子孫孫永保鼓之。”學者指出,“鄱子成周”銘于銅器,表明是編鐘、編鐔的占有者。這些銅器可能是作為戰爭的戰利品,由鄱子直接掠自他國的,并以為《左傳》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中的潘子臣很可能就是銅器銘文中的鄱子成周其人。目前,學術界普遍贊同,潘、番、鄱三字古音相通。上世紀70年代以來,河南固始和周邊幾縣陸續出土幾批鄱器,側證了明嘉靖《固始縣志·形勝》記載的“固始縣,古潘(番)國”,似當可信,同時也印證了固始《潘氏族譜》與花縣堂《潘氏族譜》序文所言“潘氏之居河南由來久矣”之正確。綜合文獻記載和青銅器銘文大體可以推知,潘作為上古地名,春秋早期似仍存在,并作為邑名一直延續使用著。至于潘地源自上古國族地名抑或是楚邑之名,尚難以確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河南固始為早期潘姓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六
根據以上分析,大體可以推知,秦漢以后潘姓的主要起源地應源自春秋時期衛國柳莊之后即河南固始的古潘地?!对托兆搿酚嘘P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讓其子伯季食采于潘,子孫以邑為氏的記載,因尚難以得到更為可靠的文獻和考古資料的佐證而難為定說。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三》中對“潘氏,羋姓,楚之公族,以字為氏”的記載,亦僅可以聊備一說,有待于新材料豐富之后,方可作出準確判斷。至于學術界所流傳的潘姓出自姚姓,舜之后有潘國,以國為氏的說法,顯然和遠古、上古時期姓氏起源的若干歷史實際,抵觸甚多,不足憑信。然有一點是可信的,河南是早期古潘姓的重要起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