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走慢走,三天走不出大漢口”;“緊說慢說,三天也說不完漢正街”。漢口因江而起,因商而興,漢正街正是這滄桑的見證者。
最初的漢正街是一條幾百米長的街道,凡冠以“正街”之名的街道,必然是城市的動脈。歷經數百年變遷,如今的漢正街儼然一片街區,貨到此地活,林立的門面店鋪,讓人遙想這景象背后的財富激流。今天浮沉于商海的大小老板,不少人心中都有一段關于漢正街的情節。它們縱橫蔓延,組成了另外一條漢正街——一條記載了人生每一個或沉重或艱難或傳奇腳印的街道,一個夢開始的地方。
長堤街上車流穿梭
探訪漢正街,其實該先去長堤街。
查查老漢口的資料,長堤街是漢正街的護衛。一種說法是,有了長堤街抵擋洪水,才有了堤內漢正街的安之若素并能夠專心發展出龐大的生意來。
明朝崇禎年間,漢口通判袁火昌主持修筑長堤,西起矯口,東至今江漢區東堤街直至長江邊,又稱袁公堤。到了清同治年問,漢口筑城堡,堤外又有壕溝,袁公堤失去防洪作用,4000米的長堤,才逐漸變成街市,稱為長堤街。
在武漢街頭早已不見的“麻木”,在長堤街這樣的繁華后巷,依然歡快地奔馳。順著身邊疾馳而過的車影望去,激光噴繪、鍋底塑形、綾羅布莊、成衣小店、手工作坊、食肆飯堂……各路“英雄”摩肩接踵地擁擠在這條老街上。屋檐高高低低,電線蛛網交錯,那是一種隨性而起、順勢而為的老街脾性。
販夫走卒、小本商戶、窈窕女郎、青春學子,在長堤街上淘生意、淘寶貝、淘口飯吃,粉香與汗味融匯出煙火氣息。當年的漢正街灌溉出了蓬勃紛繁的發財夢,如今長堤街拽了一條夢的尾巴。隱現于這條街上的面孔,多少是身家富足,多少是經營慘淡,誰都不知道,因為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奇跡,每天都在這片商海浮沉。
像當年的漢正街一樣,長堤街如今也鋪展出細枝末節,一會兒全新街閃出來,一會兒滿春街橫過去,細小的分支逐漸編織出結實的都市網絡。要夢想,這里有;要生意,這里有;要生活,這里也有。
漢正街繁華五百年
離開長堤街,穿過多福路,才進入了漢正街。
和多福路相比,漢正街的骨骼要細小很多,但多福路上大小商鋪,無一不打著漢正街的旗號。“新貴”自然是風光無限,但老客還是認年頭、認招牌,這就是漢正街的小商品市場名號流傳了這么多年卻依然歷久彌堅的原因。
回溯漢正街的發展史,歷數明清以來500多年由微而巨的過程,它堪稱商業史詩。明成化年間,漢水改道而“沖出”漢口,明嘉靖四年設漢口鎮,明末清初,漢口躋身“四大名鎮”。設漢口鎮后半個世紀,漢正街市鎮已然成形,清代康乾盛世直到同治年問,這里都是商賈云集、車水馬龍之地,被稱為“江湖連接,無地不通,一舟出門,萬里唯意”。
即便在漢口開埠之后,漢正街依然是武漢商業的核心地帶。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日租界開辟后,日商洋行一度遷往日租界,發展租界經濟。但時日稍長,這些洋行便舍不下漢正街里錢袋作響的老板們,又回到江漢路,繼續與這個冒險家樂園里的淘金人們做生意。
曾經鼎盛的漢正街,曾經歷過一段相當長的落寞時光。但1979年9月漢正街小商品市場重新恢復開放之后,當年就有百余人在此經營小商品。3年后,漢正街小商品個體戶猛增到400余戶。20世紀八九十年代至今,這里是全國最重要的小商品市場,同期《漢正街》正是在這里取景,震動了大江南北。
每條街巷都有故事
漢正街上數老街,也是一件好玩的事情。
今天的漢正街市場由許多條老街組成。漢正街市場東起三民路、民族路,西到矯口,南臨漢口沿河大道,北至中山大道,由漢正街、多福路、大夾街、長堤街、寶慶街等78條街巷組成,幾乎每一條街巷都有一個故事。
寶慶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湖南的“寶慶幫”,牽出一段當年漢口打碼頭的歲月。清初,湖南寶慶府的新化、邵陽等地商人到漢口經商,來往船只均停靠漢水河邊,形成專用碼頭,稱為寶慶碼頭,寶慶街也由此得名。寶慶碼頭只是漢口眾多碼頭的縮影,而寶慶幫的落戶,也折射出當年漢口群英會的風云起涌。
漢正街曾經還有藥王廟,如今已經不存。這段往事,折射出當年漢正街商幫風云。漢正街附近有一條名字很特別的藥幫巷,這里曾經住著一群從漢正街競爭中被擠出來的懷慶藥農、藥商。由于漢正街的號召力太強,藥材向這里聚集,這群藥商的落腳地最后也變成了藥材市場,街巷隨之稱為“藥幫巷”。清康熙年問,為了紀念藥王孫思邈,藥幫巷上才修建了藥王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