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本質上是“企業-客戶”這樣的垂直關系到“客戶-客戶”水平關系的變革,這一變革必須要求互聯網企業以一種全新的組織形態來適應。
1月10號,阿里巴巴發布了最新的組織變革調整,變革的方向是把公司進一步“微小化”,淘寶、天貓背后是26個小公司。
馬云隨后發表了一個講話,聲稱要建立一個“互聯網生態系統”,而不是一個商業帝國。要給競爭者與廣大的中小企業留下機會,從而也給自己機會,最終實現“同一個生態,千萬家公司”這樣一種商業生態。
我無意為阿里巴巴做背書,但我有極大的熱情關注與研究阿里的變革。移動互聯網剛剛興起,一場新的革命就要到來,在這樣一種背景下,研究阿里巴巴所做的實踐,無疑會幫助后來者理解這場革命的實質。
下面,我們將從一個基本的邏輯人手,為這場變革提供一個基本分析框架。事實上,阿里自己也沒有明確,他們的變革遵循的邏輯是什么。
我覺得,任何商業變革,如果稱得上革命,那一定是對客戶價值作出了革命性的貢獻。互聯網從一種技術上升為商業革命,關鍵就在于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改變了企業與客戶之間的關系。
在互聯網之前的一切商業模式,都建立在“企業-客戶”垂直關系的基礎之上,過去所有的商業競爭,說白了,不過是通過爭奪廣告(例如報紙、雜志、電視)來控制消費者的時間,通過爭奪渠道來控制消費者的空間——這種明顯不人性的做法,堂而皇之成為一切商業戰略的出發點。
還有比像百麗占領一切高端渠道,象紅星美凱龍、國美不顧一切做大規模,這類外家功夫更“強盜”的戰略嗎?但這就是工業時代競爭的真相,企業爭奪一切資源來實現對客戶時間(廣告)與空間(渠道)的壟斷。
互聯網改變了這一切,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是一種“客戶客戶”的生態,客戶對產品的認可,是通過從周圍其它客戶那兒獲得信息,來對產品作出判斷,客戶不再被動地接受企業信息的傳播,而是主動地與他人溝通獲得購買的自主權。
互聯網時代的企業,只不過是“客戶客戶”生態的一部分,也就是說,既然企業的本質是為客戶提供價值,而現在客戶價值不再是被企業“標準化”提供,而是依賴客戶自己“定制”的,于是,所謂的C2B模式就誕生了,商業第一次實現了所謂的“以客戶為中心”。
是的,以客戶為中心已經提了很多年了,但這不過是打著“科學與工業化”旗號下的一種幌子而已,真正的以客戶為中心,是一種以人性與情感為中心,而不是以科學與邏輯為中心。科學與邏輯,是“唯物”的邏輯;而人性與情感,才是“唯人”的邏輯。
在大多數情況下,客戶是什么思維?答案顯然是:感性思維,即水平思維。互聯網是“唯人”的商業形態,也只有互聯網,才把“個人”上升到如此重要的地步。
舉個簡單例子,處理不好夫妻家庭關系的人,大多是垂直思維的人,他們強調1+1=2這樣的邏輯關系,太認死理。真正能夠處理得好家庭關系的,大多不講道理,而是講感情,講感覺,講1+1=11這樣水平思維的人。
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就是因為清官是垂直思維。而互聯網時代,家務事是不太講邏輯的,客戶同樣也是不太講邏輯的,客戶講的是人性與情感。
這樣一種假設如果成立,那么,互聯網的生態就可能是一個基于個人的“小眾”生態,“小才是美”可能才是互聯網的真正邏輯,而平臺性的大公司正是為這些小公司服務的時期性產物——一段時間產生幾個平臺性的大公司,微軟那樣長期壟斷性的公司,未來不太可能再出現了,至少不會以這種絕對壟斷的方式出現了。
我覺得,這也許是馬云變革阿里背后的邏輯背景。電商不是一個簡單的交易平臺,電商本質上是“企業客戶”這樣的垂直關系,到“客戶客戶”水平關系的變革,這一變革必須要求互聯網企業以一種全新的組織形態來適應。應當說,即使在全球范圍,這個問題都沒有解決,我們在很多互聯網公司的衰落背后,看到的不僅是業務的衰落,更是沿用工業化管理體制的衰落。
一句話,電商是一場水平革命,這場革命是針對工業化的垂直體系而言的,認識到這一點,那么,阿里的變革只是一個開始,真正的電商時代才是序幕,我們對這場革命的認識也只是皮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