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有自己的養老傳統,但是隨著我國養老事業的逐步發展,國人對多元化的養老方式接受度也越來越高。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已經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老齡化程度也日漸嚴重。據全國老齡委公布的數據統計,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近兩億,約占總人口的14%,占全球老年人口的近22%,相當于歐洲60歲以上老年人的總和。
伴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步入老年期,“421”模式的家庭正在迅速增多,獨生子女贍養負擔的加重,成為眾多家庭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
數字100市場研究公司針對居民養老的一樣調查顯示,近6成的受訪者愿意未來在養老院養老;而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是受訪者認為最理想的養老方式;在老年依靠方面,超過4成的受訪者表示老年生活依靠自己的配偶照料;在老年服務項目上,超過6成的被訪者認為老年人最需要緊急救助的服務。隨著老齡潮的逼近,增強多元養老保障體系建設,已成當務之急。
到養老院養老逐漸被人們認同
“不管你今天多么年輕,明天人人都會老。”這是不容置疑的現實。養老問題已經引起了國人的高度關注。數字100調查顯示,近9成的受訪者在日常生活中關注過養老問題。在問及養老模式的了解上,居家養老是受訪者目前最了解的養老模式,占76.9%;其次是機構養老的模式,占54.6%;屈居第三的是居家式社區養老,占52.7%;另外,以房養老、鄉村養老等都是受訪者了解的養老模式之一(圖1)。可以看出,隨著老齡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家庭小型化越來越突出,傳統家庭的養老功能越來越弱化,整個社會的養老問題正在日益突出地擺在每個國人面前,由于養老關涉自身利益,同時也牽扯到國家與社會的整體利益,國人對其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養老需求的多樣性也隨之增長。
從目前形勢來看,傳統的“養兒防老”的做法已經不適合目前中國的社會發展狀況。本次調查中,62.7%的受訪者表示周圍已有人入住養老院,僅有37.3%的受訪者表示周圍沒有人入住養老院。在問及受訪者對未來年老時是否愿意入住養老院時,超過5成的受訪者表示愿意,另有44.7%的受訪者表示不愿意入住)。由于我國家庭養老資源已顯示不足,子女贍養老人力不從心,對養老院需求度也越來越高,而目前我國各類養老機構的床位僅為315萬張,遠遠滿足不了需要。
隨著國內養老體系的不斷完善,養老院無論是設施還是服務都達到了一定的水平,養老院也得到了部分受訪者的認可,究其原因,63.3%的受訪者是因為有精神寄托,可以有人陪伴或者聊天,61.6%的受訪者則表示很多老年人在一起可以參加多樣化的休閑娛樂活動,而有60.1%的受訪者則由于兒女不在身邊,希望遇到急事在養老院可以有個照應,同時生活設施的便利以及人性化的服務也是受訪者愿意接受養老院養老的原因之一。
數字100數據顯示,在養老院的檔次選擇方面,66.9%的受訪者愿意每個月花2000-5000元在中端養老院養老,而20.9%的受訪者則希望只花較少的錢在低端養老院養老,也有超過1成的受訪者愿意在高端養老院養老。
但是,養老院始終不能徹底滿足國人的完全認可。這里面主要的原因是對親情依戀,高達71.4%的受訪者不希望離開自己的家,由于幾十年的家庭生活,已經是根深蒂固,一旦進入養老院,就意味著這個家拆開。其次有42%的受訪者則表示出對養老院的擔憂,41.6%的受訪者則認為養老院封閉,氣氛比較沉悶。另外,有26.5%的受訪者則認為目前養老院收費昂貴,且需要排隊等候,無法入住(圖2)。綜上所述,這些原因也是養老院體系中目前存在的缺陷。
養老模式期待多元化發展
雖然有自己的養老傳統,但是隨著我國養老事業的逐步發展,國人對多元化的養老方式接受度也越來越高。根據本次調查數據顯示,74.5%的受訪者還是認為家庭養老,社區養老的方式最為理想,其中社區養老,即白天提供配餐、老年社區活動等服務,晚上回家居住,占37.5%;居家養老,即住在自己家里、靠自己養老的占37%,2者占比不分伯仲。養老院或者福利院養老則逐漸被國人所接受,占20.3%,僅有5.2%的受訪者則希望未來家庭養老,靠子女的資助。可以看出,社區養老雖然區別居家養老,但是社區養老在鞏固居家養老的基礎上,提供社會化的服務,依托社區開展多樣化的服務,這是目前國人最想要的晚年生活方式。
在回答“您年老時是否愿意與子女住在一起?”時,數字100數據顯示,逾7成的受訪者愿意與子女同住,超過3成的受訪者則不愿意在一個屋檐下同住。那么老人希望與子女同住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數據顯示61.35%的受訪者因為晚年比較寂寞,希望一起同住這樣更能容易看到孩子,26%的受訪者則是希望能夠幫助子女照顧家里,僅有10%的受訪者希望被子女照顧。事實上,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家庭養老是被文化所崇尚的養老方式,父母往往是為了孩子考慮,為孩子義無反顧的付出,也同樣認定孩子對自己的老年生活負有義不容辭的撫養義務。但有時并非如此,他們對兒女的過高期望會造成空巢時的極度失望。
究其不愿意同住的理由時,58.7%的受訪者認為由于兩代人之間的生活習慣與觀念不同,容易產生矛盾,20.1%的受訪者則認為同住在一起不方便,10.7%的受訪者則怕后代因為自己而爭吵,10.1%的受訪者則表示不想改變自己原有的生活環境而不愿意同住。
在面臨老年生活的日常照料時,受訪者首選和其次選擇的依靠對象分別是“配偶”和“子女”,分別占42.8%和21.1%,表明國人在生活對自己的配偶和子女有著較強的依賴性。值得注意的是,選擇各類機構的比例也高達26.8%,由于“421”模式的家庭正在迅速增多,機構養老也成為很多的人選擇。
老有所養 需要扶持
人們越來越發現,一個個以人民幣為單位的數字似乎不能一勞永逸的解決老齡化所帶來的問題,除了經濟援助與照顧之外,哪些服務項目是人們認為老年人最需要的?根據數字100數據顯示,排名前3位的分別是緊急救助、保健康復以及日間照料,值得關注的是,文化娛樂、心理健康、社交服務也是受訪者認為不容忽視的服務項目(圖3)。因此,人們對年老時的需求呈現多元化的趨勢,除了生活方面服務,還有很強的精神需求。而我們在對待老年人時并不能是簡單的幫助,而是需要幫助老年人建立自己的社會生活網絡,擁有生活自主權。
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加深、老齡人口的迅速增加的現狀,對我國的社會保險、醫療保障及社會倫理等方面都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數據顯示,46.6%的受訪者對目前養老保障的現狀感覺一般,4成(27.5%不滿意,13.1%非常不滿意)的受訪者則表示不滿意的程度,只有1成(9.7%滿意,3.1%非常滿意)的受訪者表示滿意。由于養老服務、護理康復機構數量、養老保障等還遠不能滿足需求,我國的養老保障現狀讓人堪憂。
在問及受訪者“哪些措施可以解決養老問題”時,數字100調查顯示,60.6%的受訪者認為需要加大對公立養老院的投入,56.2%的受訪者則認為需要正確引導人們的養老觀念,54.2%的受訪者則認為需要平衡養老金分配制度,另有50.2%的受訪者認為需要健全私立養老院的管理機制。顯然,作為政府,一方面要有長遠的目標和規劃;一方面就要出臺政策來支持社會力量來興辦養老事業。
關于樣本:本次調研樣本覆蓋一二三線城市的市民,借助Assuredsample在線樣本庫,共回收有效樣本1525份。其中女性受訪者占57.5%,男性占42.5%,年齡主要集中在20-50歲間,多數受訪者擁有良好的教育背景,86.3%的人接受過大學(含大專)及以上教育,67%的受訪者個人月收入達到5000元以上,所有有效問卷經過在線調查系統邏輯自動檢查功能查錯,誤差率在5%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