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元旦,都是香港反對派舉行大遊行的「專用時段」,2013年元旦也不例外,由反對派發起的「倒梁」遊行仍是新年的列牌菜。無獨有偶,臺灣的反對黨新年假期也沒閑著,也在組織各種形式「批馬」、「倒馬」活動。
香港反對派之所以要不遺餘力「倒梁」,除了公開的說詞——梁振英對僭建問題的交代有嚴重的誠信瑕疵外,更主要的,是他們想要表達另外一種訴求——立即普選。香港2017年是否實行「雙普選」,目前並沒有定案,猶如臺灣反對黨「聲討」馬英九「執政無能」一樣——都只是為了滿足一己的政治需求,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倒梁」與「倒馬」。
梁振英僭建問題到底是行為疏失,還是故意隱瞞,相信絕大多數港人已從梁振英的多次解釋中有所定論,絕大多數港人對梁振英的僭建立場不外如下兩項:一是梁振英有沒有對僭建問題進行認真處理;二是梁振英當選特首後的施政是不是認真為民。如果梁振英已經對僭建問題做認真處理,再糾纏於梁振英當初的「態度」和「說法」已經沒有多大意義,作為特首以及未來想參加特首選舉的人,想必都能從梁振英的僭建問題上得到了教訓。對香港市民來說,仔細觀察梁振英的施政遠遠比揪住似是而非的「誠信理由」不放更重要。特首的職責是如何帶領香港更加繁榮,特首的使命是如何讓香港繁榮地位永續不墜,市民對特首的監督也應著眼於香港的整體利益。如果反對派能對特首多進行這方面的監督,一定會獲得絕大多數市民支持。

監督不是「毫無建設的反對」
縱觀「倒梁」以來的反對派舉動,反對派如果不能從施政上對特首多加監督,僅靠政治性訴求,和一味「追究過去」的手法,縱然可使梁振英受到困擾,但是很難獲得絕大多數市民認同。
反觀臺灣民進黨舉行的「人民火大」之「倒馬」活動,除了凸顯民進黨政治性訴求外,鮮見有建設性意見表達。即便馬英九執政有不如人意之處,但並不表示反對黨的訴求就有利於臺灣社會發展。民進黨的「倒馬」造勢固然能獲得部分支持者「共鳴」,但是並不能解決臺灣存在的問題,就像馬英九的低民調不能幫助民進黨拉高聲望一樣。任何「為反對而反對」的遊行和示威,除了徒增社會對立情緒外,對推動社會進步並無多大意義。
一個良性的社會固然離不開反對派監督,但是,監督不是「毫無建設的反對」。在如今的開放社會,對任何一個人和事說NO都不難,難在說NO之後,是否能提出建設性的意見。香港「倒梁」與臺灣「倒馬」形式與內容上均有明顯的神似之處——反對聲音慷慨激昂,建設聲音無從尋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