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貴州省政府發文稱,經過不懈努力,貴州省2012年煤礦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大幅下降,一舉摘掉了戴了12年之久的“煤礦事故死亡人數全國第一”的“帽子”。(京華時報1月5日報道)
在反映各種指標的數字測評體系中,大概只有安全生產工作是以下降和減少為榮。這個體系同時也產生了由數字指標自然形成的排行榜,事故死亡人數多,無疑是安全生產工作落后的直接標志。貴州省此次專門發文,稱一舉摘掉了戴了12年之久的“煤礦事故死亡人數全國第一”的“帽子”,可謂長吐一口惡氣。畢竟,這樣一頂帽子戴在誰頭上都會尷尬,而且貴州一戴就是12年。“不懈努力”“大幅下降”這些字眼,無疑暗含著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和各級的共同努力,但以“摘掉帽子”而沾沾自喜則讓人高興不起來。套用一句廣告語:不是我最差,而是你更差。
我們不否認貴州為事故死亡人數大幅下降而付出的不懈努力,這當然也是摘掉后進帽子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另一原因則是死亡人數的此消彼長。作為我國南方能源大省,2012年貴州省煤炭產量預計將超過1.8億噸,有望居全國第四位。而由于煤層賦存條件復雜,煤礦數量多、規模小、高瓦斯礦井比例大,使得貴州的煤礦事故死亡人數多年來一直居高不下。對于這頂一戴12年的不光彩帽子,貴州省早就提出要在2013年前摘掉。據了解,2012年貴州全省共發生煤礦事故58起,死亡117人,同比分別下降60%和58.1%,降幅全國第三,是歷史上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最少的一年,同時也提前一年完成了摘帽任務。
我們素有完成任務尤其是超額完成后搞慶典發喜報的嗜好,貴州此舉也不免俗。但用這樣一種方式,我們還是不覺愕然,因為那一個個數字代表的不僅僅是一條條鮮活生命,更有其背后無數個支離破碎的家庭。作為政府,有責任也有義務把這些數字降到最低,甚至是零,只要有數字存在,無論在排名榜上有著怎樣的名次,都不值得大談特談。
安全生產工作固然有其特殊的歷史原因和治理的復雜性,也正因為這些,使得有些人對事故和死亡麻木不仁,認為事故是不可預見的,死亡是無法避免的。因此當一起起事故發生、一條條生命逝去,他們并不為所動,但當不光彩地戴上死亡人數第一的帽子時,才覺得尷尬不已,才不得不喊口號、定目標、抓工作。可以想象,當他們關注在意的并非事故為什么發生、如何預防事故發生,而只是數字的增減和排位的進退,甚至當看到人家數字增長時不免竊喜,當人家因此搶了自家帽子時興奮不已,還不失自豪地表揚和自我表揚,那本悲痛無比的58起事故和117條生命,在這種為摘帽而興奮的扭曲政績觀中,便有了帶著淋漓鮮血的喜劇色彩。
數據指標已經成為衡量政績的重要評判標準,在此基礎上,由數據形成的排名更成為政績優劣的直接顯現。面對有些發達國家已經實現的零事故和零死亡,即便有著再多借口,我們也不能無視那些依然龐大的數字,而單純為摘掉帽子而得意洋洋。只要有數字存在,只要數字不是零,我們就沒有任何借口停下腳步,也沒有任何理由大談特談所謂的成績和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