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用秸稈產量/經濟產量關系,對中國2009年主要農作物秸稈產量、養分總量進行評估。2009年,全國主要農作物秸稈產量約6.46億t,折合純N 600.80×104 t、P2O5 92.56×104 t、K2O 940.86×104 t。同時,對秸稈還田方式、還田量、還田時間以及配套措施進行了總結,以期對秸稈還田進行科學指導。
關鍵詞:農作物秸稈;養分資源;現狀;利用方式;還田技術
中圖分類號:S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01-0027-03
作物秸稈是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副產物,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生物質資源。近年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發生轉移,使農作物播種與播種任務加重;同時農村的能源結構發生了變化,秸稈不再是農村的主要能源物質,導致了秸稈在田間直接焚燒或移出農田隨意廢棄丟置,不但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而且由此產生了嚴重的環境問題,不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秸稈還田是利用秸稈直接有效的途徑,在作物增產、培肥地力方面已被許多研究所證實[1,2]。隨著社會的發展,秸稈還田方式、方法和數量都在不斷變化,尤其是大部分地區加大了禁燒秸稈力度和啟動土壤有機質提升項目,使秸稈直接還田的數量正在逐年增加,農民秸稈還田的意識逐步加強。筆者從秸稈資源量及養分情況、還田方式、時間、數量以及相關配套措施方面進行總結,以期對秸稈還田進行科學指導。
1 中國主要農作物秸稈量及養分含量
1.1 主要農作物秸稈量
由于秸稈量未列入相關部門的統計范圍,一般根據作物產量估算而得。根據2010年統計年鑒[3]及秸稈產量/經濟產量[4],估算中國2009年主要作物秸稈總量約6.46億t,其中以玉米、稻谷、小麥的秸稈為主,分別約為2.25億、1.89億和1.19億t(表1)。
1.2 主要農作物秸稈養分含量
秸稈中含有大量C、N、P、K以及各種中微量營養元素,其中以C、N、P、K為主。秸稈還田能夠把作物吸收的大部分營養元素歸還到土壤,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秸稈還田是秸稈資源有效利用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徑。根據養分含量與作物秸稈量估算,2009年中國農作物秸稈中含有氮、磷、鉀養分量占當年化肥施用量5 404.4萬t[3]的30%左右。各主要農作物養分含量[4]見表2,各主要農作物秸稈含N 600.80×104 t、P2O5 92.56×104 t、K2O 940.86×104 t。
1.3 秸稈各利用方式下的養分還田率
秸稈作為一種生物質能源物質,是一種重要的原材料,可以作為有機肥肥源、飼料、燃料、工業原料。秸稈資源利用方式不同,歸還到農田的養分比例不同(表3)[5],秸稈中磷、鉀還田率高于氮的還田率,主要是由養分元素的性質決定。
2 秸稈還田技術
2.1 秸稈還田方式
秸稈還田方式可以分為兩大類:直接還田和間接還田。通常所說的秸稈直接還田是指作物收獲后剩余的莖稈等直接還田,不包括地下根茬,主要有3種形式,即翻壓還田、覆蓋還田和留高茬還田;秸稈間接還田是指秸稈作為其他用途后產生的廢棄物繼續還田,包括秸稈沼肥還田、秸稈過腹沼肥還田、秸稈菌糠還田、秸稈菌糠沼肥還田、秸稈堆漚還田、外置式秸稈生物反應堆氣渣液綜合利用技術以及草木灰還田等8種方式[6]。目前,全國各地的秸稈還田主要采用3種方式,即機械粉碎翻壓還田、覆蓋還田和留高茬還田。華北平原地區機械化程度較高,絕大部分采用秸稈直接粉碎還田。南方水熱資源充足,宜采用覆蓋還田。
2.2 秸稈還田量
秸稈還田數量基于兩方面考慮:一方面能夠維持和逐步提高土壤肥力,另一方面不影響下季作物耕作。因此,從生產實際來說,以秸稈原位還田為宜。在免耕直播單季晚稻上,油菜秸稈還田量在1 800~5 400 kg/hm2時,水稻產量隨著秸稈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當油菜秸稈量達到7 200 kg/hm2時沒有增產的效果[7]。有研究發現,玉米產量與秸稈還田量呈現典型的一元二次肥料效應方程關系[8]。當秸稈還田量達到11 250 kg/hm2時,水稻產量下降。因此,從培肥地力和人力資源角度出發,稻草還田量在5 250~9 750 kg/hm2較為適宜,在適宜的范圍內全部直接還田省工省時[9]。秸稈用量過大,在微生物作用下消耗較多的土壤氮素,使土壤氮素供應不足,使秧苗的返青和生長受到明顯的抑制[10]。秸稈還田對土壤環境的影響是由土壤類型、氣候、耕作管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秸稈還田量主要由當地的作物產量、氣候條件、耕作方式以及利用方式決定,而沒有給出一個固定的還田量。
2.3 秸稈還田時間
秸稈還田時間的選擇在實際生產中至關重要。秸稈還田后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與作物爭奪氮源,同時產生大量的還原性物質,這些物質明顯影響下季作物的生長[11]。實際生產中要注意還田時間,并結合作物需水規律協調好水分管理,適當擱田、烤田、曬田,消除還原物質對下季作物產生的不利影響,充分發揮秸稈的優越性和環境效應。秋季秸稈還田后經過一個冬季的凍融,使碳氮比降低,可以減輕插秧后稻草與秧苗競爭氮素的現象。
2.4 秸稈還田配套措施
中國人均耕地較少,復種指數較高,每季作物之間間隔較短,同時秸稈碳氮比較高,不易腐爛,出現妨礙下季作物耕作而影響出苗、燒苗、病蟲害加重的現象,有時甚至造成減產。為了克服秸稈還田的盲目性,提高效益,在秸稈還田時需要大量的配套技術措施。
秸稈翻壓深度能夠影響作物苗期的生長情況。小麥秸稈翻壓深度大于20 cm時或耙勻于20 cm耕層中對玉米苗期生長影響不大。翻壓深度小于20 cm時對苗期生長不利[12]。從粉碎程度上看,秸稈小于10 cm較好。秸稈翻壓后使土壤變得疏松,大空隙增多,導致土壤與種子不能緊密接觸,影響種子發芽生長。因此,秸稈還田后應適時灌水、鎮壓,減少秸稈還田對作物的影響。秸稈還田時秸稈應均勻平鋪在田間,否則秸稈過于集中,容易導致作物局部出苗不齊。
碳氮比是影響作物秸稈分解的重要因素。作物秸稈碳氮比較大,微生物分解作物秸稈時與作物爭氮,影響作物苗期生長,秸稈還田時補充氮肥是必要的。
土壤含水量亦能影響秸稈分解速度。研究認為,旱地秸稈還田土壤含水量在15%~20%時分解速率最快,低于15%幾乎不發生分解,而在秸稈淹水條件下,在厭氧還原的條件下產生CH4、N2O、H2S以及還原性離子,對作物產生毒害作用[13]。因此,水田秸稈還田后應適當排水晾田,以增加土壤的通透性。
秸稈還田,特別是秸稈覆蓋還田為病蟲提供了棲息和越冬的場所。因此,盡量減少還田秸稈病株的殘存量是減少病蟲害的有效措施。
參考文獻:
[1] 馬俊永,李科江,曹彩云,等.有機-無機肥長期配施對潮土土壤肥力和作物產量的影響[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7,13(2):236-241.
[2] 陳德章.稻草還田對土壤理化性質及產量的影響[J].土壤肥料,2000(5):24-27.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0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4]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中國有機肥料養分志[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
[5] 高祥照,馬文奇,馬常寶,等.中國作物秸稈資源利用現狀分析[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2,21(3):242-247.
[6] 畢于運,寇建平,王道龍.中國秸稈資源綜合利用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1-3.
[7] 王月星,陳葉平,高松林,等.不同油菜秸稈還田量對免耕直播單季晚稻產量的影響[J].作物研究,2007,21(4):438-439.
[8] HUMBERTO B C, LAL R, POST W M, et al. Changes in long-term no-till corn growth and yield under different rates of stover mulch[J]. Agron J,2006,98:1128-1136.
[9] 陸 斌,李 濤,丁兆祿,等.稻草還田技術[J].墾殖與稻作,2004(4):74-76.
[10] 廖先苓,周衛軍.15N標記羊糞和稻草還田氮素的轉化和效應的研究[J].土壤學報,1995,32(3):289-292.
[11] 彭 娜,王開峰,王凱榮,等.不同水分管理下施用稻草對土壤有機酸和養分有效性的影響[J].土壤通報,2007,38(5):857-862.
[12] 吳玉榮.小麥秸稈翻壓深度、粉碎程度試驗初報[J].安徽農學通報,2008,14(10):59.
[13] 左玉萍,賈志寬.秸稈分解土壤水分適宜區間及臨界值[J].西北農業學報,2003,12(3):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