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明確甘薯(Ipomoea batatas L.)浙紫薯1號作為迷你甘薯種植的可行性,并為高效栽培提供依據,開展了浙紫薯1號早收栽培的特征特性觀察試驗。結果表明,浙紫薯1號結薯早,單株結薯數6個左右,前期薯塊膨大快,小薯的粗纖維也較少,食味好,適宜作為迷你甘薯種植。
關鍵詞:甘薯(Ipomoea batatas L.);浙紫薯1號;早收栽培;特征特性
中圖分類號:S5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01-0025-02
由浙江省農業科學院作物與核技術利用研究所選育的甘薯(Ipomoea batatas L.)新品種浙紫薯1號結薯早,前期薯塊膨大快,薯形紡錘形,薯塊表面缺陷、有星點狀、皮層厚、表皮紫色且顏色深,薯肉主要顏色紫色且顏色深、次要顏色無,薯塊大小比較整齊,薯塊蒸煮后甜度中等、較粘、微面、微香、纖維含量較少。浙紫薯1號株型匍匐、葉心型、葉緣具多個小齒、正面葉色綠色、紫邊葉、正面葉脈綠色、背面葉色綠色、背面葉脈淡紫色、頂芽形狀凹且呈綠色、葉柄綠色、葉基紫色、莖頂端和幼莖茸毛多、莖蔓主要顏色綠色、長蔓、成年葉大小中等、節間長度中等、莖粗較細、分枝數中等。浙紫薯1號萌芽性較均勻,萌芽數量較多,自然條件下不易現蕾。
近年來,對作為早收上市的迷你甘薯的高產栽培技術研究已有報道[1-9],而浙紫薯1號在生產示范中作為迷你甘薯早收上市得到了消費者的好評。為進一步明確浙紫薯1號作為迷你甘薯種植的可行性,并為高效栽培技術提供依據,特開展本項試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供試材料為甘薯浙紫薯1號。
1.2 方法
試驗設置分期掘薯觀察區,面積17 m2,在其相鄰地塊安排生產區。分期掘薯觀察區和生產區采用相同的栽培技術措施,均以300 kg/hm2過磷酸鈣和300 kg/hm2硫酸鉀作基肥。扦插期為2009年5月30日,扦插密度49 500株/hm2。栽后滴株、30、60 d分別施尿素60、210、90 kg/hm2[10]。試驗地土壤為培泥沙土,前作為油菜,肥力中等。
試驗在浙江省臨海市城西進行。扦插后30 d開始考察浙紫薯1號的形態特征和生長動態,以后每隔20 d、取樣5株進行考察,試驗共考察5期,3次重復,并分別在扦插后的74 d和90 d分兩次收獲、測產,同時增加兩次取樣考察。
2 結果與分析
2.1 浙紫薯1號物候期
對浙紫薯1號物候期觀察結果(表1)表明,在同期扦插的情況下,浙紫薯1號的還苗期與浙薯132的一樣,比心香延遲2 d;分枝期分別比浙薯132和心香延遲1 d和5 d;封壟期卻比浙薯132和心香提早1 d,這與浙紫薯1號薯蔓生長快有關。扦插后30 d浙紫薯1號的主蔓長為0.79 m,分別比浙薯132和心香的主蔓長0.30 m和0.31 m。
2.2 浙紫薯1號形態特征和生長動態
浙紫薯1號生長動態的試驗結果如表2所示。在扦插后90 d早收情況下,主蔓長達到2.66 m,莖蔓綠色帶紫、較細,基部分枝一般8~9個,單株結薯5.6個,小薯的粗纖維也較少,食味好;薯塊耐貯藏。示范種植未發現黑斑病、根腐病和蔓割病等。 在扦插后30 d,浙紫薯1號的單株結薯數就達6.3個,此后并沒有隨生育期的延長而增加,說明單株結薯數在扦插后30 d內就基本定型。可見,浙紫薯1號單株結薯數定型較早。浙紫薯1號前期薯塊膨大也較快,扦插后30 d,單株薯塊產量(指鮮重,下同)就達32 g。扦插后70 d和90 d,單株薯塊產量分別達到310 g和420 g。如果按扦插密度49 500株/hm2推算,則扦插后70 d和90 d浙紫薯1號的鮮薯理論產量分別達到15 345 kg/hm2和20 790 kg/hm2。浙紫薯1號的T/R在扦插后30 d時為3.75,扦插后50~90 d時的T/R在3.45~3.91之間,數值不大,且變化平緩。可見,浙紫薯1號在前期莖葉生長的同時,薯塊的生長速度也較快。
2.3 浙紫薯1號薯塊生長動態
扦插后70 d和90 d時,隨機選取5株甘薯進行考察,并根據單薯質量(W)大小對薯塊進行2種不同級別分類,分類Ⅰ將薯塊分為3個檔次,分別為W>250 g、100 g≤W≤250 g、W<100 g的薯塊;分類Ⅱ將薯塊分為4個檔次,分別為W>400 g、200 g 扦插后70 d,5株甘薯的薯塊共有30個,產量1 550 g。分類Ⅰ中,沒有出現大于250 g的薯塊;100 g≤W≤250 g的薯塊僅有1個,重175 g,占總產量的11.3%,占薯塊總數的3.3%;W<100 g的薯塊29個,產量1 375 g,占總產量的88.7%,占薯塊總數的96.7%。分類Ⅱ中,沒有出現大于200 g的薯塊,50 g≤W≤200 g的薯塊和W<50 g的薯塊產量分別占總產量的11.3%和88.7%,薯塊數量分別占總數的3.3%和96.7%。 扦插后90 d,5株甘薯的薯塊共有28個,產量2 100 g。分類Ⅰ中,W>250 g的薯塊1個,重300 g,占總產量的14.3%,占薯塊總數的3.6%;100 g≤ W≤250 g的薯塊9個,產量1 050 g,占總產量的50.0%,占薯塊總數的32.1%;W<100 g的薯塊18個,產量750 g,占總產量的35.7%,占薯塊總數的64.3%。分類Ⅱ中,沒有出現大于400 g的較大薯塊;200 g 測產結果顯示,扦插后70 d和90 d時浙紫薯1號的產量分別達到16 080 kg/hm2和21 390 kg/hm2,取得了較高的產量與經濟效益。 3 結論 試驗結果表明,浙紫薯1號結薯早,單株結薯數6個左右,前期薯塊膨大快,薯塊表皮和薯肉均為紫色,適宜作為迷你甘薯早收,小薯的粗纖維也較少,食味好,早收栽培能夠獲得較高的產量與效益,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吳列洪,沈升法,李 兵.迷你型甘薯浙薯132的選育經過及栽培技術[J].浙江農業科學,2008(4):447-448. [2] 劉偉明,吳列洪. 扦插密度與施肥技術對浙薯132產量與效益的影響試驗[J].種子,2006,25(6):101-102. [3] 劉偉明.甘薯新品種浙薯132早收栽培扦插密度與施肥技術[J].湖北農業科學,2011,50(2):242-243. [4] 季志仙,成燦土.創新良種推廣模式實現“迷你甘薯”產業化[J].農業科技管理,2011,30(2):62-65. [5] 王健兒,冷明珠,季志仙.迷你甘薯新品種試種初報[J].中國農學通報,2003,19(5):56-59. [6] 吳列洪,李 兵,沈升法.迷你甘薯新品種浙薯6025及其栽培技術[J].雜糧作物,2009,29(3):209-210. [7] 沈升法, 吳列洪,李 兵.迷你甘薯優質高效生產[J]. 中國蔬菜,2008(6):48-50. [8] 劉惠芳,陳方明,周維明.迷你甘薯——“心香”雙季優質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1(8):135-136. [9] 劉偉明,季志仙,成燦土,等.甘薯新品種“心香”主要栽培技術優化試驗[J].上海農業學報,2008,24(4):48-50. [10] 劉偉明,季志仙.甘薯新品種心香及其主要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09(11):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