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漓江缺水問題是“旅游性缺水”問題,針對桂林市漓江流域水資源補水工程從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影響等三個方面進行客觀評價。研究結果表明,補水工程所產生的旅游收益較小,建議通過人工航道疏浚和適量補水保證淺灘水深等措施,既可保證漓江枯水期游船通航需要,又可大大節約補水水量,提高流域水資源綜合利用效率。
關鍵詞:水資源;補水工程;漓江
中圖分類號:F30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01-0074-03
漓江屬于山區雨源性河流,降雨在年內分配不均,豐枯水季節水量相差懸殊,導致每年約有兩個月時間(1月和12月)不能確保游船從桂林市區直達陽朔縣城。因此,通常意義上所說的漓江缺水問題是“旅游性缺水”問題[1,2],與此同時,枯水期水量不足,部分河床灘涂裸露,對城市整體景觀視覺環境帶來了一些不利影響。本研究針對桂林市漓江補水工程進行客觀的評價分析,為解決研究區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與水環境問題提供一定的決策依據。
1 研究區概況
漓江流域涉及桂林市5城區及興安縣、靈川縣、臨桂縣、陽朔縣、平樂縣5縣共58個鄉鎮,總面積約6 500 km2。研究區多為喀斯特巖溶峰林地質地貌,流域地形特征為東南和西北高中間低的特點,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水熱豐富,林木生長條件良好,氣溫自北向南遞增,多年平均氣溫17.8~19.2 ℃,極端最高氣溫為桂林站39.4 ℃,極端最低氣溫出現在興安站為-5.8 ℃,多年平均降雨量1 800~2 600 mm,以越城嶺山脈南側迎風坡的華江、川江為暴雨中心,降雨年內分配不均,3~8月份降雨量約占全年降雨量的80%[3]。
2 漓江補水工程綜合評價
2.1 社會效益評價
漓江補水工程為桂林市防洪控制性蓄水工程,工程實施以后除為滿足漓江枯水期補水需要以外,還具備汛期調蓄洪水功能,提高桂林市城市防洪標準的重要作用,實現城市防洪和漓江補水雙重目標。從表1中可以看到,在漓江上游建成斧子口、川江、小溶江3座控制性防洪蓄水工程以后,通過斧子口水庫、川江水庫、小溶江水庫、青獅潭水庫與市區堤防工程聯合調度運行,可使桂林市城市防洪能力由現狀的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標準[1]。
桂林漓江風景名勝區是自然與文化融為一體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是以自然景觀為主的世界級旅游勝地,具有極高的科學、美學和歷史文化價值。因此,漓江補水工程應考慮到漓江的觀賞功能,適應于漓江的自然美,一切降低漓江視覺享受和城市整體景觀效果的舉措均應避免實施。
枯水期漓江水流量大大減少,為了滿足旅游通航需要,對原本寬闊的河灘進行圍墾,形成眾多的石砌丁壩和鎖壩,淺灘上出現各式各樣的渠式河道。漓江原本灘潭交替,緩急自如的獨特韻律和結構遭受不同程度破壞,游覽河段自然景觀大為遜色,與原有韻律極不和諧,在這段時期對漓江采取適當的補水措施,增加河流水量是必要的[1]。但是,如果單純為了滿足現有大型旅游船只的通航需要,一味地增加補水量,那么漓江原本的灘潭交替、緩急自如的流態將受到破壞,甚至不復存在,導致許多景點失去倒影,自然美感遭到破壞。與此同時,隨著漓江補水量的增加,大型游船通航后的船行波對河岸的沖刷也就隨之加大,河岸受沖刷而形成的河床變遷、航道淤塞狀況也隨之加劇。最終城市景觀不僅受到影響,對漓江河流本身來說也是一種不同形式的破壞。
2.2 經濟效益評價
采用桂林水文站作為漓江補水控制斷面,經系列計算,不同目標流量下的多年平均補水水量及補水天數見表2。經測算,思安江水庫補水成本水價為0.44元/m3。補水量基本反映了本地區補水的影子價格,漓江補水工程不同目標流量下的補水成本見表2。
從圖1中可以看出,漓江一期補水工程實施前后,年游人量并沒有增加,基本維持在相對穩定狀況。而游船不僅數量迅速增加,并且單船的規模也隨之增大。由此可想而知,相對于漓江游人量而言,目前的游船數量已經大大飽和,遠遠超出了游客對游船的需求量,補水工程實施與否同漓江旅游效益的提高之間并沒有直接的正比關系。
通過上述分析,在漓江桂林上游地區繼續修建蓄水工程,加大漓江枯水期補水流量,若補水成本按0.44元/m3計算,補水目標流量從30 m3/s提高到45 m3/s,補水成本將達到1億元左右;而通過實施補水工程所產生的旅游收益直接增加值微乎其微,甚至沒有直接聯系。修建蓄水工程的真正經濟效益,主要還是體現在防洪、發電和農業灌溉方面,對于提高漓江旅游收入方面的意義不大。
2.3 環境影響評價
桂林漓江上游補水工程實施,庫區周邊一定范圍內植被將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壞,由此導致的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和水土保持工作都將面臨嚴峻挑戰,一旦超過該區域生態環境容量極限,后果不堪設想。小溶江、五里峽水庫等引水工程實施后,壩址下游僅維持一定的環境流量,較補水工程實施前大大減少了壩址下游的水量,對壩址下游平水期的水環境質量將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與此同時,補水工程實施后,因壩址下游僅下泄一定的環境用水量,原河道下游年平均水量大幅度減少,使得水生生物生存的空間減少,降低了魚類等資源的生物多樣性。由于水生生物受到影響,與之食物鏈相關的陸生生物以及鳥類數量也將可能減少,原有的生態系統平衡將可能遭受破壞,甚至出現失調現象。
漓江補水工程實施以后,漓江枯水期流量增加、水位抬高,部分裸露河灘得以淹沒,河道通航條件及漓江“山水”景觀得到極大改善。但若補水量大幅度超過漓江多年自然狀態下的流量,水位大幅上漲,那么漓江原本灘潭交替、緩急自如的流態也就不復存在。多年來在該水流環境狀況下形成的生物群落系統會因其賴以生存的河流流態變化而發生劇烈變化,從而導致周邊局部生態環境系統出現人為干擾失調現象。特別是部分江邊灘涂濕地可能隨著漓江水位抬高迅速消失。因此,漓江枯水期不合理的補水舉動所帶來的潛在生態環境影響問題不容忽視。
3 結論與展望
本研究從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三個方面對漓江補水工程進行了評價,為漓江科學、可行的補水方式以及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提供決策依據。漓江補水的目的之一是滿足游船通航需要,然而枯水季節對旅游船只通航真正構成威脅的僅限于少數幾個淺灘。因此,只要保證上述幾個對游船具有威脅的淺灘的水深,同時進行人工航道疏浚,在枯水期保證全程通航是完全可以實現的。這樣既可保證漓江枯水期游船通航需要,又可大大節約補水水量,提高流域水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否則,過量的補水不僅是對水資源的極大浪費,增加補水成本,而且可能對流域生態環境造成不利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楊志凌.桂林防洪及漓江補水工程的生態效益與生態影響[J].廣西水利水電,2005(2):60-63.
[2] 程文虎. 漓江補水工程對桂林市區河段水質的影響分析[J]. 廣西水利水電,2004(3):8-11.
[3] 桂林市經濟社會統計年鑒編委會.桂林市經濟社會統計年鑒(2009)[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