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市文聯的“送文化下鄉·走進斗門村”活動已連續進行了三年。文聯的書畫家、攝影家、民間藝術家、作家們,為村民寫春聯、送書畫、剪剪紙、贈書籍、拍照片……以多種多樣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將文化、歡樂、關懷和祝福送給基層群眾。在這第三個年頭里,我有幸參加這一文化惠民活動,與鎮江市文聯的書畫家、攝影家、作家一行人,一同走進句容市天王鎮斗門村。
喜迎新春,送福到家,此次活動的主要形式是送春聯、送祝福。雖然臨近蛇年春節,在外務工的村民還未回家,在本地工作的人們大多也還在上班,卻仍有很多聞聽消息的村民早早等候在村委會旁露天的空地上。在用會議室的條桌拼成的書桌前,書法家們即席揮毫,傾情創作,一句句傾注美好祝福的話語便從筆端流淌在熱情喜氣的紅紙上。雖是五九寒冬,和煦的陽光穿過薄云透射在大地上,溫暖而恬美,人們的心便也跟著暖暖的。“龍留瑞氣常縈戶,蛇報福音久駐門”“龍騰豐稔歲,蛇舞吉慶年”……很快,書桌上、空地上便鋪滿了火紅喜氣的春聯和“福”字。
一位老奶奶在一旁將春聯和“福”字一張張攤開,仔細晾曬著爭搶到的寶貝。一陣微風吹過,拂動滿地的紅紙嘩嘩作響。市詩詞楹聯協會的韓永軍幫著老奶奶按上聯下聯一對對分類整理好,用小石塊將春聯壓住,并細心囑咐著哪一張是上聯哪一張是下聯。那一邊,一個蹣跚學步的孩童拿著一張“福”字愛不釋手,笑顏綻放,立時成為全場的焦點,吸引了攝影家們的鏡頭和眾人的目光,儼然一位小明星,風頭蓋過了在場的書法家們。
隨行的作家們在村干部的帶領下,深入村組,感受建設新農村的成果。斗門村目前已打造了鄭家牌、杜家灣和崔家灣三個生態村,經過環境整治、道路硬化、河塘清淤等工程,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們的生活品質大為改善。
崔家灣的村口有一汪水塘,與一般的農村水塘不同,這個水塘的四周全部覆蓋著優質的草皮,整潔怡目。原來,進村主路旁的一大片土地都種植著草皮。村莊不大,僅有幾十戶人家,有的從事苗木經營、運輸業,有的經營家族生意或是在本地企業工作。隨著生活的富裕,家家戶戶都建起了獨門獨院的小洋樓。曲折的道路兩旁,統一粉刷的白墻下,綠樹掩映,樹下被植草皮。三個用于處理污水的窨井掩藏在墻角處,據介紹,農戶的生活污水從第一個井依次流入第三個井時便已被處理成了潔凈的清水,簡便而環保。
杜家灣的村盡頭是一座山,一對夫婦承包經營著山腳下的楊家壩水塘。水塘邊上的房舍外,竹編的籬笆圍起了一個養殖場,成百上千只尚未褪去黃色絨毛的小鴨子,成群結隊歡叫著呼嘯而來,仿佛一支歡迎的大軍。我們剛一靠近,門口拴著的大狼狗就警覺地躁躍狂叫起來,引得或黑或白的小狗們紛紛從屋后跑近前來跟著狂叫不止。一時間,鴨鳴犬吠,真真一幅鮮活的鄉村畜禽圖。山腳下的坡地上,機耕的麥田已鉆出了一截青青的麥苗,大塊的麥田仿佛被仔細梳理過了一般,呈現出優美的線條,竟比云南的梯田更多出一份江南特有的玲瓏精致的韻味,展現出一種勞動的藝術。遠處有一片葡萄園,相信到了葡萄收獲的季節,定是一派青翠欲滴、紫氣襲人的醉人景象吧。
斗門村村民的生活方式如今已悄然發生了改變,家門口的斗門工業園區、斗門蔬菜生產加工基地等,為村民們提供了就業崗位。很多原先在外務工的村民紛紛回到家鄉,在家門口的企業中工作,與家人朝夕相處,共享天倫之樂。部分富裕起來的村民們也更加注重孩子的教育,把孩子送到句容市的學校就讀,讓孩子享受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并在學校附近租房過起了陪讀生活。村中的五保戶在民政部門的安排下免費住進了天王鎮的敬老院,過上了衣食無憂的幸福晚年。
在斗門村落戶的企業以食品制造、玩具生產、果蔬種植等為主,都是一些環保無污染的行業。盡管斗門村的經濟水平在整個句容市還處于中等,但得天獨厚的環境優勢、豐富的土地山林資源、便捷發達的交通將成為斗門村強勁發展的潛在力量,推動斗門村朝著生態更優美、社會更和諧、經濟更發達、生活更美好的道路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