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其安,沭陽人,今年50歲,卻已經升任為3個孫子孫女的爺爺七八年了。他的雙胞胎兒子出生時,他才20歲,那是在沭陽。十多年后,他把老婆孩子接到鎮江,兒子們一天天長大,并娶妻生子,原來的4口小家庭膨脹為9口人的大家庭。現在,他們租房集中居住,他是戶主,倒也其樂融融,和諧美滿。
老孫夫妻倆在南門大街夜市擺攤,經營項目是塑料制品,18年來他們基本沒有嘗試過“改行”。
老孫的攤子在夜市中段西邊,占地面積挺大,那是夜市微弱燈光下色彩最為鮮艷、引人注目的攤位。我第一次提著相機進夜市,就注意到了塑料制品的攤子很有特色,一大片紅紅綠綠的圓形器物擺滿了一地,悅目上鏡。攤子擺在人行道上,沒有拉燈頭,光線有點暗。借著路中間攤點的燈光,發現攤子兩邊各坐著一個女人,悠閑地嗑著瓜子,后來得知她們是婆媳。我告訴婆婆看到攤點的感受,并給她看照片,她很開心。他們長期與成堆的彩色塑料器皿打交道,更多的是考慮它們的價格和銷售,很少從審美的角度去審視。她說,常有人在這里拍照片,不知道拍些什么,剛才看了才知道挺漂亮的。
此后我又多次去夜市,每次都要在塑料攤點停留,拍到老孫和他的倆孫女。經和老孫交談,知道了他在鎮江打拼了28年,在南門大街擺攤18年,是一位完整見證夜市發展壯大的經歷者。
老孫的兩個孩子咿呀學語、蹣跚走路后,他就只身來到鎮江打工。那是改革開放初期,農民工進城打工還是新鮮事,還沒有形成潮流。他在鎮江面粉廠找到了一個扛大包的工作。
扛大包是個苦差事,是廠里的正式工人不愿干的事情。他的工作是運糧食,每天拖著板車,從小碼頭金山糧庫裝上糧食,拉到面粉廠卸貨。每包小麥、大米重達182斤,肩膀扛上扛下,每天40-50噸。仗著年輕力壯,他連續干了十年,用體力和汗水掙得工錢寄回老家沭陽,直到有一天,他得了胸膜炎,治愈后再也扛不動大包,才無奈放棄了這個工作。
1994年辭工后,老孫回了趟沭陽。這時候,村里許多年輕人都走出了鄉村,在外見過世面的老孫在家怎么也呆不住,畢竟老婆孩子要吃飯上學,靠家里的4畝地,顯然不夠花的。到哪去呢,他還是想到了鎮江,他在那里呆了十年,熟悉,他感覺鎮江的機會多,生意好做,錢好賺。于是,他又返回了鎮江。
體力活干不了了,做點什么事呢。回到鎮江后的老孫一時拿不定主意。閑逛時他發現,到了晚上,南門大街的北端總會擺幾個小吃或雜貨攤子,生意還可以。他便去批發了一批塑料器皿,白天不敢亂擺攤,怕城管,晚上拿到南門大街中間地段擺放。牛刀小試,效果不錯,既沒有城管的糾纏,還能賣出東西,掙到錢。于是他逐步增加貨物品種,擴大規模,收獲頗豐。
有了一些積累,又看到了地攤發展的良好前景,1996年,老孫下決心把老婆孩子全部接到鎮江,在南門大街附近租了房子。他沒有了退路,房租、場租費用要交,兩個兒子要上學,衣食住行、日常百用全都依靠塑料制品攤子,他必須全力以赴,才能確保家人過上幸福的生活。
家人全部轉移到了鎮江,但老家的4畝地他們并沒有放棄,每年收種季節,都要回去忙個十來天。田地伺候得雖然不夠精細,產出也沒別人高,但畢竟為全家9口提供了基本的糧食保障。
夜市快速發展,攤子越來越多,老孫仍然堅守他最初擺攤的地點,他認為這是他起步的地方,也一定能成為他創業成功、發財致富的地方。攤點固定有個最大的好處,就是顧客購物放心,東西拿回家,覺得不合適還可以拿回來換。在小巷里,經常可以見到板車拉著塑料件沿街叫賣的移動攤點,居民選購時常擔心產品質量問題,比如是否回收塑料啊,有沒有氣味啊,為了證明自己的貨是真材實料,移動商販會現場把塑料盆之類的東西使勁往地下摔。在老孫這里,不太需要如此過激的方法來證明,他是固定攤點,與“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的商鋪一樣讓人放心,這對他的銷售有利。
依靠夜市的收益,一家人吃穿不愁,兩個兒子畢業了,結婚了,又添了孫子孫女。雖然兩個兒子都學了駕駛,給出租車當副駕,但全家的房租、攤租費用每年各一萬,一家九口人吃飯費用,全部出自夜市攤點的贏利。好在夜市日益發展,人氣旺盛,老孫的銷售、利潤穩步提升。現在,每個晚上他大約有千元左右的營業額,20%-25%的毛利率,一年大約有七八萬元的收入。今年6月,兒子在丹徒新區買了近百平米的房子,他也貼了部分錢。說到兒子即將自立,老孫的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
在鎮江闖蕩近三十年,他讓全家人過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作為家長,他心滿意足。回首往事,有艱辛、有無助、有壓力,但更多的是經營成功的喜悅,是全家團聚的歡樂。十年扛大包,他舉重若輕,因為他有的是力氣;十八年夜市經營,他舉輕若重,時刻擔心的是市場動蕩和政策變化。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得到了回報,他對未來更加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