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孔晨蓓(1992-),女,漢族,浙江金華人,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10級漢語言文學。
摘 要:王夫之的《和梅花百詠詩》在延續前人“梅花百詠”組詩中對梅花高貴品質的吟詠之外更是寄托了自己身為遺民的獨特情懷。作為一名遁跡山野的隱者,王夫之雖然繼承了傳統隱士堅守自我的高潔品質,卻在他的詠物詩中堅持以身任天下,流露出自己的入世之心,在《和梅花百詠詩》中,詩人通過對梅花的吟詠,在表達堅守自我的隱士情結之余,抒發更多的是自己身為遺民的盡忠之心、報國之志、復國焦慮以及人生無奈。本文將通過對王夫之《和梅花百詠詩》的分析,深入體味王夫之詠物詩中獨特的思想情感和遺民情懷。
關鍵詞:王夫之;詠梅;隱士;入世;思想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0000-02
前言
“梅花”作為高潔品質的象征,歷來受到文人們的青睞。而在清代初期,歷經朝代更替后一直隱居不仕的王夫之,在繼承了前人詠梅詩的傳統之外,在其《和梅花百詠詩》中更是寄寓了身為明遺民的獨特情懷。作為一名遁跡山野的隱者,王夫之在這個大型詠梅組詩中表露了與傳統的隱逸精神截然相反的態度:他沒有像傳統隱士那般與世隔絕,放任自身于山水之間,而是在詩歌中堅持以身任天下,流露出自己的入世之心。在《和梅花百詠詩》中,詩人通過對梅花的吟詠,除了表達堅守自我的隱士情結外,抒發更多的是自己身為遺民的盡忠之心、報國之志、復國焦慮以及人生無奈,讓我們讀者領略到詩人心中“隱而不逸”的遺民情懷。王夫之寫作《和梅花百詠詩》時,已是康熙四年了,此時的王夫之46歲,此時的清朝,由于“懷柔政策”的實行,已經恢復了平靜。不少明遺民開始歸順清朝的統治,失去了一開始反清復明的斗志。而這一切,對于王夫之來說,無疑是極大的打擊,他越來越感覺到自己的報國無望,內心的痛楚和抑郁只能寄托于創作之中。本文將通過對王夫之《和梅花百詠詩》的分析,窺探詩人寄寓其中的別樣情懷。
一、對“梅花百詠”組詩的繼承和突破
“在絢爛繽紛的中國古典文學藝術畫廊中,梅花以其特有的品貌風格,構筑了一道藝術奇葩?!保?)中國古代文人對梅花的題詠,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現存最早的詠梅詩是陸凱的《贈范蔚宗詩》。六朝時期,文人詠梅大多從自己的親身經歷出發,抒發自己質樸真摯的情懷。到了盛唐,詠梅詩雖然仍然以抒發個人情懷為主,但梅花的精神品質已開始為文人所關注。而宋朝是詠梅詩發展的鼎盛時期。宋人顯然關注到了梅花的高潔品質,在宋代的詠梅詩中,梅花清高、堅韌的品質和不畏嚴寒、傲霜斗雪、迎寒怒放的精神深受世人喜愛,其中又以林逋的詠梅詩為最。
正因為宋代的“詠梅熱”,“從愛梅花到詠梅花,從詠梅花到唱酬,從唱酬到編梅詩集,是一種必然的趨勢。”(2)“宋人作《梅花百詠》組詩甚多,據南京師范大學程杰先生統計,計有李縝,劉克莊、宋伯仁等28人?!保?)金元詩人受宋代詩作的影響,也熱衷于對梅花的吟詠。而在元代,大量大型詠梅連章體組詩的出現是其梅花詩的最大特點。在這一時期,如馮子振《梅花百詠》、釋明本《梅花百詠》的“和章”、郭豫亨《梅花字字香》(集句詩百首)、韋珪《梅花百詠》、趙奕《梅花五十詠》、王冕《白梅》五十八首等,皆為其例。其中,又以馮子振和釋明本的詩作對后代影響最大。馮子振的《梅花百詠》,賦予了每首詩一個小標題,使他的組詩中,出現了100種品種、形態、花色各異的梅花,“而在這些梅花詩中,既有“表象”的描寫,也有“內象”的稱頌,且均各具特點”(4),這無疑成為了后代和梅花組詩的范本。此外,釋明本的《梅花百詠》對后世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到了明代,“和章“之作更成為了一種風氣。詩人王達善《梅花百詠》的問世深受釋明本詩作的影響,而另一位明代詩人周履靖更是將其詠梅詩作與“和”馮子振《梅花百詠》合刊。此外,明代詩人如朱有燉有《梅花百詠》,于謙復和朱有燉《梅花百詠》等,均用百首律詩洋洋灑灑窮盡梅花之態。
受到前人“梅花百詠”組詩的影響,尤其是出于對馮子振文才的仰慕,王夫之在隱居之后偕同好友前往湘鄉,造訪馮子振故里,并與好友一同踏雪尋梅,吟詠賦詩,創作出百篇巨制的《和梅花百詠詩》。從形式上看,王夫之的《和梅花百詠詩》繼承了馮子振的《梅花百詠》,即賦予每首詩一個小標題,淋漓盡致吟詠了100種形態、品性各異的梅花。但在內容上,王夫之除了延續前人對梅花高貴品質的吟詠之外,進行了突破創新,在詩作中寄寓了自己獨特的遺民情懷。因而在他的詩作中,我們能感受到濃厚的政治色彩,那是一個痛苦遺民內心的幽憤,一位時代英雄的愛國高歌。
二、堅守自我的隱士情結
經歷了朝代更替的動亂和顛沛流離的生活后,王夫之在三十三歲之時選擇了隱居,居住于湖南一偏僻鄉下,開始了自己的隱士生涯。傳統的隱士,大多流連自然美景,沉醉于一花一木間,于萬物中陶冶自己的性情。在這個方面,王夫之也繼承了傳統隱士熱愛自然萬物的精神,在《和梅花百詠詩》中,流露出自己對梅花高潔品質的贊美之情。如《古梅》一詩:“早歲先登秦女峰,腰垂綠發玉為容。不知甲子真多少,問取前溪偃蓋松?!痹谶@首詩中,詩人運用了擬人手法,將“梅花”比作“美人”,流露出自己的喜愛之情。
梅花是高潔的象征,而作者喜愛梅花,也從另一個角度表明自己渴望與梅花一樣堅守自我的隱士情結。如在《庭梅》一詩中,“素錦光搖玉篆牌,曈朧淸影正當階。畫垣底事重重閉,未有塵飛走馬街?!痹姷那皟删?,勾勒出了一幅清新脫俗而又明媚動人的梅花圖景,“庭梅”美麗的形態躍然紙上,自然地流露出作者的喜愛之情。而后兩句更是點名了詩歌的主旨,“未有塵飛走馬街”,表面上是對梅花高貴身姿的感嘆,實則寫作者內心不愿與貳臣同流合污,希望能遠離塵囂,堅守自我的凜然氣節,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王夫之為何要選擇“隱居”。 而在《帳中梅》中,詩人為我們展示了“梅花”與“禪客”兩個形象:“玉色分鳩瑩不任,龐眉霜鬢映森森。道逢禪客機緣捷,擺落天花雪滿襟?!焙翢o疑問,這里的“禪客”是隱士的象征,在這一首詩中,作者將梅花的“隱”與禪客的“隱”的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梅花的“隱”是眾所周知的,它選擇在百花凋零的冬天綻放,它的綻放悄無聲息,不為人所知曉;它的美麗高貴卻無人欣賞,這種孤傲的特質與隱士的品質如出一轍,而作者對梅花的吟詠,更是將自己“隱”的情懷寄寓其中。
三、憂國憂民的入世之心
與傳統的隱士不同,王夫之雖然選擇了隱居,卻依然有“不逸”的一面。在他的《和梅花百詠詩》中,我們看到的詩人并不是像傳統的隱士那樣沉醉山林,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安逸“姿態,即使是隱居,他依然沒有放棄自我,放棄國家:“他不僅夙夜勤學,博通古今,視忠孝與愛國為牢不可破的信仰,而且身體力行,守志不移,尤其是當此江山易代,物是人非,民族矛盾尖銳時代,更不忘拿起如椽巨筆,高舉經世致用的崇實精神,為時代現實寫照?!保?)而在《和梅花百詠詩》中,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作者通過對梅花的吟詠所流露出的憂國憂民的入世之心,其中,包含了詩人的盡忠之心、報國之志、復國焦慮以及人生無奈。
(一)盡忠之心
作為明遺民,王夫之與其他抗金志士一樣忠誠于自己的舊朝,他的忠誠之心在《和梅花百詠詩》中也展現得淋漓盡致。如《接梅》一詩:“裁素紉紅半臂嵌,縫成知費手摻摻。新恩特賜加緋服,仍帶銀魚舊日銜。”在這首詩的后兩句,詩人暗示了新朝想請自己出仕,送來大量賞賜但自己不愿接受,仍然忠誠于前朝的決心。前朝的舊恩讓詩人無法忘懷,詩人誓死報效前朝,這樣的忠誠之心讓我們讀者也深受感動。
(二)報國之志
在《和梅花百詠詩》,詩人通過對梅花的吟詠,抒發為完成復國大業的雄心壯志。如《嶺梅》一詩:“藏春有塢貯輕融,直上千尋故御風。平甸下看煙漠漠,孤擎寶露岀淸空”作者作者賦予梅花“直上千尋故御風”的姿態。“直上千尋”表達的是一種想要不斷攀登,不斷向上,超越自我,“一覽眾山小”的雄心抱負。這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著強烈的進取心、想要不斷超越自我的形象,這與傳統隱士的“安于現狀”大相徑庭。
(三)復國焦慮
身為遺民,王船山固然具有反清復明的堅定決心,但南明政權的日益腐敗,奸佞之臣的猖獗橫行,使得復國日益無望,這無疑給王夫之帶來了深深的打擊,使詩人的內心充滿了深深的焦慮?!霸囉杲L始出胎,根苗忘盡舊亭臺。倡條冶葉輕前輩,庚信江南老自哀?!痹凇缎旅贰愤@首詩中,詩人表達了不被年輕遺民所理解的悲哀。“新梅”,比喻那些忘根忘本的新生少年,他們忘記了自己的來歷和身份,更忘記了自己身上所背負的責任。唯一堅守在復國道路上的,只有一些老遺民,他們思念著故國,獨自哀嘆。詩人的苦苦堅守,是摻雜著痛和淚的。日子一天天過去,希望也一天天渺茫,作者的憂患著實深切,令人同情。
(四)人生無奈
“幽艷濃熏暖雪寓,流香橫漾皺紋波。輕姿夢醒鐙前現,隔斷白云奈采何”,在《紙帳梅》一詩中,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詩人遭遇到重重困難的復雜心境和那一種執著追求卻不可得的痛苦和壯志難酬的悲哀。而在《索梅》一詩中:“樓頭遙望識春生,雪徑過從奈宿醒。聞說凍禽爭採啄,何妨分我一杯羹”,“‘春生’代表著南明小朝廷,‘雪徑’指當時殘酷的社會現實,‘宿醒’指南明當權者們當時的精神狀態?!保?)作者當時接到南明王朝反清取得一定成果的消息后,立刻動身投奔南下,可看到的只是沉迷于聲色犬馬之間的當權者,腐敗黑暗的氛圍讓詩人失望至極,南明政權無心復國,他們只知爭奪利益,明爭暗斗,當權者被奸佞所誘,腐敗無能,這首小詩曲折的反映了作者近年生活經歷,發出了沉重的不遇之感和無法挽回的人生無奈。
結語
本文首先指出王夫之《和梅花百詠詩》是對前人“梅花百詠”組詩的繼承和突破,進而對其思想情感進行了深入地挖掘,具體闡述詩作中所體現的隱士情結與入世之心。綜上,王夫之身為明清易代之際遺民詩人的代表,他忠貞不二的愛國精神和崇高的政治情懷凝聚成《和梅花百詠詩》中“隱而不逸”的遺民情懷,為我們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斑z民在中國文化中,帶有一種群體性的精神特征:伯夷叔齊耿直迂腐,屈原激憤深情,四皓瀟灑飄逸,陶淵明淡泊浪漫。正是這些被看作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遺民,開創了遺民文化中最獨特豐富的人格傳統,定下了后世遺民精神的主旋律。”(7)王夫之雖生不逢時,無奈之下選擇隱逸,卻沒有因此放棄自己的堅守和節操,在他隱居期間,他仍然關注著復國的一舉一動,更在詩中抒發自己的盡忠之心、報國之志、復國焦慮以及人生無奈,表露自己憂國憂民的入世之心。透過《和梅花百詠詩》,我們看到了一個不為命運所屈服,有著堅定的信仰和堅韌品質遺民英雄。王夫之用其獨特的思想情感為我們譜寫了一首首時代的挽歌,不僅賦予了詠梅詩新的內涵,更為中國傳統的遺民文化增添了絢爛的一筆,引發了我們后人無盡的感慨和追懷。
參考文獻:
[1] 李新彬.梅花意象的文化內蘊[J].社科縱橫,1998(4).
[2] 陳愛平.宋朝以后文人士大夫的梅花情結[J].江漢論壇,2005(5).
[3] 榮斌.一代詠梅成正聲——論宋代詠梅詩詞創作熱[J].東岳論叢,2003(1).
[4] 王輝斌.宋金元梅花詩探論[J].荊楚理工學院學報,2010(1).
[5] 蔣正治.雄文三百軸字字楚騷心——王夫之詩歌創作初探[D].陜西:陜西師范大學,2007.
[6] 向建功.內極才情,外周物理——論王夫之《和梅花百詠詩》的主旨[A].見:2008年湖南省船山學研討會.船山研究論文集[C].湖南:[出版者不詳],2008.
[7] 劉利俠.清初詠物詩研究[D].陜西:陜西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