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設“鋼琴之城”是深圳市“兩城一都”文化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依據2005年制定的《深圳市建設“鋼琴之城”規劃方案》,總結深圳“鋼琴之城”建設的成就及其經驗,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及原因,以“文化與商業的良性互動”為目標,為深化“鋼琴之城”建設提出可行性的設想。
關鍵詞:鋼琴之城 文化建設 深圳文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G2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1-0000-01
自2005年 3月《深圳市建設“鋼琴之城”規劃方案(2005—2010)》(以下簡稱《規劃》)公布以來,“鋼琴之城”的建設業已成為深圳文化發展的重要契機。本文旨在依據《規劃》,認真總結“鋼琴之城”建設過程中的經驗及不足,為拓展“鋼琴之城”的科學持續發展路徑提出建設性建議。
一、深圳“鋼琴之城”建設進展與挑戰
1.頗具前瞻性城市文化戰略規劃
2004年3月初,深圳市委市政府就召開了全市“實施文化立市戰略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兩城一都”,即“圖書館之城、鋼琴之城和設計之都”的發展戰略。[1]這一充滿前瞻性的文化戰略,充分體現了深圳作為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試點城市的先鋒性。《規劃》正是基于這一文化戰略的全面部署。從深圳“鋼琴之城”建設的成效來看,深圳文化戰略的前瞻性是極為重要的。現在,當“鋼琴之城”的建設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以后,如何調整并保持這種文化產業規劃的前瞻性,激活更多的市場、社會活力,成為一個需認真面對的問題。
2.“鋼琴之城”建設的基礎進一步夯實,鋼琴教育、培訓市場日漸成熟。
鋼琴藝術的普及程度及鋼琴擁有量是衡量一個城市文化藝術水平的重要指標,也是深圳得以啟動“鋼琴之城”建設的基礎。根據深圳大學文學院社會與市場調研中心的統計,截止2003年底,深圳市的鋼琴擁為93760臺,居民中8.2%的家庭有鋼琴,鋼琴教師13077人,學琴者150677人,平均每個家庭學琴人數為1.126人;各類琴行122家,鋼琴培訓機構230個,年均參加鋼琴考級的學生超4000余人。[2]深圳南山區蛇口片區的鋼琴人均擁有量已超過國內素有“鋼琴之島”美譽的廈門鼓浪嶼,隨著深圳“鋼琴之城”的建設,這些數字正呈現逐年上升的態勢,據深圳藝術學校校長劉所成介紹,這些數據已經很舊了,但是沒有最新的統計,唯一可以作為標準的是,每年考級的人數有大幅增漲,一年兩次共有六七千到1萬人。[3]隨著深圳“鋼琴熱”的不斷升溫,以但昭義、劉詩昆、孔祥東等為杰出代表的鋼琴大師也競相在深圳開設鋼琴培訓基地。這些均反映了深圳的鋼琴教育、培訓市場的日漸成熟。
隨著深圳鋼琴市場的活躍,深圳鋼琴人才,特別是青少年鋼琴人才呈現井噴式的繁榮景象。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深圳選手共獲得國際級鋼琴獎11項,國家獎6項,省級獎3項。2006年獲國際獎12項,國家獎2項。2007年獲國際獎14項,國家獎5項,省級獎3項。2008年獲國際獎18項,國家獎2項,省8項。2009年國際獎6項,國家獎6項。2009年6月,深圳藝術學校張昊辰,繼2000年李云迪獲肖邦國際鋼琴大賽金獎后,獲得第13屆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冠軍,創下此項國際著名鋼琴比賽有史以來中國人第一次奪冠的紀錄。[4]深圳鋼琴界的青年才俊如此密集在國際比賽上的奪金折桂,實屬中國鋼琴史乃至世界鋼琴史上罕有的奇跡。特別是,以深圳藝術學校的但昭義教授為領軍,深圳在青少年鋼琴教育上已經取得世界級的聲譽,以“李云迪”、“陳薩”等多位代表的鋼琴界翹楚已經成為深圳“鋼琴之城”建設的重要品牌資源。如何有效整合深圳已有的雄厚鋼琴教育資源,實現其從文化教育領域向更為開放的文化產業的轉型,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挑戰。
3.深圳鋼琴市場的國際化已初露端倪。
深圳鋼琴市場的良性發展離不開國際化的視野。以但昭義國際大賽獲獎學生組成的“深圳少年鋼琴家團”近年來多次應邀出訪歐洲、美洲和非洲,受到所在國家組織者和聽眾的熱烈歡迎和贊賞。美國華盛頓郵報曾評論說:“他們所展現出的技巧和控制,即便不夸張地說,也讓人瞠目結舌!”[5]在舉辦國際賽事方面,深圳已于2006年、2011年成功舉辦了兩屆高水準的“中國深圳國際鋼琴協奏曲比賽”、“2009中國深圳國際雙鋼琴比賽”。其中“中國深圳國際鋼琴協奏曲比賽”是經文化部批準,由深圳市政府主辦的高級別、高規格的國際鋼琴賽事,是我國由國家正式批準的第三個最高級別的國際鋼琴賽事,它的舉辦也標志著深圳“鋼琴之城”的建設所具有的國際化視野。國際上著名的鋼琴家,如德國著名鋼琴家、鋼琴教育家阿里·瓦迪等也紛紛來深圳演出、交流。以世界范圍內一些成功的“鋼琴之城”(如日本的松濱市)的發展經驗來看,著名的國際音樂賽事是這些城市鋼琴市場國際化的重要信號。在深圳深化“鋼琴之城”建設的過程中,準確理解并把握這一國際化進程,是異常重要的。
二、深圳“鋼琴之城”建設推進工作的不足及其原因分析
1.《規劃》中重要事項的拖延。
與《規劃》中“圖書館之城”、“設計之都”的工作相對照,“鋼琴之城”的建設工作稍顯滯后。“規劃”中的重要建設項目,如籌備深圳國際鋼琴博覽會、吸引國際著名鋼琴企業來深圳辦鋼琴廠等沒有如期完成。前者事關深圳鋼琴市場的高端品牌建設,后者事關深圳鋼琴制造業的培育。究其根本,這些重要項目的延后反映的是深圳在尋找可持續的鋼琴市場的商業模式上還處于探索的早期階段。在此早期階段,“鋼琴之城”的城市品牌營銷工作不可有須臾的放松。但據筆者的調查,與“圖書館之城”和“設計之都”的品牌營銷相比,深圳“鋼琴之城”的宣傳、報道略顯空泛,這是需要改進和加強的。
2.“鋼琴之城”建設中政府、市場、社會的角色亟需調整。
作為文化市場改革的試點城市,深圳市政府在包括“鋼琴之城”建設在內的各項文化產業建設中可謂與時俱進。但也應該看到,“鋼琴之城”的建設,既不應該是政府主導的獨角戲,也不應該局限于險隘的青少年鋼琴教育及培訓,而應該著力于引進社會、市場的資源,激活更多的社會及市場資本,才能形成更加豐富多彩的鋼琴音樂文化。
3.鋼琴市場的多元化商業模式亟待培育。
按照國際經驗,在人均GDP1000美元時,恩格爾系數將達到44%,人均文化消費占總支出的18%,我國文化產業需求總量達到10900億元。在人均GDP3000美元時,恩格爾系數將是30%,人均文化消費支出將占總支出的23%,產業需求總量將達到42400億元。2003年我國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進入從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發展空間。在這一段時間內,我國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將向發展型、享受型升級,文化消費需求將大幅度增長,使中國文化產業出現巨大空間。[6]
目前,深圳的人均GDP已超過10000美元,在合理引導居民的消費需求,并提供有效供給的前提下,如果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費占總支出的10%——15%,全市的文化消費需求總量將達到1000億元以上,如此龐大的市場容量和潛在需求,對于文化產業的發展,是機遇也是挑戰。[7]
深圳對鋼琴市場的培育,應有多元化的思路。這一多元化的思路,既有前面提及的參與主體的多元化,還應該有商業模式的多元化。譬如,既應該有商業模式運作的國際化的賽事,也應該培育完整的更具影響的鋼琴的制造業生產鏈,當然還應該有更具良性競爭的教育、培訓市場,最后,還應該培育具有細分層級性質的鋼琴音樂文化消費市場。這些細分的多元化的商業模式將組成一個層次清晰又高度融合的鋼琴市場,這應該我們下一步“鋼琴之城”建設的重心。
三、深圳深化“鋼琴之城”建設的設想與實施路徑
在中央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深圳在雄厚的經濟、文化基礎之上,正力爭建成文化產業龍頭大市,這是“鋼琴之城”建設的重要契機,筆者以為可思索的具體設想與路徑有:
1.扶植、打造完整的鋼琴制造的產業鏈。
鋼琴制造業是承載鋼琴文化和提升城市文明的物質保障。據深圳商報報道,2009年深圳樂器城全年銷售鋼琴約8750臺,平均每月700多臺,交易額超過1億元。深圳樂器城成為珠三角交易量最大的專業樂器市場之一。其中鋼琴交易額占到了樂器總交易額的60%。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超過40%的買家來自國際和港澳臺地區。[8]可見,深圳的鋼琴市場的輻射性較強,市場潛力驚人,在深圳引進世界知名鋼琴品牌或打造深圳本土鋼琴制造業均存在著巨大的商機。
當然,現代制造業的概念已非傳統的單一產品生產所限,我們要有很強的產業鏈的概念。在傳統鋼琴樂器開發的基礎上,可圍繞鋼琴音樂主題,對其相關的電游、軟件等周邊產品進行研發,使鋼琴相關產品融入高科技含量,吸引更多潛在的鋼琴愛好者;借鑒被譽為“鋼琴城”的日本濱松市和落戶宜昌的“中國第一”鋼琴文化產業園的經驗,整合鋼琴產業資源,建設鋼琴產業園,逐步形成深圳鋼琴文化的產業鏈。當然,打造深圳本土的鋼琴品牌既需要有清晰的產業定位,不能流于低端的代工生產,這是深圳新的文化產業發展應加以回避的。
2.引導深圳高科技產業助力深圳鋼琴文化產業的發展。
文化+科技是當今世界文化產業發展的顯著特點。我們在建設鋼琴之城的進程中,也面臨著如何將鋼琴文化與高科技手段相結合的問題。以演出市場為例,相對門庭冷落的專業鋼琴音樂會,被稱為“鋼琴玩手”——馬克西姆的鋼琴演奏會卻場場爆滿,其主要原因就是在舞臺演出中充分利用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與鋼琴藝術相結合,極大地滿足了年輕消費群體的消費需求,從而獲得了巨大的市場收益。再比如,已成功舉辦四年“特侖蘇”城市音樂會,就是把高雅的古典音樂與現代化的高科技手段相結合、網絡世界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的完美案例。音樂會不僅為觀眾帶來了無電聲古典音樂,還引入了當下充滿時尚氣息的“微博上墻”、“手機簽到”等互動方式,成功搭建起了一個音樂家與聽眾深入溝通的平臺。
深圳在高新產業及人才的聚集上,有著獨特的優勢,這為深圳實施文化產業發展戰略提供了高端起點。例如:于2000年在深圳創立的A8數字音樂集團就是一家基于互聯網、電信網絡等新媒體技術,同時融合國內外著名唱片公司制作及營銷資源的綜合數字音樂公司。A8音樂整合了音樂制作、發行、企宣和銷售等環節,打造了全新的音樂供應鏈,奠定了行業領先優勢,并成為中國最大的數字音樂公司。鋼琴音樂的傳播方式同樣面臨著從傳統的唱片轉向現代化傳播的轉型問題,網絡下載、手機鈴聲等新媒體提供了新的商業模式生成的可能性。相信深圳的鋼琴音樂文化發展如果能借鑒類似A8音樂的出版模式,會更加多元化、豐富化。
3.鼓勵旅游業界啟動深圳鋼琴文化主題公園的建設,使其成為鋼琴音樂文化消費的特色資源。
英國作家羅林的系列小說《哈利·波特》風靡全球,書籍銷售高達4億本,6部電影改編作品的票房收入高達55億美元。環球華納公司對這一文化資源的商業利用更是值得借鑒。2011年6月,環球華納公司豪擲2.65億美元,把虛擬的魔法世界變為人間樂園,全球首家“哈利波特魔法世界”樂園在美國佛州正式開幕。當天早上即有超過5000人排隊,門票每人高達79美元??上攵?,這個主體公園的建設又將給環球華納公司創造出巨大的經濟效益。
在國內,2011年9 月29日國內首家音樂主題公園在成都正式開張營業。主題公園規劃以打造“數字音樂企業聚集”和“音樂互動體驗消費”為目的,涵蓋了商務辦公、演藝與展覽、音樂培訓、音樂主題零售、酒吧娛樂、設計酒店和文化餐飲等項目。這種商業模式值得深圳借鑒。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5月五月中國作協作家劉元舉在其記實文學——《城市大演奏廳》一書中詳細記錄了深圳鋼琴文化的傳奇故事。作者提到:”深圳應該建肖邦公園,在海邊蓋一座歌劇院,而大鵬灣也該發展成為一片愛琴海,一片熱愛鋼琴、熱愛音樂的大海?!辈环琳J真思索這份來自藝術家的美好創意,鼓勵市場尤其是旅游業圍繞鋼琴文化主題,啟動主題公園建設,使鋼琴文化逐漸成為深圳旅游的又一特色和增長點。
4.以市場為導向,完善鋼琴人才的培養模式。
目前深圳鋼琴人才的培養已經有較好的基礎。以深圳藝術學校為代表的專業教學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也有較高的知名度。但作為一所中等藝術學校,深圳藝術學校的辦學層次已經不能滿足深圳鋼琴人才的高端化需求?!兑巹潯分幸裁鞔_提出要開辦具有國際影響的“鋼琴學院”,但這項工作并未落實。
根據筆者的調查,深圳“鋼琴學院”的建設不應沿襲傳統政府辦教育的老路,而是應深度契合市場需求,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辦學,如此方能更好地服務鋼琴制造及鋼琴文化消費市場。
另外,深圳現有的鋼琴教育及培訓市場還存在著魚龍混雜、品牌經營意識不強,人才培養的模式較為單一可持續性不足等突出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均需要在政府的良性引導下,通過市場的自行調節完成。
5.通過鋼琴文化與社區、地產文化的結合,激活鋼琴文化消費市場
深圳社區文化的發育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也出現了地產界利用音樂文化營造高端社區文化的商業模式。在社區規劃上,政府可提倡并引導音樂文化與商業地產的結合。以音樂文化為主題的特色社區規劃里可以整合音樂餐廳、音樂街區、音樂博物館、音樂電臺等諸多項目,這些商業模式的出現對激活鋼琴文化的消費市場無疑是一大利好。
“鋼琴之城”的建設離不開鋼琴文化消費市場的發達,需要長期的積累和沉淀,尤其是市民的藝術消費的需求和習慣需要用心培育。深圳應多舉辦各種公益性及盈利性的演出,旨在讓更多的市民接受音樂的熏陶。比如:2012年11月21日在深圳音樂廳舉辦的一場名為“琴鍵上的芭蕾”的音樂會就是一個很有創意的例子。這場音樂會在演出策劃上有意識的將鋼琴與中國古典詩詞相結合,通過新媒體技術,融合鋼琴、芭蕾、美聲等多種藝術元素,吸引了眾多的音樂愛好者,使鋼琴獨奏不再曲高和寡,也獲得了較好的市場回報。
綜上,不難看出,深圳“鋼琴之城”建設經過前期政府主導的階段后,在下一階段的重中之重是調整“鋼琴之城”建設中政府、市場、社會的角色,尤其是激活市場本身的力量,引導多元化的市場主體尋找市場效應與社會效應雙贏的商業模式。這無疑是深圳鋼琴文化市場發展的重大契機。
參考文獻:
[1] “兩城一都”建設論證課題組.深圳建設“兩城一都”調研報告.深圳文化藍皮書.2005.3.P177
[2] 深圳市建設“鋼琴之城”規劃方案課題組.深圳市建設“鋼琴之城”規劃方案(2005—2010).深圳文化藍皮書.2005.3.P208
[3] 馮悅.再提“鋼琴之城”是否不合時宜.南方都市報.2009.4.21.
[4] 2005數據來源于深圳市文體旅游局藝術處官方統計。
[5] 易運文.深圳:“鋼琴之城”,路有多遠?光明日報.2011.11.18
[6] 魏鵬舉,文化產業投融資[M].湖南文藝出版社.2008.11.P267
[7] 陳少峰,北大文化產業[M].湖南文藝出版社.2006.12.P24
[8] 黃青山,深圳樂器城每月賣出樂器700臺.深圳商報.201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