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采取政府、學校和企業聯合舉辦農民工培訓班的方式,開發“政-校-企”農民工培訓模式,使政府、學校、企業和農民工4方參與者都可以在培訓中受益。實踐發現,四平市“政-校-企”農民工培訓模式是可行的,可為政府、培訓學校和企業的農民工培訓提供參考。
關鍵詞:政府;學校;企業;農民工;培訓模式;四平市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02-0488-03
農民工是指戶口在農村,實際在城里務工的農民。據統計,中國現有農民工大約1.5億,而且多數都是在苦、臟、累、險崗位上勞動的弱勢群體,人力資本比較低。加強農民工培訓,提高農民工人力資本顯得尤為迫切。
1 農民工培訓的意義
1.1 有利于提高農民工的整體素質
農民工的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相對較低。據報道,中國農民工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6%,接受過各種技能培訓的僅占24%[1]。通過對農民工進行人文素質和技能素質的培訓,能夠使他們的整體素質得到提高。農民工從事的都是進入門檻比較低、技術含量比較低的“體力型”工作。對農民工進行培訓,有利于促進農民工由“體力型”勞動者向“技能型”勞動者轉變[2]。
1.2 有利于改善農民工收入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多由于農民工所從事的工作技術含量低,進入門檻淺,極大地限制了其工資水平的提高[3]。當農民工接受培訓后,其自身素質和技能都會得到提高,從而收入水平也會得到提高。農民工通過培訓,學到一定的專業技能,城市就業能力得到提升。農民工進城務工,使農民工家庭的收入增加。由于家庭收入的增加必然導致生產投資的增加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1.3 有利于提高農民工的創業能力
農民工通過參加培訓和進城務工實踐,不但能學到創業方面的理論知識和別人成功的經驗,而且還利于積累資金,為自己創業打下堅實基礎。創業不但解決了自己就業問題,而且還能為社會創造就業崗位。
1.4 有利于緩解技能型人才緊缺問題
通常情況下,在進行農民工培訓時都要結合勞動力市場需求信息來選擇培訓內容。據調查[4],吉林省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不斷涌現,社會上對農機手的需要量不斷增大,現有的農機手數量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很明顯,有針對性地對農民工進行技能培訓,能夠使技能型人才緊缺問題得到緩解,從而緩解人才市場供求矛盾。
2 “政-校-企”農民工培訓模式的必要性
2.1 農機企業的發展需要大批“技能型”農機人才
自2004年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對農民購買農機器具給予一定的補貼,極大地促進了農機制造業、農機銷售業和農機修理業的發展。伴隨農機企業的發展帶來的是對“技能型”農機人才的大量需求。
2.2 “技能型”農機人才培養斷層
由于農村土地分田到戶,一家一戶的散耕模式不需要采用農業機械作業,農業機械推廣難度大,農業機械化事業萎縮。自從1985年以來,吉林省農機中專學校沒有招農機專業學生,也沒有對社會舉辦農機培訓班,導致吉林省具有中專及以上學歷的農機人才出現斷層,在數量上嚴重不足[5]。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社會急需大批技能型農機人才。為解決社會緊缺技能型農機人才問題,筆者提出,采用“政-校-企”農民工培訓模式培養技能型農機人才。
3 四平市“政-校-企”農民工培訓模式
3.1 四平市“政-校-企”農民工培訓模式圖解
“政-校-企”農民工培訓模式是指政府部門(四平市農業委員會,下同)、培訓學校(吉林農業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和農機企業(農機制造商、農機銷售商等)聯合舉辦農民工中專班,培訓對象為35歲以下的農民工或打算進城務工的農村青年,畢業后主要從事農機制造、農機銷售、農機維修和農機管理等工作。具體采取半工半讀、半農半讀形式,對于已經在城里務工的農民工,采取半工半讀形式,根據個人實際情況安排培訓。對于在鄉的農民,采取半農半讀形式,農忙時回鄉里干農活,農閑時進行培訓。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證培訓相結合,采取彈性學制,學制暫定為3~4年。采取學分制。對于學制內達到規定學分的學員發給中專畢業證書;達不到規定學分的學員,要求其參加職業資格證考試,考試合格者由勞動部門發給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政-校-企”農民工培訓模式如圖1所示。
3.2 政府職責
政府的職責主要包括組織生源、協調實驗設備和實習工作兩個方面。四平市農業委員會通過電視、廣播、報紙、宣傳單等形式宣傳招生。要求宣傳到村、到戶,做到家喻戶曉,適齡青年人人皆知。組織生源工作由四平市農機監理處負責。農民工培訓班所需要農機器具和有關實驗實訓設備由政府有關部門與農機制造企業或農機公司協調免費供給或租借給學院使用。農機操作技能訓練是通過單項實習和頂崗實習來完成的。農機實習需要大量的農機器具和土地,培訓學校自身很難解決。因此,為了搞好農機實習,由政府有關部門出面協調,由各鄉鎮農機管理站或農機監理站負責將學員安排到各農機合作社和農機大戶進行實習。
3.3 培訓學校職責
1)培訓學校負責學員錄取、學籍管理、職業資格證和畢業證辦理工作。在農民自愿報名和鄉鎮、村組織擇優推薦的基礎上,依據中專招生有關文件精神,到省招生辦公室辦理錄取工作。學員的學籍由學校管理。學員在校期間,學校組織學員參加職業資格證考試,考試合格者由學校負責辦理職業資格證。學員學習結束時,達到規定學分者發給中專畢業證書;沒有達到規定學分者發給培訓證書。畢業證書由學院負責辦理。
2)培訓學校要負責制定和實施培訓計劃。針對培訓對象的特點、培訓目標和四平市農業機械化水平現狀,由吉林農業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和四平市農業委員會從實際出發,本著“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要什么,給什么”的原則,共同開發課程和教材,共同制定培訓大綱,共同制定培訓計劃。培訓計劃制定后,由培訓學校組織實施。
3)培訓學校要負責推薦就業。學員畢業后由培訓學校負責推薦到農機企業就業。對于部分愿意回原地發展的學員,給予享受市、縣兩級政府專門制定的優惠政策的權力;愿意到城市里就業的,由學院負責推薦到相關企業就業。
3.4 農機企業的職責
農機企業是指農機制造商、農機銷售商和農機修理廠等,其工作涵蓋多個方面。包括為培訓學校提供農機器具和實驗設備。舉辦農民工培訓班需要農機器具和實驗實習設備,為了提高農民工的實踐技能水平,農機企業將農機器具和實驗實習設備免費、低價收費或租賃給培訓學校使用;為培訓學校提供師資。近些年來,農機專業大學畢業生很少,職業院校缺少農機專業教師資源,農機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可作為培訓教師;接收學員實習和頂崗實習。實踐技能的學習得離不開實習和頂崗實習,農機企業是農機專業學員最好的實習基地。根據三方的協議,農機企業有責任接收學員實習和頂崗實習;優先錄用學員。當農機企業需要員工時,優先在培訓班中錄用員工。
4 四平市“政-校-企”農民工培訓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4.1 四平市政策支持
“政-校-企”農民工培訓模式有國家有關文件和地方政府有關文件的支持。2009年,國家出臺了《關于中等職業學校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免學費工作的意見》。該文件提出,從2009年秋季起,對公辦中等職業學校全日制正式學籍一、二、三年級在校生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逐步免除學費。農業機械化專業是涉農專業,因此可以享受免學費的待遇。2007年,財政部、教育部制定了《中等職業學校國家助學金管理暫行辦法》。該文件指出,國家助學金資助對象為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包括公辦和民辦的普通中專、成人中專、職業高中、技工學校、職業技術學院附屬的中專部和中等職業學校。國家助學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出資設立,主要資助受助學生的生活費開支,資助標準每生每年1 500元。吉林農業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是職業技術學院,有附屬中專部,符合資助對象。2002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該文件指出,職業學校要實行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相結合、全日制與部分時間制相結合、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相結合,努力辦成面向社會的、開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訓中心。要根據不同專業、不同教育培訓項目和學習者的實際需要,實行靈活的學制和學習方式,推行學分制等彈性學習制度,為學生半工半讀、工學交替、分階段完成學業等創造條件。“政-校-企”農民工培訓模式符合《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的精神。
4.2 有利于政府獲得較好的社會效益
通過政、校、企聯合舉辦農機培訓班,可以使接受培訓的農機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得到提高,從而促進農業機械化事業的發展,促進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因此,通過政、校、企聯合舉辦農機培訓班可以使政府收到較好的社會效益。
4.3 有利于職業技術院校和農機企業的合作發展
職業院校為農機企業培養“技能型”農機人才也是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學校通過與政府合作舉辦農機培訓班,可以獲取前沿信息推進教學改革,發現課題,轉化成果,強化師資隊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因此,通過政、校、企聯合舉辦農民工培訓班,學校能夠收到較好的社會效益。又由于國家對因免除學費導致收入減少的部分給予一定的補助,因此學校也能夠收到一定的經濟效益。農機企業參與舉辦培訓班,有利于擴大對農機企業本身的宣傳,有利于促進農機器具的銷售,從而可獲得較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4.4 學員可獲得物質與精神的雙收益
學員在學習期間可以不交學費,并且前二年可以獲得每年1 500元的助學金,大大減少了學習成本。學員在校期間不僅能夠學到農機技術,可以進城務工,增加收入,還可以豐富業余生活。同時,培訓結束時學員還可以獲得職業資格證書和畢業證書,大大提高了其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
5 結論
四平市“政-校-企”農民工培訓模式已經在吉林農業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試驗一年半了。實踐證明,“政-校-企”農民工培訓模式是可行的,可供政府、職業技術院校和相關企業參考。
參考文獻:
[1] 刁慧穎.素質教育工程是提升農民工素質的有效途徑[J].中國職工教育,2007(12):49-50.
[2] 胡小鳳,梁瑞升.農民工培訓在勞務經濟中的作用[J].成人教育,2006(11):40-41.
[3] 朱勁松.武漢城市圈農民工培訓模式戰略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0(18):167-168.
[4] 張曉輝.關于農機手培訓所用教學方法的研究[J].中國農機化,2011(2):129-132.
[5] 張曉輝.關于校企社聯合農機培訓模式的研究[J].中國農機化,2011(6):13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