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比較靜態分析法對貨幣政策信貸傳導渠道的研究結果表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變動能引起貸款利率、信貸規模以及實際產出的變動,而政府控制通過影響利率的變動對產出也有積極效果,但對銀行利差的影響不太確定。
關 鍵 詞:信貸傳導渠道;銀行信貸;貨幣政策
中圖分類號: F8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544(2013)05-0002-04
一、引言
貨幣政策信貸渠道是指非貨幣金融資產中的銀行貸款與債券和股票不可完全替代時,貨幣供給的變化影響銀行信貸供給,從而進一步影響投資和消費需求的作用過程。本文對Bernanke和Blinder(1988)提出的信貸渠道模型加以修訂,使之能適用于具有以下特征的經濟體:
貨幣當局遵循一定的通貨膨脹目標;
貨幣當局對短期利率與法定準備金率這兩個政策工具有控制力;
私人企業不發行債券;
居民不直接購買債券。
這些特征基本上符合中國經濟的狀況。由于本文重點關注的是貨幣政策的信貸渠道,針對的是不存在不確定性的封閉經濟體,在此,我們忽略其他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如通過匯率、預期等變量進行傳導的機制。
本文所建立的模型與Bernanke和Blinder所提出模型的區別在于, 貨幣當局不以貨幣供給量為中介目標,而是遵照許多現代中央銀行的實踐,假定貨幣當局通過控制短期利率來施行貨幣政策。Romer(2000)將這個假定運用到傳統的IS-LM模型中去。本文通過引入銀行部門擴展了Romer的模型,以方便我們研究貨幣政策的銀行貸款渠道。
二、模型及研究結果
(一)IS、DL曲線與市場出清
經濟中有四個經濟主體:居民、企業、銀行與政府。
基于銀行在信貸市場中扮演的特殊角色,企業必然依賴銀行貸款來為其部分投資融資。Sharpe(1990)提出在提供貸款的過程中,銀行與借款人建立起來的客戶關系能幫銀行戶收集對其有用的客戶信息。因此,借貸雙方建立起一種綁定效應,使得借款人如果要轉換貸款方會付出較高的成本。
假定銀行持有三類資產:存款準備金(R)、政府債券(Bb)和貸款(Lb),銀行的全部存款用Db表示。則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可表示為:
由于政府債券(Bg)的發行方與銀行準備金(R)的借入方都是政府,因而,貨幣當局至少會尋求對存款準備金率(?琢)與政府債券利率(rB)這兩個政策工具的控制。這里,我們并不將貨幣政策工具的最優選擇納入模型,相反,?琢與rB在模型中都被視作外生的。
當前,大部分工業化國家已經不將存款準備金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主要工具。但中國的情況不一樣,中國中央銀行依然頻繁使用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作為貨幣政策的工具。
我們假定貨幣當局追求物價穩定的目標,并擁有對政府債券名義利率的控制力。在不存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通脹目標意味著貨幣當局能有效控制通脹,從而控制rB。因而,我們可認為政府債券的實際利率rB等于其名義利率rB,都由貨幣當局外生地決定。政府債券的供給(Bg)對政府債券的實際利率rB具有完全彈性。
如果貨幣當局調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琢, 開始會導致資產市場出現超額供給,從而推動DL曲線向右移動。此時,IS曲線不發生任何移動。隨著存款準備金率?琢的下降,銀行超額準備金和可貸資金增多。為了使市場出清,貸款利率開始下降,產出水平開始上升。最后,在更高的產出水平和更低的利率水平下達到均衡。銀行的利差(rL-rB)也會隨著存款準備金率?琢的下降而減少。見圖2。
如果企業投資不依賴于銀行貸款, 則準備金率的調整就不會影響產出。 ① 因此,銀行貸款渠道主要針對存款準備金率?琢調整造成的實際沖擊。
政府債券實際利率rB的變動通常可以用來判斷貨幣政策的立場。寬松的貨幣政策會導致rB的下降,從而刺激總需求,導致IS曲線右移。在資產市場中,rB的下降由于刺激公眾存款的增加,會造成銀行資金可得性上升的初始效應。在每個既定的收入水平y上,貸款利率會下降,從而使DL曲線向下方移動。新的均衡點對應更高的產出水平, 但對銀行貸款利率rL的影響不確定,取決于DL曲線的斜率。見圖3。
關于衡量經濟運行風險的變量?滓, 其變動的效應同樣是可以預測的。 不確定性的降低會導致銀行減少對政府債券的需求,從而引起DL曲線右移,其結果是貸款利率的降低和產出的增長(具體效果如圖2所示)。
三、結論
貨幣政策傳導的信貸渠道通過銀行貸款發揮效力。 可能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使企業依賴銀行貸款為其投資行為融資。另外,從銀行負債角度來看,貸款與政府債券并不是完全可替代的。
本文的分析顯示 ,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變動能產生實質效應,引起貸款利率、信貸規模以及實際產出的變動。 而政府控制通過影響利率的變動也會對產出有積極效果,但對銀行利差的影響不太確定。
參考文獻:
[1]Bernanke,B. and A.Blinder. Credit,Money,and Aggregate Demand[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8(78):435-439.
[2]Bernanke,B.and A. Blinder. The Federal Funds Rate and the Channels of Monetary Transmiss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4):901-902.
[3]Chami,R.and T. Cosimano. Monetary Policy with a Touch of Basel[J]. IMF Working Paper, No.111.
[4]Kopecky,K. and D. VanHoose. A Model of the Monetary Sector with and without Binding Capital Requirements[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4a (28):633-646.
[5]Van den Heuvel,S. Does Bank Capital Matter for Monetary Transmission[J].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Economic Policy Review,2002(8):259-265.
(責任編輯:郄彥平;校對: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