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濟寧地區4個玉米主栽品種為試材,研究了密度對產量、干物質積累和農藝性狀的影響。結果表明:隨著密度增加,株高、穗位、葉面積指數等相應增加,葉夾角、莖粗等相應減少,不同品種變化不一致;單株地上干物質積累量隨密度增加增長速度減少,耐密型品種鄭單958和浚單20各密度間增長速度差異小于不耐密品種魯單981;籽粒產量先隨密度增加而增加,然后降低,但不同品種表現規律不完全一致;本試驗設計密度中,濟寧地區適宜種植密度鄭單958、浚單20為675萬株/hm2左右,先玉335、魯單981為60萬株/hm2左右。
關鍵詞:玉米;密度;葉面積指數;干物質積累;產量
中圖分類號:S513.01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3)04-0055-06
濟寧地區是黃淮海玉米主產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種植密度不合理是制約該地區玉米單產提高的重要因素。本試驗以該地區4個主推玉米品種為材料,通過對其不同種植密度下的株高、穗位高、穗位葉夾角、空稈率、葉面積指數、干物質積累、穗部性狀及產量等性狀的研究,探討各品種在不同種植密度下產量和主要農藝性狀的變化規律,確定其適宜的種植密度,以充分發揮它們的增產潛力,做到良種良法配套。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材料與試驗地基本情況
供試玉米品種為鄭單958、先玉335、浚單20和魯單981,于2010年6月在濟寧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試驗農場進行。試驗地土壤耕層深度25 cm,有機質含量131%,堿解氮567 mg/kg,速效磷10564 mg/kg,速效鉀含量為13545 mg/kg。前茬作物小麥。
12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裂區設計,以密度為主區,品種為副區。每個品種設4個密度處理,第一密度處理(D1):鄭單958、浚單20為525萬株/hm2,先玉335、魯單981為45萬株/hm2;第二密度處理(D2):鄭單958、浚單20為675萬株/hm2,先玉335、魯單981為60萬株/hm2;第三密度處理(D3):鄭單958、浚單20為825萬株/hm2,先玉335、魯單981為75萬株/hm2;第四密度處理(D4):鄭單958、浚單20為975萬株/hm2,先玉335、魯單981為90萬株/hm2。共計16個處理,48個小區,小區為10行區,行距060 m,小區面積100 m2。播種前底施磷酸二銨、尿素、氯化鉀各225 kg/hm2,于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450 kg/hm2,其它耕作措施與大田相同。
13測定項目與方法
131主要農藝性狀于吐絲期在各處理小區選取中間2行,自第5株開始連續測定10株,調查株高、穗位高、莖粗、穗位葉夾角。
132葉面積于拔節期、大喇叭口期、開花期、花后15、30、45天及成熟期在小區中間2行連續選取10株測定葉面積,計算葉面積指數(LAI)。葉面積=長×寬×075,葉面積指數(LAI)參照葉面積系數測定法。
133產量及其構成要素在各處理小區選取中間4行收獲測產(40 m2),用電子水分測定儀測定籽粒含水量(晾干后),室內測定各處理的穗長、禿尖長、穗粗,并記錄穗行數、行粒數、穗粒數、百粒重,計算小區產量。
14統計與數據處理
模型模擬及方差分析均采用DPS、Curve Expert 13及Excel統計分析軟件進行。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密度對玉米葉面積指數的影響
如圖1所示,葉面積指數(LAI)在不同密度下隨生育期推延呈單峰曲線變化,在整個生育期內都符合多項式3次方程(表1)。苗期葉面積增長緩慢,拔節后迅速增加,到抽雄開花期達到峰值,此后逐漸衰減。整個生育期中,4個品種群體葉面積指數(LAI)均隨著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但LAI增長率逐漸減小。表明隨著密度的提高,LAI的增加是單株葉面積減少和群體數量增加共同作用的結果。4個品種的群體LAI在不同密度條件下變化不一樣,但相關性均達極顯著水平。在玉米生育前期,雖然單株葉面積的變化不大,但是葉面積指數隨著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單位面積上的株數增加彌補了單株葉面積小的劣勢,說明生長前期葉面積隨密度增加而增大效應顯著。在生育后期,隨著密度的增加,單株葉面積呈下降趨勢,而單位面積上的葉面積指數仍然呈增加的趨勢,只是在抽雄開花期后,密度大的葉面積指數下降較快。表明在玉米整個生育期間,密度對群體葉面積的影響始終占主導地位。密度對作物生長的調控為正效應,但不同品種對密度的反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