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用2000~2008年4月21日~10月20日≥10℃積溫資料,對河北省棉花熟區進行了重新劃分。結果表明:中熟區向北大幅度擴展,中早熟區北移而面積縮小,早熟區向北擴展。通過河北省由南向北三個地區種植不同熟性品種試驗發現,在覆膜條件下,同屬中熟棉區的冀南應試種中晚熟品種,而冀中應種植中熟品種,作為早熟區的冀東應種植早熟品種。
關鍵詞:氣溫升高;地膜覆蓋;熟區劃分;河北省
中圖分類號:S562.019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3)04-0037-05
河北省南北跨度大,熱量資源條件由南向北變化明顯。依據熱量條件以及地理位置,河北省的主產棉區由南向北習慣上可分為冀南棉區(邯鄲市、邢臺市、衡水市)、冀中棉區(石家莊市東南部、滄州市、保定市南部)和冀東棉區(唐山市、廊坊市),這三個棉區根據各自適宜種植品種的熟性也稱為中熟品種區(冀南棉區)、中早熟品種區(冀中棉區)、早熟品種區(冀東棉區)[1]。關于棉花生態區劃問題,20世紀80年代中國農學會、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北京農業大學等單位在五大棉區基礎上,將黃河流域分為華北平原、黃淮平原、黑龍港、黃土高原及京津唐5個亞區,其中河北省大部屬于華北平原亞區,唐山、廊坊、保定北部屬于京津唐亞區[2]。進入21世紀后,黃滋康、崔讀昌根據各地的≥10℃積溫與無霜期,以適于長江流域種植的棉花品種定位為中熟類型作基礎,將我國植棉區域劃分為:特早熟(遼河流域)、早熟(北疆)、次早熟(南疆)、中早熟(黃河流域)、中熟(長江流域) 和晚熟(華南) 6個生態區,其中河北省大部屬于中早熟區,唐山、廊坊地區屬于早熟區[3]。
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4~8],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和適宜種植區域均發生了變化。根據李淑華等[9]的研究結果,隨著溫度的升高,當前我國的一年一熟制大約可向北推移200~300 km;大量研究結果都表明隨著溫度的升高,作物生長發育加快,作物種植界限北移。關于棉花品種熟性與種植區域的適應性問題,陜西省棉花研究所的劉黨培、劉生榮,在分析了關中棉區的熱量資源和早熟、中早熟、中熟品種的生育特性和產量后提出:中熟棉花品種對關中棉區的熱量資源適應性較差,應加快品種更換力度,應以中早熟品種為主栽品種,適當搭配早熟品種,適度保留中熟品種的品種配置格局[10]。而隨著地膜覆蓋技術的普及應用[11,12],棉花生長發育加快,生育期進一步縮短,在相同熱量資源條件下,可種植生育期更長的品種以求獲得更高的產量。
本研究旨在研究氣溫升高對河北省棉花熟區劃分的影響,以及在地膜覆蓋條件下不同熟性品種在河北省三個棉區的適應性情況,為不同棉區選用合適的熟性品種提供理論依據,為棉花熟區劃分提出修正意見。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時間、地點與材料
試驗于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分別在河北省邢臺市威縣東張莊村(代表中熟棉區)、滄州市南皮縣原種場(代表中早熟棉區)、唐山市唐??h濱海農業研究所試驗站(代表早熟棉區)進行試驗。棉花品種選用早熟品種中50,中早熟品種33B,中熟品種冀棉298。氣象資料由河北省氣象局提供。
13測定項目
調查記錄棉花的伏前桃、伏桃和秋桃數量,霜前皮棉產量、皮棉產量,計算霜前花率。氣象資料采用三地棉花生長期(4月~10月)內≥10℃積溫、≥15℃積溫。
14數據分析與處理
采用Excel和DPS統計軟件進行作圖與數據分析,文中數據為三年平均數。
2結果與分析
21棉花生育期間熱量資源變化
在威縣,中50的三桃比例嚴重失調,由于其生育期過短,秋桃比例只有12%,表明在棉花生育后期存在大量光熱資源的浪費;33B與冀棉298的三桃比例相差不大,伏前桃比例均超過了10%,表明棉花生長發育均偏早,冀棉298的伏桃比例較33B高15個百分點,這一結果表明中熟品種在該地區種植存在發育偏早的現象,可在該地區試種中晚熟品種。
在南皮縣,中50的伏前桃比例接近20%,而秋桃比例僅有16%,仍然存在發育過早的問題;33B伏前桃比例超過了10%而伏桃比例低于70%,其生長發育依然偏早;冀棉298的三桃比例完全介于高產棉田要求范圍之內,表明其適宜在該區域種植,對當地的熱量資源條件表現出了較高的適應性。因此早熟品種和中早熟品種在該地區發育偏早,中熟品種在該地區種植最為適宜。
3結論與討論
由于氣溫升高引起棉花生育期間熱量資源增加,河北省不同熟區范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依據≥10℃積溫對河北省的熟區劃分結果顯示,中熟區范圍大幅增加,原來的中熟與中早熟區均被劃入中熟區,包括了邯鄲、邢臺、衡水、滄州以及石家莊大部、保定中東部、廊坊大部以及天津的部分地區;中早熟區向北移動,范圍縮小,包括北京與天津大部以及保定部分地區;早熟區向北擴展,包括保定中北部、北京中部的狹長地帶以及唐山、秦皇島大部;其它地區為特早熟與不適宜植棉區。
由于地膜覆蓋可使棉花生育期平均提前7~10天,因此根據積溫資料劃分出的熟區范圍在選擇適宜品種時,還應考慮地膜因素。結合三個地區的實際種植試驗結果,原屬中熟棉區的威縣(代表了冀南區)經重新劃分后,仍屬于中熟區,但實際種植中熟品種時,其三桃比例與霜前花率都表明其生長發育偏早,導致后期部分光熱資源浪費,因此在冀南棉區可試種中晚熟品種以求獲得更高的產量;南皮縣(代表冀中棉區)原屬中早熟棉區,經重新劃分后進入中熟棉區,實際種植結果顯示,該區種植中熟品種能充分利用當地光熱資源,適宜品種即為中熟品種;唐海(代表冀東棉區)原屬早熟棉區,重新劃分后仍屬早熟棉區,實際種植結果也表明該區只能種植早熟品種,雖然該區≥10℃積溫增加了近300℃ ,但仍未達到種植中早熟品種的需求。
由于河北省南北跨度大,熱量資源由南向北逐漸減少,加上地膜覆蓋因素的影響,要準確劃分出各個熟區的界限范圍,僅僅依靠氣象資料和三個點的試驗結果還遠遠不夠,要重新對河北省的熟區進行精確劃分,還必須進行全省的布點試驗才能完成。
參考文獻:
[1]王恒銓 河北棉花[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37-64
[2]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 中國棉花栽培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3,41-67
[3]黃滋康,崔讀昌 中國棉花生態區劃[J]棉花學報,2002,12(3):185-190
[4]Intergover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Climate Change 2001[M] The Scientific Basic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1-15
[5]繆啟龍,丁園圓,王勇,等 氣候變暖對中國熱量資源分布的影響分析[J] 自然資源學報,2009,24(5):934-944
[6]李元華,劉學鋒 河北省近50年0℃界限溫度積溫變化特征分析[J]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6,20(4):12-15
[7]David R E,Briony H,Philip D J,et al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trends for the globe[J] Science,1997,277:364-367
[8]Richard D A, James K D, Daniel G M Grassland vegetation changes and nocturnal global warming[J] Science,1999,283:229-231
[9]李淑華 氣候變暖對我國農作物病蟲害發生、流行的可能影響及發生趨勢展望[J] 中國農業氣象,1992,13(2):46-49
[10]劉黨培,劉生榮 關中棉區熱量資源下的品種配置研究[J] 中國棉花,1998,25(10):14-15
[11]劉金生,梁建修 我國地膜植棉技術的演進[J] 中國棉花,1993,1:7-9
[12]毛樹春 我國棉花種植技術的應用和發展[J] 中國棉花,2009,36(9):17-22
[13]張鐵嬋,常慶瑞,劉京 土壤養分元素空間分布不同插值方法研究[J]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10,28(2):177-182
[14]李文炳,潘大陸 棉花實用新技術[M] 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