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桓臺縣2008年推行小麥寬幅精播技術,結合實際研究完成了小麥雙線寬幅精播機械定型,并對小麥寬幅精播增產原理與效果、深耕寬幅精播耕作方式和寬幅精播規格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小麥寬幅精播通過加大單行播幅,可平均增產77%;適宜的耕作方式是深耕寬幅播種,其次為旋耕寬幅播種;水澆條件較好的地塊宜采用22 m畦面9行播種規格,一般地塊宜采用15 m畦面6行播種規格。
關鍵詞:小麥;寬幅精播;桓臺
中圖分類號:S512.1+10.42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3)01-0077-02
小麥寬幅精播技術改傳統密集條播籽粒擁擠一條線方式為寬播幅(6~8 cm)種子分散式粒播,使單位面積內定量的麥種分布均勻,解決了小麥精播的缺苗斷壟等問題,能促進個體發育健壯,改善田間光照條件,增強根系的吸收能力,從而實現穗大、粒多、粒重、高產穩產。桓臺縣2008年秋種推行小麥寬幅精播技術,并進行了小麥寬幅精播機械改進及小麥寬幅精播技術試驗,制定了符合桓臺生產實際的小麥寬幅精播高產栽培技術規程,2012年全縣234×104 hm2小麥平均單產達到8 235 kg/hm2。
1小麥寬幅精播機械的改進
桓臺縣先后引進了鄆城工力公司、寧津雨鑫農業機械制造公司和保定鑫飛達農機裝備有限公司的小麥寬幅精播機械,并在使用過程中對其進行了多次改進,最終確定選用保定鑫飛達小麥雙線播種機。2011年秋種對該機的開溝器、分粒器等進行了改進。將該機型圓盤式開溝器的直徑由35 cm加大至38 cm,使開溝角度加大;分粒器由鐵板改為瓦棱式,麥種分布更加均勻,小麥單行播幅達到6 cm左右,與常規播種相比,無缺苗斷壟、疙瘩苗,完全能滿足秸稈還田地塊播種要求。
2小麥寬幅精播技術增產原理
2010年在索鎮睦和村安排了小麥寬幅精播技術試驗。供試材料為大穗型品種郯麥98和中多穗型品種濟麥22,設常規播種和寬幅精播2個試驗處理。
21寬幅精播對小麥群體的影響
如表1所示,寬幅精播處理出苗率、冬前群體、春季群體、公頃穗數均高于常規播種,達到顯著差異水平。兩品種相比,濟麥22春季群體、公頃穗數、成穗率顯著高于郯麥98,出苗率、冬前群體兩品種間無顯著差異。
22小麥寬幅精播對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
從表2中可以看出,小麥寬幅精播與常規播種相比可顯著增加公頃穗數,濟麥22與郯麥98分別增418萬和246萬;濟麥22與郯麥98寬幅精播比常規播種千粒重分別高103 g和054 g;寬幅精播比常規播種穗粒數分別高019粒和028粒,差異不顯著。
綜上,小麥寬幅精播通過加大小麥單行播幅,提高了出苗率,促進了個體發育,實現了公頃穗數、穗粒數、千粒重的協調增長,產量提高。
從2009年秋種開始,連續3年在新城鎮逯家村安排了小麥寬幅精播對比試驗。如表3所示, 2010~2011年度小麥寬幅精播處理增產8553 kg/hm2,增幅103%,增產最多;2011~2012年度小麥寬幅精播處理增產6474 kg/hm2,增幅85%;2009~2010年度小麥寬幅精播增產3090 kg/hm2,增幅44%。三年平均前者比后者增產6039 kg,平均增幅77%。
2009年在新城鎮逯家村安排了小麥寬幅精播耕作方式試驗,設深耕寬幅精播、旋耕寬幅精播、深耕常規播種、旋耕常規播種4個處理。品種為濟麥22。
從表4中可以看出,小麥寬幅精播增產效果明顯。其中深耕寬幅精播單產達到7 3638 kg/hm2,比對照增產3090 kg/hm2,增幅438%,其千粒重明顯高于其他各處理;旋耕寬幅精播處理單產 7 1333 kg/hm2,比對照增產785 kg/hm2,增幅111%;深耕常規播種與旋耕常規播種相比產量差異不顯著。小麥寬幅精播比較適宜的耕作方式是深耕寬幅播種,其次為旋耕寬幅播種。
從表5中可以看出,寬幅9行播種單產達到9 4152 kg/hm2,比對照增產1 1016 kg/hm2,增幅1325%;寬幅6行播種單產8 9225 kg/hm2,比對照增產6089 kg/hm2,增幅732%。因此桓臺水澆條件較好的地塊,宜采用22 m畦面9行播種規格;一般地塊宜采用15 m畦面6行播種規格。
小麥寬幅精播通過加大單行播幅,可平均增產77%,是一項突破性技術。可選用保定鑫飛達小麥雙線播種機,并將該機型圓盤式開溝器的直徑由35 cm加大至38 cm,使開溝角度加大;分粒器由鐵板改為瓦棱式,使麥種分布更加均勻。小麥寬幅精播比較適宜的耕作方式是深耕寬幅播種,其次為旋耕寬幅播種。水澆條件較好的地塊,宜采用22 m畦面9行播種規格;一般地塊宜采用15 m畦面6行播種規格。參考文獻:
[1] 劉樹念 小麥寬幅精播特點及高產栽培技術[J] 現代農業科技,2009,23:51
[2]孔少華,李慶方,薛登峰冬小麥寬幅精播及綜合配套技術培創超高產研究[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9,11:3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