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了不同水處理條件下11個小麥新品種(系)的產量、水分利用率、產量三要素的表現及變化趨勢。結果表明:隨著澆水次數的增加,公頃穗數、千粒重、穗粒數的變化不規律;澆一水和澆兩水處理間水分利用率差異不明顯,澆水和不澆水處理間的水分利用率差異較大,水分利用率與產量呈正相關;多數參試品種不澆水和澆一水處理間的產量差異不明顯,部分品種不澆水處理的產量較高;篩選出抗旱性品種堯麥16、冀麥5265、菏麥17,為旱地小麥生產的品種應用提供了依據。
關鍵詞:小麥;抗旱性;篩選
中圖分類號:S512.1+10.34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3)01-0046-03
小麥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我國小麥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僅次于水稻,其中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小麥產區占有很大比例。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人均占有量約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1]。土壤干旱是限制我國小麥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迫切需要培育抗旱節水、高產穩產小麥品種,小麥抗旱性研究和旱地小麥育種已成為當今重點課題之一。為了篩選出抗旱節水性好、高產穩產的小麥品種,我們以11個小麥品種為試材進行試驗,以期能為小麥旱地生產選出優良品種。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源于山東、山西、河北的11個品種(系),分別為堯麥16、臨旱6號、舜麥1718、石麥19(CK)、冀麥5265、邢麥6號、煙農21、青麥6號、菏麥17、煙0428、泰山24。試驗在菏澤市農業科學院試驗農場進行。
12試驗設計與方法
試驗設灌水為主處理,品種為副處理。灌水處理:①全生育期不澆水(抗旱性品種篩選);②全生育期澆一水——拔節水(節水抗旱性品種篩選);③全生育期澆兩水——拔節水、開花水(節水豐產性品種篩選)。隨機區組排列,重復3次,小區面積14 m2。
13田間管理
2012年3月17日噴除草劑2甲·氯氟吡15 kg/hm2,3月28日追施尿素156 kg/hm2,4月5日澆拔節水,4月22日拔草,5月4日澆開花水。 2結果與分析
21產量結果與分析
試驗結果(表1)表明:多數參試品種不澆水和澆一水處理間的產量差異不明顯,部分品種不澆水處理的產量較高,如菏麥17、煙0428等;部分品種澆一水處理的產量較高,如堯麥16、冀麥5265等;大部分品種澆兩水處理的產量較低,原因可能是后期澆水加重了赤霉病的發生危害或粘壤土因后期澆水根系通透性較差,影響養分運輸,降低粒重造成減產;青麥6號澆一水處理的產量最低。
耐旱性以冀麥5265最好,堯麥16次之,臨旱6號最差;節水抗旱性以堯麥16最好,冀麥5265次之, 青麥6號最差;豐產性以冀麥5265最好,堯麥16次之,舜麥1718最差。
冀麥5265和堯麥16的抗旱性、節水性、豐產性好,適應范圍廣;石麥19的抗旱性、節水性較好,耐旱性一般;菏麥17的耐旱性較好,節水豐產性一般;邢麥6號的豐產性、節水性較好,耐旱性一般;舜麥1718的耐旱性差,節水性一般,豐產性差;臨旱6號的豐產性一般,抗旱節水性差;青麥6號、泰山24的耐旱性、節水性差,豐產性較差。
22各處理產量三要素分析
表2結果表明,隨著澆水次數的增加,公頃穗數、千粒重、穗粒數的變化不規律:舜麥1718不澆水的公頃穗數最多,石麥19、冀麥5265、菏麥17澆一水的公頃穗數最多,其余多數品種澆兩水的最多。
多數品種不澆水和澆一水處理的千粒重比澆兩水處理的高,舜麥1718、菏麥17等品種不澆水時的千粒重最高,堯麥16、石麥19等品種澆一水時的千粒重最高,冀麥5265、煙農21澆二水時千粒重最高。
部分品種澆一水時的穗粒數最高,如石麥19、冀麥5265等,菏麥17不澆水時穗粒數最高,臨旱6號、青麥6號澆兩水時的穗粒數最高,堯麥16、煙0428的穗粒數隨澆水次數的增加而略有減少,泰山24的穗粒數隨澆水次數的增加而增加。
23各處理水分利用率分析
由表3可以得出:澆一水和澆兩水處理間水分利用率差異不明顯,澆水和不澆水處理間的水分利用率差異較大;除煙0428的水分利用率不澆水比澆水處理的稍高外,其它澆水處理的水分利用率比不澆水處理稍高;相同處理不同品種的水分利用率差異較大,堯麥16、冀麥5265的水分利用率高,煙農21、泰山 24等品種的水分利用率較低。
總體上看,水分利用率與產量呈正相關。堯麥16在澆一水處理中,水分利用率最高,為126 kg/m3,產量最高,屬節水耐旱高產型品種;冀麥5265在澆兩水處理中水分利用率最高,為125 kg/m3,產量也最高,屬抗旱高產型品種;石麥19在不澆水、澆一水、澆兩水三個處理中的水分利用率均居第三位,產量在三個處理中分別居第三、第三、第四位,屬抗旱節水型品種;煙農 21、泰山24等品種在三個處理中的水分利用率一般,產量一般。
3小結與討論
當前育種以高產優質為主,對于抗旱性育種投入的人力物力較少。由于我國小麥生產區域多半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區,且水資源匱乏,只有將抗旱性育種與高產優質育種結合起來,選育出集節水抗旱、良好品質、優良抗性于一身的品種,才能更好地利用我國廣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土地資源。
抗旱性品種的篩選和氣候條件密切相關,當年的自然氣候干旱,尤其是小花期和灌漿期干旱,就會導致其灌漿期減短、產量嚴重減少[2]。在這種氣候條件下能更好地篩選出抗旱性、豐產性、穩產性均優的品種。
本試驗研究了不同水處理條件下11個小麥新品種(系)的產量、水分利用率、產量三要素的表現及變化趨勢。結果表明:隨著澆水次數的增加,公頃穗數、千粒重、穗粒數的變化不規律;澆一水和澆二水處理間水分利用率差異不明顯,澆水和不澆水處理間的水分利用率差異較大,水分利用率與產量呈正相關;多數參試品種不澆水和澆一水處理間的產量差異不明顯,部分品種不澆水處理的產量較高;耐旱性以冀麥5265最好,堯麥16次之,臨旱6號最差;節水抗旱性以堯麥16最好,冀麥5265次之, 青麥6號最差;豐產性以冀麥5265最好,堯麥16次之,舜麥1718最差。篩選出抗旱性品種堯麥16、冀麥5265、菏麥17,為旱地小麥生產的品種應用推廣提供了依據。參考文獻:
[1]姜文來中國21世紀水資源安全對策研究[J]水科學進展,2005,5:23-26
[2]Zhang J J,Dell B,Conocono E,et al Water deficits in wheat: fructan exohydrolase (1-FEH)mRNA expression and relationship to soluble carbohydrate concentrations in two varieties[J] New Phytologist,2009,181(4):843-850
[3]齊照良,朱昊,李斯深小麥RIL群體苗期抗旱性綜合評價[J]山東農業科學,2010,9:5-9
[4]楊春玲,關立,侯軍紅,等小麥抗旱育種及水分高效利用育種問題探討[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