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昆侖氣鉛鋅(銀)礦區位于伊春-延壽地槽褶皺系,茂林~木蘭地槽褶皺帶北端。屬伊春~延壽多金屬成礦帶北段。文章總結了該區的地質特征、土壤地球化學異常特征及礦體特征,認為該區礦床成因屬矽卡巖型鉛鋅(銀)礦床,并總結其找礦標志。
關鍵詞:鉛鋅礦;礦體特征;礦床成因;找礦標志
1 區域地質背景
礦區位于伊春-延壽地槽褶皺系,茂林~木蘭地槽褶皺帶北端。屬伊春~延壽多金屬成礦帶北段。
區域地層屬天山-興安嶺地層區,伊春-延壽地層分區。受加里東中期、印支晚期、中燕山晚期巖漿活動影響,地層多呈捕虜體或殘留體產出。
區域地層由老到新有:寒武系下統鉛山組、奧陶系中統小金溝組、二疊系土門嶺組、二疊系上統-三疊系下統五道嶺組、三疊系上統鳳山屯組、侏羅系上統帽兒山組、白堊系下統寧遠村組、第四系更新統和全新統。
該區巖漿活動頻繁而強烈。主要有加里東中期、印支晚期、中燕山晚期3個亞旋回。
區域褶皺、斷裂均發育,形態復雜。褶皺有:十四林場-石頭河復背斜,解放-么河向斜,十九-太平嶺背斜。斷裂有解放-長青斷裂,撫育河斷裂,尖山河斷裂,檔石河斷裂,昆侖氣河斷裂,么河斷裂及次級斷層。
2 礦區地質簡述
2.1 地質特征
礦區內地層出露簡單,只見寒武系下統鉛山組、三疊系上統風山屯組、第四系全新統。構造以接觸帶構造、褶皺為主,斷(裂)層次之。接觸帶構造為主要控礦構造。侵入巖為中燕山晚期閃長玢巖和細粒閃長巖巖脈。
圍巖蝕變主要有:矽卡巖化、硅化、碳酸鹽化、蛇紋石化、綠泥石化,黃鐵礦化。
2.2 地球化學特征
該區普查時(1978~1980年)作過1.30km2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工作,工作網度100×20m,當時是用光譜半定量分析Cu、Pb、Zn、Mo、As五種元素。異常下限:Pb 150×10-6,Zn 250×10-6。
共圈出土壤地球化學測量異常5處,其中由礦體引起的Ⅰ類異常3處,礦化體引起的Ⅱ類和蝕變帶引起的Ⅲ類異常各1處。Ⅰ類異常系各礦體(化)群引起。
3 礦體特征
3.1 礦體空間分布及特征
礦體主要賦存于閃長玢巖與白云質大理巖接觸帶矽卡巖中,其次賦存于近接觸內帶蝕變閃長玢巖、近接觸外帶白云質大理巖層間矽卡巖中,礦體主要與閃長玢巖關系密切、其次與細粒閃長巖關系密切。
(1)V號礦體:出露地表。分布13~17線,位于V-2號礦化體的上盤,賦存于北東部閃長玢巖與白云質大理巖接觸帶矽卡巖中,礦體與圍巖界線清楚。礦體受矽卡巖帶控制。礦體在傾斜方向隨著矽卡巖帶尖滅而尖滅。礦體受矽卡巖帶控制。脈狀。長>260m,平均真厚度7.75m,垂深100m。走向300°,傾向210,傾角62°。平均品位Pb3.62×10-2、Zn5.24×10-2、Ag129.7×10-6。
(2)V-1號礦體:隱伏礦體。分布11-15線,位于V-2號礦體的下盤,賦存于北東部閃長玢巖與白云質大理巖接觸帶矽卡巖中,礦體與圍巖界線清楚。礦體受矽卡巖帶控制。不規則脈狀。長225m,平均真厚度1.19m,垂深125m。走向300°,傾向210°,傾角62°。平均品位Pb1.07×10-2、Zn7.33×10-2、Ag61.0×10-6。
(3)Ⅳ號礦體:出露地表。分布96-98線,賦存于南西部閃長玢巖與白云質大理巖接觸帶矽卡巖中,礦體與圍巖界線較清楚。礦體延深方向隨著矽卡巖尖滅而尖滅。礦體受矽卡巖帶控制。平面呈透鏡狀,剖面呈漏斗狀。長100m,平均真厚度10.69m,垂深70m。走向16°,傾向106°,傾角65°。平均品位Pb1.75×10-2、Zn12.45×10-2、Ag117.3×10-6。
(4)Ⅳ-3號礦體:隱伏礦體。分布96線,礦體位于Ⅳ-1號礦化體下盤,賦存于細粒閃長巖與白云質大理巖接觸帶的上盤,礦體受細粒閃長巖巖脈控制。礦體與圍巖界線清楚。礦體延深方向隨著接觸帶尖滅。脈狀。長50m,垂深40m,真厚度1.36m。走向16°,傾向106°,傾角56°。平均品位Pb5.33×10-2、Zn2.04×10-2。
(5)Ⅰ-1號礦體:隱伏礦體。分布15線,位于Ⅰ-3號礦化體下盤、Ⅰ-2號礦化體上盤,賦存于蝕變閃長玢巖與白云質大理巖接觸帶中,靠近外帶礦化強、內帶礦化弱。礦體與圍巖界線較清楚。礦體沿傾斜方向隨著接觸帶尖滅而尖滅。礦體受接觸帶控制。礦體與接觸帶具相同空間關系。脈狀。長50m,垂深40m,真厚度3.81m。走向310°,傾向40°,傾角50°。平均品位Pb0.50×10-2、Zn6.46×10-2。
(6)Ⅱ號礦體:出露地表。分布17線,位于Ⅱ-1號礦化體西側,主要賦存于南西部閃長玢巖與白云質大理巖接觸帶矽卡巖中,礦體與圍巖界線較清楚。礦體受矽卡巖帶控制。脈狀。長35m,垂深20m,真厚度0.58m。走向355°,傾向85°,傾角74°。平均品位Pb7.30×10-2、Zn2.56×10-2、Ag527.7×10-6。
3.2 礦石質量及結構構造
硫化物主要為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和含銀礦物;其次為磁黃鐵礦、毒砂、少量黃銅礦。氧化物主要為褐鐵礦、白鉛礦、鉛釩、菱鋅礦、紅鋅礦;其次為赤鐵礦、菱鐵礦。
脈石礦物主要為透輝石、鈣鐵榴石、鈣鋁榴石、綠簾石、黝簾石、透閃石、綠泥石、石英、方解石及白云石。
硫化礦石和氧化礦石結構、構造特征如下:
(1)硫化礦石和氧化礦石結構:以他形粒狀為主,半自形粒狀次之。
(2)硫化礦石構造:以致密塊狀、團塊狀為主,浸染狀次之。
(3)氧化礦石構造:以蜂窩狀、網格狀為主,土狀及膠狀次之。
3.3 礦石類型
礦石自然類型分為:原生礦石和氧化礦石。
礦石的工業類型:按有益組分及礦物共生組合劃分為:銀鉛鋅礦石、含銀鉛鋅礦石。其中以銀鉛鋅礦石為主;按組構劃分為:硫化礦為致密塊狀礦石,團塊狀礦石,浸染狀礦石;氧化礦為蜂窩狀礦石,網格狀礦石。
4 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
4.1 礦床成因
該礦床礦體主要賦存于閃長玢巖與白云石大理巖接觸帶矽卡巖中,礦床成因屬矽卡巖型鉛鋅(銀)礦床。
4.2 找礦標志
依據該礦床的勘查實踐,中燕山晚期閃長玢巖與鉛山組白云質大理巖接觸帶,特別是接觸帶及其近接觸內、外帶矽卡巖帶是區域的找礦標志;方鉛礦化、閃鋅礦化、褐鐵礦化、矽卡巖化等蝕變發育部位是直接的找礦標志;分布有土壤地球化學測量鉛鋅異常是間接的找礦標志。
5 結論
通過系統總結昆侖氣鉛鋅(銀)礦床的地質特征、土壤異常特征、礦化蝕變及鉛鋅(銀)礦體特征,認為該礦床屬于矽卡巖型鉛鋅(銀)礦床,并總結其找礦標志。
參考文獻
[1]《黑龍江省伊春市昆侖氣鉛鋅礦點找礦評價報告》. 黑龍江省冶金地質勘探公司七0七隊. 1981
[2] 《黑龍江省伊春市昆侖氣鉛鋅銀礦床詳查報告》. 黑龍江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七O七隊. 2005
作者簡介:孫國鋒(1985-),男,黑龍江省佳木斯市人,黑龍江省第六地質勘察院助理工程師,從事地質勘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