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素養這個概念最早提出的時間為1974年,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眾多學者都對其進行了不斷的研究。在高中信息技術的教學過程中,也提出了“將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作為信息技術教學的主要目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與此同時運用多樣性的教學手段來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
關鍵詞:信息技術;信息素養;學生;實踐
1 對學生進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
在高中信息技術的教學階段,應該對學生進行獲取知識的能力處理以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對于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與解決的能力、協作能力進行培養。這就需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進行有機的融合以及加強科技發展與當下社會之間的聯系,對于學生的學習經驗以及興趣進行實時關注,以此根據上述來精選出對于學生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基礎技能與知識。在新課標下,在高中信息技術的教學中應該根據學生的生活以及學習來進行問題的設計,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使學生通過學習的過程來達到應用信息的掌握與領會。
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階段,根據新課標的具體標準提出“創設終身學習的平臺”概念,這就需要相關教師對學生當下的學習狀況予以關注,與此同時還要對學生的未來發展予以重視,并且還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進行學習信息技術,還要將運用能力進行有機的內化。這樣做能夠不斷培養學生的舉一反三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再學習能力。
2 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隨著計算機技術以及互聯網等媒體高速、持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為高中學生創造了學習與娛樂的新道路。但是很多不良信息、落后封建的文化也都通過網路的形式不斷進行傳播,再加上高中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弱以及獵奇心理比較重,因此,這些不良的網絡信息會不斷的腐蝕他們的心靈。
高中階段的學生好奇心比較強,對于新鮮事物具有極大的興趣,并且高中生的法制意識比較薄弱,甚至有些學生對于侵害網絡的黑客盲目的崇拜,如果對學生沒有盡心及時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那么就會使他們沉迷其中,嚴重的會出現犯罪的情況。
對于教師而言,不僅僅只是知識的傳授,還要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思想品德方面進行教育,并且學校是開展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好場所也是主渠道,在實際教學中過程中,應該將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擺在素質教育的主要位置,并且還要將其貫穿于教學中的所有環節。例如在信息技術課堂中,由于是運用計算機來進行教學,最后的作業也是通過計算機來完成。當學生上交完作業以后,我們可以發現其中不乏出現在作業中進行惡作劇的情況,有些學生上交作業的文件名是一些帶有辱罵、調侃性質的語句。教師對于這種情況不能置之不理,要及時將這些學生找出,并且告誡這些學生,網絡只是一個虛擬的載體,并不是為所欲為的。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對于各個計算機的使用情況,電腦會自動進行備份,如果有學生在網絡中進行不良信息的傳播,或者危害到網絡安全,網絡警察就會自動進行定位,查找,以此來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3 有效提高信息技術教學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主要的責任就是對于學生的信息素養進行培養,這種形式的教學課程,與其他的技能學習有著顯著的差異性,并且與其他文化性質的課程也具有顯著的差異性。在進行信息技術的教學過程中,需要運用多種手段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夠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有效的激發,以此來對學生的信息技術的學習動機予以強化,使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更具有實效性以及針對性。
3.1 任務驅動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任務驅動”主要是一種根據基礎教學內容,并且建構在此基礎上的教學方法,“任務驅動”的主要的涵義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不再僅僅局限于教師的手把手傳授,而是學生自身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中,借助學習伙伴和教師的幫助以及相關的學習資料來進行知識的獲取。因此,在高中信息技術的教學階段教師應該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來進行對應情境的創設,并且教師在進行情境的創設時應該將學生已經具備的知識以及經驗作為出發點,以此來對學生的思維能力予以激發,最后通過“順應”以及“同化”來對知識進行建構。盡可能讓學生的學習與問題之間進行有機的融合,以此來有效的對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動機進行激發。通過真實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獲得自主學習的權利。
相對于學生而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高中信息技術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該對每堂課的內容進行有規劃以及有目的的備課,并且還需要教師在課前借助網絡資源來進行資料的收集,最后在課堂中將資料展現出來,這樣做能夠使學生對此課堂內容有一個大體的印象,對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激發的作用。
3.2 分層教學
每一個學生在其個體素質、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及各自的家庭因素存在著明顯的不同性,因此,學生也呈現出顯著的個體差異性,教師應該對于學生的個體差異予以尊重,并且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該本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以學生自身基礎為出發點,進行分層教學,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保證所有學生都能夠獲得平等教學待遇以及權利,并且還能夠使學生在自身基礎之上獲得能夠自由以及完全發展的機會。這種分層教學具有顯著的“以人為本”的觀念。
在實際教學階段,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能力以及基礎所呈現出來的差異將學生進行分層。例如對于具有一定邏輯思維能力的學生,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能力以及基礎程度對其程序設計方面進行著重培養,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高校相關計算機專業進行優秀人才的輸送。再例如對于在美學方面具有一定基礎或者操作能力比較強的學生,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對其軟件編程以及運用能力方面進行培養,為高校的動漫設計專業進行優秀人才的輸送。而對于一般的學生只要要求其能夠完成日常教學內容。
3.3 重視反饋
對于教學而言,高中信息技術教學過程是一個具有一定復雜程度的信息反饋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實施課堂反饋是進行有效性的課堂教學的主要途徑之一。這就需要教師準確的從學生言語中、動作表情里等方面來獲取相應的反饋信息,并以此作為依據來對教學活動進行及時的調整。
高中信息技術是一門具有實踐性的學科,因此,教師應該對課堂練習引起足夠的重視,并且教師還要在從學生上交的作業中獲取相應的反饋信息。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對課堂練習做一個具體的要求,例如對于當天作業要在課堂結束時上交,對于那些沒有按時完成的學生,教師要引起重視,如果是因為作業中有困難,教師要進行輔導。教師在進行作業審批的過程中,不能只是對作業中的對與錯進行審批,而是要在進行審批的過程中做出詳細的診斷以及評價,最后將信息及時的反饋給學生,這樣做能夠使學生對自己不足或者存在問題的方面進行及時了解,并加以修正。
參考文獻
[1]鄧倬霖.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實踐探索[J].中國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2011,(6):25-26.
[2]謝宜泳.淺談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提高學生信息素養[J].新課程(教研版),2010,(4):213.
[3]沈建榮.在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下旬),2012,(6):124-125.
[4]張新華.信息技術教學重在培養學生信息素養—從高中信息技術第一節課的教學談信息素養的含義[J].信息教研周刊,201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