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黑龍江省寶清縣巨寶山銅多金屬礦區位于寶清過渡帶(Ⅴ3)的次一級構造單元寶清凹陷(Ⅴ31)內。文章總結了其地質特征,并對其成礦遠景分析。
關鍵詞:銅多金屬;成礦;遠景
1 區域地質背景
工作區大地構造位于老爺嶺地塊(Ⅴ)寶清過渡帶(Ⅴ3)的次一級構造單元寶清凹陷(Ⅴ31)內。北鄰三江新斷陷帶(Ⅴ4)。
寶清凹陷位于寶清過渡帶北部寶清一帶,形狀不規則,基底為樺南隆起東延部分,中元古代以來長期處于抬升剝蝕,但中加里東期堿長花崗巖比較發育。早泥盆世晚期海水從南方侵入,在寶清西部、老禿頂子等地有中濱海-沼澤相陸源碎屑巖,角度不整合于基底之上;中泥盆統下、上黑臺組海相-海陸交互相碎屑巖-雜礁碳酸鹽巖-火山碎屑巖建造;晚泥盆世形成老禿頂子組陸相火山磨拉石和七里卡山組紅層沉積。早石炭世,又一次海水入侵至中部,沉積了北興組濱-淺海相火山碎屑巖;中石炭世沉積間斷;晚石炭世由酸性火山噴發開始到濱岸湖相沉積。早二疊世早期,中-中基性火山熔巖強烈噴發;中二疊世,在陸內山間凹陷盆地內沉積碎屑巖及中型火山巖;早-中三疊世處于隆起剝蝕環境;晚三疊世,在陸緣山前凹陷盆地內有南雙鴨山組海陸交互相含凝灰質碎屑沉積,其上為侏羅統大禿山組陸相雜色和郝家屯組酸性火山巖。從上述早泥盆世晚期開始至侏羅世,沉積以陸相碎屑巖為主,其間有暫短海相或海陸交互相沉積,厚度較大,并有火山噴發,反映古地塊由穩定向活動過渡之特征。
晚印支運動使上述三套沉積一并褶皺隆起,形成近南北向中緩褶皺之后,進入濱太平洋大陸邊緣活動帶發展階段。區域位于佳木斯隆起成礦帶之老柞山金成礦亞帶的東北緣。
2 工作區地質特征
2.1 地層
礦區出露的地層主要有石炭系下統北興組(C1b)、二疊系下統二龍山組(P1e)、侏羅系上統郝家屯組(J3h)及新生界第四系等。
2.1.1 石炭系下統北興組(C1b)
分布于工作區西北部,整合于侏羅系上統七里卡山組地層之上,與早元古代花崗巖、印支期花崗巖及二疊系下統二龍山組地層呈斷層接觸。主要巖性為含礫混合砂巖、巖屑砂巖、板巖等。巖層走向北西~北北西,局部為北東向或近南北向,東傾,傾角30°左右。
2.1.2 二疊系下統二龍山組(P1e)
分布于工作區中部和西南部,與石炭系和侏羅系地層呈斷層接觸,被侏羅系上統郝家屯組(J3h)侏羅系上統郝家屯組(J3h不整合覆蓋。主要巖性有安山巖及其角礫熔巖、凝灰巖、粉砂質板巖及流紋巖、英安巖。地層近南北或北東~北西走向,東傾,傾角30°左右。
2.1.3 侏羅系上統郝家屯組(J3h)
主要分布于工作區西半部,分布面積較大,不整合覆蓋于二疊系下統二龍山組(P1e)地層之上。主要巖性有流紋巖及其角礫巖、凝灰熔巖、熔結凝灰巖夾凝灰質巖屑砂巖。
2.1.4 新生界第四系(Q4)
礦區及附近多為低山丘陵地形,大小河流縱橫交錯,第四系較為發育,主要分布于各溝谷和山前臺地內。溫泉河組(Q41w)主要分布于預查區內水系兩側或山前臺地,一般都高出現代河谷沖積層1-2.5米左右,主要表現為開闊的河谷高漫灘和臺地。主要由沖亞粘土、中細砂、中粗砂、礫石等組成。現代河床沖積、堆積層(Q42)分布于各河谷中。堆積物主要為亞粘土、砂、礫石及粘土質淤泥等。區內水系發育,低河漫灘河床堆積分布廣泛。
2.2 侵入巖
工作區內侵入巖主要發育于北西部,主要有早元古代花崗巖巖組和印支期花崗巖巖組。局部分布有花崗斑巖脈、偉晶巖脈等。
早元古代花崗巖巖組分布于工作區西部邊緣,出露面積不大。主要巖性為黑云母花崗巖。巖石呈不等粒結構、斑狀結構,塊狀或片麻狀構造等。
印支期花崗巖巖組主要巖性為白崗質花崗巖、鉀長花崗巖等。巖石呈中粒、中粗粒結構,塊狀構造。巖體呈巖株狀,邊部見細粒結構。
2.3 構造
工作區位于寶清過渡帶(Ⅴ3)的次一級構造單元寶清凹陷(Ⅴ31)內。褶皺不發育,斷裂構造較發育。
區內地層基本呈單斜狀,走向近南北,東傾,傾角30°左右。
斷裂構造呈北東、北西和近南北向,以北東和北西向比較發育。
2.4 礦化蝕變
區內金屬礦化主要為黃鐵礦化、磁黃鐵礦化、孔雀石化、褐鐵礦化。
黃鐵礦化與硅化關系十分密切,多產于具硅化的安山巖、中粗粒花崗巖中,常呈星點狀及團塊集合體形式出現,單晶黃鐵礦顆粒細小,一般小于0.2mm,顏色多為灰色,個別為淺黃色,含量在0.5%-1%左右。
褐鐵礦化多呈薄膜狀、粉沫狀及細脈狀分布于巖石裂隙面上。
孔雀石礦化多呈薄膜狀、細脈狀分布于巖石中。多產于安山巖、花崗巖中,是找銅的指標礦物。
蝕變以硅化、綠簾石化、綠泥石化、高嶺土化、絹云母化為主。
3 找礦遠景分析
工作區大地構造位于寶清過渡帶(Ⅴ3)的次一級構造單元寶清凹陷(Ⅴ31)內,北鄰三江新斷陷帶(Ⅴ4)。
區域礦產主要以煤、鐵、金等為主地質,煤、鐵、金等種類礦產工作程度較高(勘探或普查)外,其它礦產尤其銅多金屬礦工作程度較低。
工作區附近已發現有老柞山金礦、七星河金礦等,其中老柞山金礦部分金礦體伴生銅礦。區域分布有日照山銅礦點、示林銅礦化點等。
區內巖漿活動頻繁,火山巖發育。
1/20萬地球化學異常發育,Cu、Pb異常強度高、面積大。結合區內成礦地質條件,區內是尋找熱液型銅多金屬礦的有利部位,有必要開展銅多金屬礦普查工作。
4 結論
宏偉-嵐峰盆地的隆起區,周邊各時代構造層與褶皺發育,其構造環境對銅金礦的形成極其有利。在1∶5萬水系測量和1∶2萬土壤測量中,Au、Cu、Ag異常的存在,證明了本區有Au、Cu、Ag局部富集的可能。從前緣元素、尾緣元素的分帶性分析,本區礦化體剝蝕程度較淺。因此,在本區開展進一步普查工作,尋找銅金規模礦體是有較好前景的。
作者簡介:劉學生,吉林省長春市人,地質工程師,2007年畢業于長春工程學院,2007年至今一直從事野外生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