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介紹了“福建金線蓮組織培養”科技活動的活動背景、活動目標、活動方案、活動成果的呈現方式和評價方法。
關鍵詞:福建金線蓮組織培養;建構主義;科技教育
1 活動背景
“科技實踐活動是青少年以小組、班級或學校、校外教育機構等組織名義,圍繞某一主題在課外活動、研究性學習或社會實踐活動中開展的具有一定教育目的和科普意義的綜合性、群體性科技實踐活動?!?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理念上看,科技實踐活動應屬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其宗旨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福建金線蓮為多年生珍稀中草藥,具有消炎、降壓、強心、抗腫瘤等功效。它在民間使用范圍較廣,素有“藥王”、“金草”、“神藥”、“烏人參”等美稱。福建金線蓮生長于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 ,性喜陰涼、潮濕,尤喜生長在常綠闊葉樹木的溝邊、石壁、土質松散、腐殖質豐富的潮濕地;要求溫度18~20℃,喜散射光。由于其生長條件苛刻,加之人為過度采收,導致野生資源瀕臨滅絕,亟需進行人工培養。以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 活動目標
學生在科技實踐活動中調用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經驗,體驗學習,進而完成有意義的知識建構,并能將知識進行遷移,實現能力的提升。但這種建構不是封閉的,而是在活動團隊中,通過合作學習、對話協商而完成的。在這種合作、互動、對話的學習共同體中,每個成員都共享別人的經驗,最終通過不同的視角對事物的認識進行理論概括,從而形成對事物完整性的認識。
植物組織培養是根據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的理論,利用植物體離體的器官、組織或細胞,在無菌和適宜的人工培養基及光照、溫度等人工條件下,形成完整的植株。利用植物組織培養生長周期短,繁殖率高的特點,可實現福建金線蓮的大量增殖。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需要公眾的參與,而公眾只有在了解福建金線蓮的重要性后,才會自覺地參與保護并培育福建金線蓮。本活動以科技實踐活動團隊為活動主體,教師指導學生查閱資料,了解更多的植物組織培養的基本原理、常用設施、設備及培養環境, 基本操作技術、快速繁殖意義和一般程序。在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后,開展課題研究,培養學生的能力:①轉變學習方式,在主動、積極的學習環境中,激發好奇心和創造力,使學生保持獨立的、持續探究的興趣;②在探究過程中,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實踐與服務技能,發展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和表達、交流的能力。③通過活動,使學生學會查閱圖書文獻、更好的利用網絡資源,有利于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態度;④培養學生收集資料、整理資料、處理資料、規范記錄實驗結果及其撰寫論文的能力。⑤通過活動,使學生學會設計實驗方案并進行實驗,學會分享、尊重與合作,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的責任心和主人翁意識實現自覺保護生物資源。
3 活動方案
3.1 活動內容 ①了解福建金線蓮野生資源現狀:有關福建金線蓮知識的收集整理、交流宣傳,考察其產地、資源現狀及開發利用情況;②設計并篩選組織培養方案,利用學校組培室培育福建金線蓮。③活動成果宣傳展示;④活動總結和整改并將優秀成果上報參加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3.2 活動的重點與難點及解決辦法 ①重點:設計組織培養的實驗方案。②難點:野外采集福建金線蓮;篩選最優培養基。③解決辦法:聘請草藥師帶路采集野生福建金線蓮;分批次培訓組織培養的理論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舉行實驗設計方案競賽,實驗操作競賽等。
3.3 活動過程按上述活動內容,具體活動過程如下:
3.3.1 活動啟動:在每年一度的校園科技節宣布“福建金線蓮組織培養”的科技實踐活動正式啟動,同時聘請專家開設講座,利用各種媒體展開宣傳和動員,在學生自愿報名,科技輔導員適當考察的基礎上,組建“科技實踐活動培訓團”。
3.3.2 了解野生植物資源及其研究方法 ①“科技實踐活動培訓團”調查前指導:介紹福建金線蓮的相關知識,掌握植物資源野外調查的方法,野外急救措施;查閱資料技能的培訓;植物組織培養的方法;實驗方案設計的方法。②分組:科技實踐活動培訓團成員按照自愿原則分為三個組(第一組:采集、整合信息組;第二組:實地考察組;第三組:實驗方案設計和實驗組。各組通過討論制定初步的活動方案,提交教師審閱后,經過師生多次交流共同修訂最后確定活動方案。③開展有關福建金線蓮組織培養知識競賽,競賽題目由學生自擬,建立題庫,隨機抽取,自動生成競賽試卷;征集實驗設計方案,進行實驗技能操作競賽。④利用課余時間,有關活動主體走訪有關單位,了解福建金線蓮的開發利用情況。⑤各小組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撰寫調查報告,上傳校園局域網網擴大交流圈,進一步激發廣大師生的興趣。
3.3.3 實地考查
(1)組織實地考察組的同學,利用周末到福建金線蓮的產地考察。
(2)對各個考察點進行GPS定位,拍照,錄像,采集并保存外植體。
(3)考察回來整理資料,每位同學都應撰寫考察心得體會。
3.3.4 研究福建金線蓮資源
在考察、訪問的基礎上,學生對野生福建金線蓮資源有了比較直觀的了解,在教師的指導下,進一步展開對福建金線蓮組織培養方法的研究,征集實驗設計方案,師生共同遴選優秀方案,討論后加以完善并實施組織培養。
4 活動結果
4.1 創建Blog或微博。每個研究小組或個人定期上傳研究記錄、研究進程、研究心得、考察(或實驗)照片、錄像、交流經驗,探討研究過程遇到的問題,激發創新的火花,展示科研成果,體驗成功的快樂。
4.2 展示成果?;顒映晒扇⌒韧饷襟w共同介入宣傳的形式,公開向社會和家長匯報性展出組培過程實物、圖片展覽,擴大活動成果的社會影響力;采訪日記、考察日志、實驗結果記錄表、考察日志和科學論文結集出版。選擇優秀成果參加答辯并作專題報告。選送部分優秀論文參加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感化和帶動更多的學生和公民參與保護福建金線蓮,為學??萍紝嵺`活動的開展提供建議。
5 評價方式
評價主體多元化,可以包括學生個人、小組成員、教師、家長、被采訪對象及其他社會資源等,分別以個人、活動小組、教師和社會為評價單位,教師評價以指導性評價為原則。分活動過程評價、活動結果評價和科學素養評價三個方面,最后評選出優秀課題組和優秀個人。
參考文獻
[1]蔡文燕,肖華山,范秀珍,等,金線蓮研究進展 [J].亞熱帶植物科學,2003,32(3):68-72.:40-42.
[2]高燕,白燕冰,趙云祥.金線蓮組織培養幾種培養基的篩選[J].熱帶農業科技,2004,27(3):12-14.
[3]李永文.植物組織培養技術[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202.
作者簡介:王小夏(1967-),男,福建省龍巖市第一中學教師,高級教師,主要從事生物學教學及植物資源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