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是形成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結果的主要渠道,然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對于全面提高教學教育質量,提高學生素質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幽默感;主體地位;有效教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實驗的不斷深化,為徹底減輕學生功課的負擔,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已成為當下數學教學領域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怎樣才能讓學生在一定的單位時間內,獲得最大的收獲和情感體驗。課堂教學是形成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結果的主要渠道,然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對于全面提高教學教育質量,提高學生素質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所以我平時比較注重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些年常教低年級的我想辦法做到這些,激發學生興趣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師語言應富有幽默感,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課堂上有效的提問等有效教學策略,都能激發學生求知欲,使學生熱愛數學、喜歡數學,為學生終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下面是我這些年來就如何提高低段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方面淺談幾點體會。
1 激發學生興趣教學情境的創設
現代教學理論告訴我們:教學中要以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低年級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求知心切,希望被關注,這些都促其形成了一種努力去探究的心理。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我會設計一些直觀形象、生動有趣的教學題材。因為常常一個有趣的情境導入會引起學生認知情感的沖動,情境與情感交融,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萌發學習興趣,學生認知系統就開始運轉。
例如,教學二年級《找規律》時,我根據低年級孩子的興趣特點,我采用了講故事的方法,故事中的人物就是學生平時喜歡的動畫片角色維尼熊和他的朋友來激發學生興趣。首先維尼熊搬新家,邀請他的好朋友們跳跳虎、黛比、小豆等去參觀他的新家,然后多媒體出示維尼熊的新家故事也就是例題墻壁圖案,這樣也激起了學生參觀的欲望,接著設計維尼熊和跳跳虎的對話,維尼熊說:看看我的臥室吧,是我自己設計的墻壁的圖案,很有沒很有規律,我厲害吧?然而跳跳虎反駁說:那有什么規律,圖案很亂。從中發引起學生思維的碰撞,到底有沒有規律呢,跟我們以前學的規律有什么不同?這樣,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下,學生就非常有興趣的觀察探索,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直觀形象、生動有趣的教學題材,激起學生的質疑思維,喚醒學生對數學的熱愛,開啟學生的智慧。如皮亞杰所說:興趣,實際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現出對象與需要之間的關愛。
2 教師語言應富有幽默感
教育學家斯維特洛夫說:“教育家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低年級孩子好奇心強,好動,注意力不持久也不夠穩定,特別是剛從幼兒園轉入小學的孩子,他們對新學校新事物都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心,總喜歡到處看看聽聽。如何讓孩子們的心從校園事物中收回來,做到專心聽講、認真學好數學而又讓他們不覺得厭煩呢這時教師語言極為關鍵。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具有感染了和吸引力,能夠喚回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在上一年級《分類》這一課時,我在新課引入是這樣說的:“同學們,喜歡魔術嗎,都喜歡劉謙吧,他也是老師的偶像呀,今天林老師也想給大家變一變魔術,不知咱們班的同學愿意給林老師這個機會來為你們表演不?”這樣風趣幽默的語言把同學們逗的樂開了花。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有助于接下來新課的教授。再如在教學《減法》時,教師如果用平實的語言說:“請同學們認真觀察有5個蘋果,小刺猬馱走了2個,你能提出數學問題嗎?”也可以這樣:教師拿出一個盤子說:“這個盤子里的蘋果明明有5個怎么不見了2個呢,噢,天啦!難道蘋果長翅膀飛了嗎?哦!原來是可愛的小刺猬把它馱走了。”我們現在多是多媒體教學,各種課件生動有趣,在數學課堂上開展著各種活動和游戲,要使課件和游戲能收到實效,那么教師的語言非常重要,這樣的生動的語言比平實的語言更豐富,更有感染力,更能激發學生對數學的思考和對數學的熱愛,讓學生的情緒、收獲和感悟一定是不相同的。幽默的課堂語言可以放松孩子的心情,幽默是師生情感之間的零距離的橋梁它可以使沉悶枯燥而嚴肅的數學課堂變得輕松愉悅,它也是開啟孩子智慧之門的鑰匙,可以使孩子阻滯的思維變得豁然開朗、暢通無阻。讓乏味的數學課堂教學變得生動而有效。
3 注重學生就是的主體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就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去探索、去感悟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數學是必須建立在探索、實踐、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凡是有機會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都請不要包辦代替。有些教師本來是一心為學生著想的,只擔心自己漏講知識或少講而學生不會、不懂。這樣滔滔不絕的講授,教師講得辛苦,學生也處于很被動的聽課狀態,學生獨立思維的空間太小,很難獲取較大的學習效益。
例如;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時,出示課件和學生一起去參觀動物學校的教室,我讓學生自己提問,然后師生一起解決其中一個問題:一共有多少只小動物在上課?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一個一個數的,一共有8只小動物。
生2:我是2個2個數的,2、4、6、8,一共有8只小動物。
生3:我是用加法2+2+2+2=8。
生4:我用乘法2×4=8。
師:想想看哪種方法更簡便,咱們互相一起來研究研究。
我讓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獨立思考,相互交流,讓學生弄清哪一種方法是使計算比較簡便。要實現主體教育思想就必須打破以講授、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變“以教為中心”為“以學為中心”,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就是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通過學生的有效參與,讓學生在相互合作的情境中自主學習、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總之,教師要懂得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挖掘教學資源,精心預設學生的學習過程,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極大程度的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4 教師課堂上有效的提問
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思維從問題、驚訝開始。”一位教師的在課堂的提問藝術性非常關鍵,身為數學教師若不熱衷于研究有效的發問藝術,那他的課堂就是不容易達到教學目的的。通過平時的實踐我發現教師提問的水平越高,學生在課堂中的收獲就越高,在教授《認識鐘表》這一課時,我和學生通過精彩一問一答,讓學生學的輕松而有效。
首先我出示一個空白的鐘面,問:鐘面上有什么?
生:有數字,是1、2、3……12。
師:那我寫到鐘面上,要先寫什么?
生:先寫12。
師:寫在哪?
生:12寫在最上面。
師:噢,那12的對面是該寫誰?
生:6
師:聰明,12和6把這個鐘面分成相等的幾份?
生:2份。
師:真像切蛋糕呀,還能用其他的數來把鐘面平均的分一分嗎?
生:添上3和9就把鐘面分成4分了,再添上其它的數就把鐘面分成12份了。
師:現在鐘面上有什么?
生:我看到了12個數字,有12個大格。
師:你知道的可真多,真是善于觀察的孩子。是這樣的嗎?我們一起來數一數,1、2、3……12。
這一小環節中我通過和學生的一問一答認識了今天所學的知識,認識了鐘面,句式簡短,節奏明快,看似平常卻有層次通過幾個問題完成了教學中的一項任務。
總之,想要實現課堂教學有效性,不僅教師要精心的教學設計、精彩的語言、精致的媒介、更要對學生的傾情的關注。讓學生始終保持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培養學生主動發展和交流信息的空間和時間,發展學生對信息的獲取、交流、判斷、決策能力。教師的理念決定著孩子的思維,全新的教育理念,讓學生的思維開始了“起跑”。這樣,課堂教學才更加有效。
參考文獻
[1]《吳正憲與小學數學》
[2]《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