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最近幾年,國家的經濟建設速度非常迅猛,其中城市化的發展速度正是驗證了國家的前進。城市在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進行必要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其中道路是必須要進行的項目,其建設品質的優劣會關乎到一個城市的發展,文章重點的闡述了與之相關的內容。
關鍵詞:市政道路;車轍;裂縫;措施
1 目前常見的不利現象
1.1 路面下陷引起的縫隙
此類縫隙是出現頻率最高的問題,由于長久地運行,不管基層的性質是哪樣的,都容易發生這種問題。目前的縫隙有如下的幾類,分別是豎直,水平以及網格形式的縫隙。其中第一種是順著路的豎直方向發展,通常和通行的位置是保持一致的,其具體的大小是有差別的。第二種是水平方向的,它和路的中心點是大體保持垂直的。最后一種是通過很多不規則的組合形成的縫隙,它們沒有順序,雜亂的存在,剛開始的時候是一條,然后會出現許多交叉等的縫隙,最好變成一個網格形式。
除此之外,路面存在非常多的輔助裝置,許多的雨水口都在范圍之內,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的設施,所以,如果這些井本身不具備非常大的寬度的時候,就不易于進行夯擊工作,而且壓實工作也無法順利開展,在建設的時候常常會遇到因為失誤等導致的形變現象,項目發生品質不良的現象,使得井處發生縫隙,進而對通行帶來非常不利的作用。
1.2 常見的車印現象
它的產生是因為長久的通行而導致的。在一般狀態中來講,它有三種分類。第一類是因為重力大于路面本身的強度特征而導致的縫隙。第二種是材料的形變現象導致的。最后一種是以往內建設的時候沒有合理的進行壓實工作而導致的。
1.3 表層坑洼以及水的不利作用
路面經過碾壓,但凹凸不平部分的峰谷長度小于碾輪接觸面,即出現疙瘩坑表面,由于,密實度不好,突起部分密實度高,低洼部分密實度差,從而造成路面結構層的密實度和強度也不均勻。再就經過雨季雨水的滲透以及冬春季節的雪水水分積聚,使軟土基中會滲入大量水份,大大降低了結構的穩定性,支撐不住路面結構,導致路面變形破壞。還有早期施工時破壞現象表現為:唧漿,沉陷,瀝青從集料表面脫附等。唧漿是由于瀝青面層透水和路面結構內部排水不暢,降水或路表積水通過面層中的空隙滲入路面并長期滯留,浸泡和沖刷基層材料中的結合料而形成灰漿,在行車荷載的作用下,灰漿透過瀝青面層空隙被擠壓到路表,形成大面積泛白的現象。
2 導致不利現象的要素
導致不利現象的要素是非常多的,不論是最初的設計以后是后續的建設等都容易出現不利現象,認真地分析發現有如下的一些內容:
2.1 來自科技層面的內容
目前的交通裝置本身的科技層面不斷的提升,而且牽扯到很多的內容,其安裝工作的規定也更加的嚴苛。所以各專業之間不僅有屬于他們的特性,除此之外,還要符合總體的特征規定。假如在技術上無法有效分析的話,尤其是融合的位置沒有細致考慮的話,就必然會帶來非常不利的現象。
除此之外,因為項目關聯的組織和領域非常的寬,所有的項目都有其獨特性。而且具體的管線的特征都是一定的,很少會存在相同的情況,因而就無形中加大了困難,使得它們間經常會發生不利現象。而且因為很多全新的工藝等的投入,建設者并不能很快的獲知相關信息,就容易發生不利現象。
2.2 來自管理層次的內容
因為目前的管理模式中,建設方常會進行分包,而這些單位在活動領域的分析上并費非常的清晰。由于經濟性的促使,這些組織總是期待能夠多獲取一些項目。因而就會使得活動中面臨不利現象。導致管理工作無序進行。
除此,建設組織管理無序,建設者和管理者的綜合素養不高,會使得建設中不同專業之間無法有效的溝通,進而不利于開展工作。
2.3 導致病害現象的要素
2.3.1 主觀原因
工程技術施工管理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工程的質量,有些發包商為了節省工程投資造價,降低工程成本,將工程單價壓得很低,一些具備施工條件的單位很難接受此項工程。這樣就給技術力量很低的單位來完成此項工程,他們以低廉的價格、簡易的工序、拼揍的技術力量和施工機械進行施工,施工中管理不嚴格,監理水平有限,業務水平低,甚至沒有試驗室,缺乏必要的平行對比試驗,抽樣化驗很少,管理人員和機械設備力量不足,再加上對路基路面高標準嚴要求認識較低、缺乏強有力的質量意識等方面都會對質量有很大的影響。
2.3.2 客觀原因
路基是形成路面的主要基礎,柔性路面在荷載的作用下,過量的彈性和塑性變形新產生的表面翻漿和路面凸凹不平,其主要原因是路基強度不夠所造成的,因而路面對路基支承的要求首先表現在路基低抗變形的能力。
由于瀝青材料及以瀝青作為膠結斜的瀝青面層,具有熱軟冷脆的特性,故瀝青路面的病害形成主要表現為兩個相反的方面:一是波浪、擁包和車轍;再就是開裂,并進而形成坑凼或松動脫落,前者是瀝青面層塑性變形逐漸累積的結果,與瀝青的種類、稠度、用量及混合料的配合比有關,而后者則是瀝青面層的抗變形能力小于路面的變形改造成的,除亦與產生波浪、擁包的因素有關外,實踐還表明,它與整個路面的強度,特別是剛度有著密切的關系。
3 瀝青路面中常見的問題以及應對方法
3.1 表面坑洼現象
波浪,瀝青撒布不均形成油壟,經過行車不斷撞擊而造成高低不平;壅包,面層較薄,以及面層與基層的粘結較差,常會發生這種問題;坑槽,基層局部強度不足,在行車作用下容易產生。
對于上述問題的應對方法是,對于不是很厲害的波浪通常是在氣溫較高的時候通過強壓的措施來應對,如果是比較厲害的就應該用熱拌材料來應對。對于第二種問題常用的應對方法是鏟平。對于最后一種問題的應對措施是把坑槽設置成長方形,確保壁是豎直的,在其附近抹上一定量的高溫的瀝青材料之后,順著最初始的位置到面層之間使用和已有的構造同樣的物質來處理,而且要壓實。
3.2 沒有處理好縫隙
我們發現在接縫的地方,常會因為沒有認真地壓實,而導致縫隙或者是松散等現象出現。
可采取如下防治措施:縱橫冷接縫必須按有關施工技術規范處理好,在攤鋪新料前,須將已壓實的路面邊緣塌斜部分用切割機切除,切線順直,側壁垂直,清掃碎粒料后,涂刷0.3kg/m2~0.6kg/m2粘層瀝青,然后再攤鋪新料,并掌握好松鋪系數;縱向接縫須采用合理的碾壓工藝,在碾壓縱向接縫時,壓路機應先在已壓實的路面上行走,碾壓新鋪層的10cm~20cm,然后壓實新鋪部分,再伸過已壓實路面10cm~20cm,接縫須得到充分壓實,達到緊密、平順的要求。
3.3 其它的問題
比如泛油現象,多是因為材料中使用的瀝青物質太多了。對于上述的現象,我們通常是結合其嚴重性,適當的撒一些礦料等來應對。其次,啃邊現象,我們經常會發現大量的外層出現缺損現象,其寬度受到非常不利的影響。對于這種現象,最佳的應對措施是將路面進行拓展。
4 結語
道路建設過程中容易出現非常多的不利現象,要想合理的應對這些不利現象,就要深入的從建設以及工藝等等的相關內容上入手,必須要切實的提升工作者的綜合素養,確保活動符合規定,切實的按照要求來開展工作,只有這樣才可以盡可能的應對不良現象。
參考文獻
[1]張琴.劉丹靜.探討城市道路施工質量控制[J].建設科技,2010.
[2]鐘強.論市政工程建設混凝土道路施工質量的控制[J].科技創新導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