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廬隱是“五四”時期的重要女作家,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她塑造了一批追求個性解放和自由愛情的知識女性,但是她筆下的主人公大都處在追求愛情和現實壓抑的苦悶之中。有些知識女性贏得了自由的愛情,取得了婚姻的勝利,但是在“勝利以后”,面對家庭瑣事,依舊陷入了困惑的境地,她們不知道何處是歸程?其實,這些女性是廬隱筆下的時代標簽,也帶有廬隱個人的印記。
關鍵詞:廬隱;俗世;苦悶;困惑
“廬隱是”五四新文學拓荒時期的重要女作家,縱觀她的小說,幾乎寫的全是女人,正像評論家所說:她的“敘事模式只包容一種人,那永遠是幾個頗具才情的,痛苦,脆弱而優雅的少女少婦。她們勇敢,卻又怯弱;多情卻又時時冷酷。”她以女性作家特有的視角,以知識女性在戀愛婚姻中的遭遇作為切入點,同時結合自己的切身經歷,深刻而細致地描寫了在“五四”運動這個特殊時期,廣大知識女性為爭取自由愛情和理想婚姻,所做出的種種努力,以及在努力歸于失敗后,她們苦悶彷徨的心靈處境。
婚姻愛情問題,是人類生存的一個基本問題。但是婚姻和愛情的分離,往往又使很多的癡情男女陷入感情的漩渦不能自拔,尤其是在中國這樣封建社會長達幾千年的國度,對于美滿愛情,理想婚姻的追求,更是可望而不可及,難乎其難。所以,廬隱筆下的主人公大都處在追求愛情和現實壓抑的苦悶之中。
1 苦悶的掙脫與悲哀
“五四”新文化運動高喊個性解放,婚姻自由的口號。但是傳統觀念的根深蒂固,封建勢力的頑固,使人們在個性解放的道路上舉步維艱,最終不免被重重地拋在俗世的污泥之中。
廬隱試圖以自己最熟悉的知識女性的婚戀遭遇為切入點,抒寫女性自我的苦悶,以一種自怨自艾,自哀自傷的自我敘述方式,表述了知識女性的徘徊,感傷的情感世界。《歸雁》通過女主人公紉青的內心獨白,將一個內心渴求愛情而又不能打破禮教束縛的知識女性的心理展現得淋漓盡致。主人公紉青像一只受傷的雁兒,結束了漂泊回到故地,劍塵的愛使她感到生活的可愛,然而時代環境的壓迫,內心潛在的封建因襲,使她據絕了劍塵的愛,最后負荷著更深的悲哀重去漂泊。紉青吟道:“當愛情如怒火在我心里焚燒的時候,我自己澆下一桶冷水,我自己用劍扎傷自己,我和我自己的鮮血!”
若《歸雁》是一部由心靈深處發出的動人哀曲,那么,《女人的心》中素璞內心苦悶、矛盾的激戰更為嚴酷。
廬隱用她憂傷的筆調,繪出了素璞、紉青等女性,她們因感情和理智的沖突,而憔悴的面容和苦悶、彷徨、失望與憧憬的心理。這是一個悲哀的俗世人生,在這些女性的人生中,無愛是痛苦;有愛也是痛苦。女性逐漸喪失自我。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給中國女性帶來了光明與希望,她們也開始追求自己的愛情,美滿的婚姻。有人找到了愛情,進入了自己的婚姻殿堂,比起紉青等人,她們勝利了,但勝利之后又怎樣呢?
2 “勝利”后的困惑
廬隱曾說“做人難,做女人更難”,恰切地道出了作為女性深層次上的苦悶與困惑。他們渴望自己的愛情,被叛了夫權和世俗觀念,取得了婚姻自由的勝利以后,她們發現了自己作為人的價值和尊嚴,她們需要真正想要的生活,但現實生活中,擺在她們面前的只有一條路——結婚,生兒育女,料理家務,伺候丈夫。結婚,看似女性追求的最后歸宿,理想的愛人,美滿的婚姻是無數女子的夢想。然而,婚姻在廬隱這里卻被附上了另一層含義:婚姻把那些做著理想花園夢的女子無情地摔到了污泥滿地的世俗中。他們看到了愛的無力與蒼白,原來苦苦爭斗之后,贏得的勝利只是一個虛幻的影子。
《勝利以后》借沁芝給瓊芳的來信,間接地表達了廬隱對知識女性內心世界的敏銳觀察。沁芝她愿與自己所愛的人結合,然而甜蜜過后,留下的卻是空虛:“總之,想到當初我同紹青結婚,所經過的愁苦與艱辛,而今日的勝利, 自然足以驕人,但同時回味前塵,也不免五內凄楚。”“當我們和家庭奮斗,一定要為愛情犧牲一切的時候,是何等氣概!而今算是勝利了,而勝利之后依然是苦的多樂的少,而且希翼的事更少了,可藉以自慰的心頭一打消,人生還有什么趣味?”這并不是無聊的呻吟,要知道發出這樣感嘆的,都是些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女性。“五四”的熏陶使她們有獨立的個性,有了一定的追求,可是,進入家庭以后,被家務瑣事纏身,再加上傳統的一些觀念和道德的束縛,使她們的生活失去了生機,變得無滋無味。“人生的大問題結婚算是解決了,但人決不是如此單純,除了這個大問題,更有其它的大問題呢!······其實,料理家務,也是一件事,且是女子婚后的唯一責任······”
婚后的女子一旦進入家庭再想出來就難了,就算沖出家庭,那么擺在她們面前的只有兩條路:墮落,回來。這是魯迅在《在娜拉走了怎樣》的演講中提出來的深刻的引人深思的問題。沒有經濟獨立,便永遠不得脫離依附物的身份。相夫教子式的傳統女性之責始終牽累著她們,使她們被困于這個小家庭中,整天整理家務,做飯,洗衣,照顧小孩等等,心里不免有些苦楚,更何況“自入家庭以后,從前的朋友日漸稀少,眼下所來往的不是些應酬的朋友,便是些不相干的親戚,不是勉強去拉攏應酬的話,不應心來敷衍,便是打打牌,看看戲。”這些話說得非常貼切,女子進入家庭以后,已經沒有多余的精力和閑暇去和朋友一起探討問題了,家里的事情已經夠讓她們處理的了,她們曾有的反叛歷史,渴望自由的意志因為環境的影響而磨損,耗盡。她們自由戀愛,走上紅地毯,卻無形中感到冰冷。
廬隱小說中的人物深陷困境,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并非作家刻意安排,而是中國幾千年來男尊女卑觀念束縛女性,以及作家本人的生活遭際,才使廬隱更能切身體會到女性的苦悶與悲哀。究其苦悶與困惑的根源是與作家的生活時代和身世密切相關的。
3 原因探析
3.1 社會背景
“五四”時期,反封建的洪流曾經猛烈沖擊了中國的封建專制主義,男女平等,戀愛自由一時成為激動人心的口號,許多知識女性企圖徹底擺脫男權意識對女性的束縛,走上社會實現女性作為人的價值。而現實擊敗了她們,她們面對新舊沖突常常陷入一種苦悶而無法掙脫的心態,特別是進入家庭以后,被重重地摔到世俗的泥澤當中,更是不能自拔,在原先苦悶之上又蒙上了一層悲哀。可以說,苦悶是廬隱筆下的知識女性的時代標簽。
3.2 個人遭遇
廬隱既是一個受時代虐待的女性,又是一個叛逆的女性。
她有一個不幸的出身。雖然出身于官宦家庭,但不幸的出生日期,讓她倍遭家庭的歧視和冷落,嘗盡了封建舊思想、舊世俗帶來的種種不幸。長大后,她歷盡艱辛得來的愛情,僅僅兩年,就因丈夫郭孟良的病逝化為悲慘,她只好帶著幼女千里漂泊,為生計奔波,這讓她深切地看到了社會的險惡,而正是當她還在為這命運傷感時,她當時真正的安慰者,同命運的好友石評梅不幸病逝,接著一向待她很好的長兄也別了她。一連串的不幸遭遇,使她深深地感到無助與痛苦,同時也深感社會的黑暗。
是進步的現代教育和“五四”新文化運動思想啟蒙,喚醒了她內心深處的女性意識和個性解放意識。于是,她勇敢地投入到了探求女性解放,追求美滿的愛情和婚姻的社會實踐中,在封建保守勢力的一次次激烈的碰撞中,來尋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她是那個時代催生出來的女性。因此,對那樣一個時代的知識女性的痛苦和苦悶有著切身的體會。她懂得這些女性,在傳統道德因襲下的苦悶處境,更懂得了這些女性在尋找愛,尋找知己,尋找幸福生活中的種種訴求。
因此,廬隱的作品都帶有濃厚的自傳性質。廬隱正是用她那顆敏感的,關注女性命運的心,以自己的切身體會,把那些處在世俗中的知識女性的苦悶和困惑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不僅在當時有很大的影響,就是在今天也有很強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