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會計工作中,會計誠信關系著會計的信息質量,關系著企業的發展。會計人員具有良好的會計誠信,可以使會計工作擁有健康穩定的運行環境,為企業的發展和國家經濟建設作出貢獻。本文分析了會計誠信喪失的成因,以及如何重新樹立會計誠信。
關鍵詞:會計誠信;喪失成因;重塑
1 會計誠信的重要性
會計誠信是會計工作順利開展的基礎,是在市場中發展的基本因素。誠信,對于企業的發展來講,是道德層次的問題,影響著企業的外在形象。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只有不斷的完善企業的會計工作,才能夠推動企業的發展。在會計工作中,要建立誠信的思想道德水平,培養會計人員的誠信職業道德。會計工作的誠信問題對會計信息的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從而影響到企業投資者、債權人和社會公眾的判斷決策,所以要加強會計誠信工作,從根本上強化會計工作,為企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 會計誠信喪失的原因分析
2.1 利益的驅使及失信成本低廉是會計誠信缺失的內部動因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很多的企業為了在市場中獲取一席之地,往往會通過不正當的手段贏取利潤,擾亂了市場的秩序。在如今的社會環境中,很多的企業為了追求利潤,而不顧及社會秩序和國家的穩定,只要滿足企業的發展就可以隨意的制造會計信息。而企業中的會計人員在企業中只是會計工作的直接操縱者,聽從上級領導的指揮,不顧會計職業道德,肆意更改會計信息,這些都是導致會計誠信喪失的原因。很多的上市公司,為了能夠獲得投資者、債權人和社會股民的認可,為了能夠開展廣泛的融資渠道,對于披露的財務信息進行篡改,騙取個人和國家的信任,在企業中的會計工作人員,只是領取工資聽從領導指揮的工作人員,所以在會計誠信面前,為了個人利益不受到損害,只有犧牲會計誠信。現在的會計師事務所在市場上的境地并不明朗,現在已經從賣方市場轉向了買方市場,所以為了生存,會計師事務所只能是違背會計誠信,制造虛假會計信息,以便迎合上市公司的需求,對國家和社會造成了極大的損失,損害了公眾的利益。以上這些都是造成會計誠信喪失的內因,擾亂了會計市場。
2.2 外在原因
2.2.1 公司治理規章制度不健全市場經濟經濟條件下,經濟活動主要通過各市場之間的相互交易來進行,目前市場機制尚未完善,沒有形成一套有效機制來保證信息的公開,公正和有效傳遞。市場交易主體及投資者所了解的信息不對稱的現象普遍存在,其中公司治理相關制度的缺陷成為會計失信的根本原因。我國大多數上市公司由于改制不徹底,而未能建立有效的制約機制。
2.2.2 對會計造假等違法行為的懲治力度不夠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就是要用強有力的法律條款去規范人們的市場經濟行為。由于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對已有的法律法規又執法不嚴,所以對會計造假等違法行為的懲治力度不夠,起不到足夠的震懾和防范作用。統計結果表明由于“懲罰過輕”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綜合比例為29.9%,對于檢查出來的會計造假往往是“重經濟處罰,輕行政法律處罰”。另外,由于物權法、債權法、破產法等法律的還有待完善,使因為會計造假等違法行為而受損害方要得到民事賠償還困難。況且法律只針對表面的違法行為,而法律管不到的不良行為和心靈,急需加強道德約束和引導。
3 重塑會計誠信的對策
在會計誠信方面的體系建立,西方發達國家已經有了很長時間的歷史,而我國在這方面還尚未成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下,我國的會計誠信工作急需完善,會計誠信的建立,可以有效的規避虛假會計信息的產生,有效的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為了完善我國的會計誠信體系的建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
3.1 全面實施會計誠信教育要將會計誠信教育的耳標定位于賦予會計人員適應時代要求的會計人格精神。我國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復雜的經濟關系對會計人員的誠信要求更高,因此只有加強對會計人員進行適應時代的會計誠信教育,才能使會計人員具有“會計人”社會活動的會計人格精神。會計誠信教育是培養和塑造會計人員高尚道德的系統工程,這個系統工程的教育對象包括:單位負責人,會計人員,注冊會計師等相關人員。會計法明確規定,單位負責人為單位會計行為主體,會計人員有忠誠執行會計法的責任,注冊會計師依法對企業和相關單位有社會監督的法律地位,三位一體,缺一不可。大規模地開展會計誠信教育,并作為會計管理的重要目標,要從學校教育抓起,到會計執業資格準入教育,到會計人員的后續教育,都必須把會計的誠信教育作為一個重要內容,各級財政部門不僅要向他們講授專業知識,訓練專業技能,還必須學習職業道德知識,強化會計人員道德的規范,促使會計人員注重本身職業道德的培養,使之具有良好的誠信修養。
3.2 建立健全會計監管機制首先,應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會計監督制度,內部監督是會計監督的基礎。在現代企業制度下,必須明確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者的職責,形成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其中尤其要突出監事會對企業財務會計工作的監管作用。其次,加強對注冊會計師行業的清理和整頓,健全和完善社會監督機制。按照國際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規程和方法開展業務,提高社會監督的質量。最后,應強化政府監督。通過加強這三位一體的會計監督,規范會計工作,保證會計信息質量,并促進會計誠信水平的不斷提高。
3.3 建立民事賠償制度,加大造假成本
3.3.1 對于企業中出現的造假現象,一經查出,必須加大嚴懲的力度,使信息造假者受到嚴厲的制裁,提高信息造假的成本。對于上市公司,要加強信息稽查的力度,對于造假現象從法律和行政方面對其進行嚴懲,所以還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用法律的武器強化我國的會計信息,避免會計信息的虛假行為,從根本上遏制住罪惡的源頭。
3.3.2 在企業利用虛假會計信息騙取國家和民眾的利益時,對于投資者尤其是上市公司來講,一般都不會追究相關的民事責任,所以使廣大的信息使用者受到了嚴重的損失。在這方面我國要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健全民事賠償制度,在應對類似事件的過程中,使用法律的武器對上市公司的相關責任人追究責任,使信息使用者得到合理的賠償。
3.3.3 在市場交易中,對上市公司實行市場推出機制。對于那些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利用虛假會計信息騙取投資者的行為,一定要給予嚴厲的懲罰,對于不守誠信的公司給予退市處理,相關的責任連帶者都要受到一定的利益懲罰。這種做法可以對有相似行為的上市公司提出警告,嚴格規范交易市場的有序進行,使不遵守職業道德,敗壞市場形象的企業退出市場,進行嚴厲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