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進一步促進了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高速公路網絡以其自身的優點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本文主要闡述了WCDMA高速公路網絡覆蓋分析與解決,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高速公路網絡;覆蓋;解決
1 高速公路優化概述
1.1 高速公路網絡特點
高速公路的無線環境比較復雜,沿途一般經過城區、郊區、農村、高架橋、寬闊水面橋梁、橋下地道,對于山區丘陵地帶還有隧道、坡地等。空曠的地方如寬闊河流橋面信號比較雜亂,有些地方信號衰減較大,如建筑物阻擋、橋下等。
手機的移動速度較快,按平均每小時100km計算,每秒鐘經過27.8米,快速移動對于鄰區準確性、手機切換的及時性均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手機必須在重疊區域內及時切換,且一旦切換失敗后能及時進行第二次切換。
由于GSM高速覆蓋網絡經過多年的建設和優化,目前整體覆蓋比較好,能夠保持業務的連續性,但是WCDMA網絡由于基站數量偏少,整體覆蓋還不夠理想,且WCDMA采用的是2.1MHz的高頻信號,衰耗要明顯的強于GSM。
1.2 網絡優化內容
高速公路優化主要針對一條線路,經過多個小區,多個RNC,優化時的任何調整都不但要考慮調整后對高速公路的影響,還要考慮到對于小區其它區域的影響。參數調整最好不要動全局參數,應逐個對站點小區的參數進行調整。
基于高速公路用戶高速移動的特性,考慮用新的優化思路對高速公路開展優化工作,即以客戶感知為出發點,一切的優化手段都是模擬客戶的真實使用情況,然后再針對存在的問題去明確主控小區、提升基站功率及導頻功率、硬件告警排查、引入載頻放大器、增加第4小區、高速覆蓋小區參數優化、天饋調整等手段引入高速公路優化中,使高速公路優化工作規范化、流程化。
高速公路網絡問題主要歸結為兩大類,覆蓋類和非覆蓋類。這里的覆蓋類是指無法通過任何優化手段解決,必須通過外部手段新增覆蓋的問題集合。非覆蓋類是指可以通過各種優化方式包括基站功能增強等的問題集合。
非覆蓋類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內容:越區覆蓋、上下行不平衡、鄰區問題、2/3G互操作等問題。
覆蓋類的問題包括以下內容:小于200米內的盲弱覆蓋;200米至1000米的盲弱覆蓋;1000米至3000米的盲弱覆蓋;3000米以上的盲弱覆蓋;隧道盲弱覆蓋。
2 高速公路客戶感知
2.1 高速公路客戶調查統計
我們對用戶使用習慣和對網絡感受進行了詳盡的調查,最終形成對高速公路優化的方向和手段。通過問卷調查分析,我們發現:WCDMA網絡絕大部分用戶在高速公路上面使用,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會在服務區或是高速進入口使用手機,當發現信號不好的時候,大多數人會等到信號好的時候才打,僅有不到3%的用戶會提出投訴,投訴的比例非常的低,大大小于我們的預期。
在掉話、起呼失敗、語音質量不好、掉線和連接不上網絡等現象中大約57%的用戶可以容忍2次掉話,38%的用戶可以容忍連續2次起呼失敗,為所占比例最高。在數據業務方面使用最多的是QQ、瀏覽網頁和在線看視頻,反應最多的是網速慢和頻繁掉線,特別是看視頻有約60%的用戶反應播放不流暢,而他們只能容忍1小時卡1次,且每次的時間不能長于10秒。
在優化中我們應以用戶的使用為出發點,重點去解決高投訴和用戶反應為最強烈的問題。
2.2 高速公路極限測試結果
為進一步了解網絡質量指標與客戶感受之間的聯系,我們在連霍高速上進行了極限測試,即通過測試了解WCDMA網絡客戶在何種情況下會導致通話質量惡化、掉話、視頻播放中斷等。
2.2.1 語音業務與網絡覆蓋關系(見圖1)
當RSCP低于-105dBm的時候Ec/Io和Txpower開始惡化(見圖2)。
當RSCP低于-110dBm時,Ec/Io和Txpower開始急劇惡化,誤塊率突然會惡化至25%,直至掉話。在沒有外界干擾,每次當出現Ec/Io、Txpower和BLER惡化直到掉話大約需要11秒鐘的時間,按照高速公路每小時120公里的速度, 11秒大約會經過360米的距離。
2.2.2 數據業務與網絡覆蓋關系
在線視頻在網速的要求為:標清視頻最低要求512kbps,要達到流暢播放需要1Mbps;高清視頻最低要求1Mbps,要達到流暢播放需要2Mbps。(見圖3)
當Ec/Io小于-16dBm的時候,下載速率降到1M以下,在線觀看視頻開始出現緩沖。(見圖4)
繼續測試,無線環境開始不斷惡化,當Ec/Io下降到-18dBm的時候,已經無法在進行正常的播放,這時下載速率下降到200k,該過程持續9s,按照高速公路每小時120公里的速度,9秒大約會經過300米的距離。
2.3 小區重選對重疊覆蓋距離的要求
由于手機在高速公路上移動的速度較快,高速公路小區的重疊覆蓋需要滿足一定的距離,才能使手機在原小區信號變弱之前重選或切換到信號較好小區。重疊覆蓋距離需要考慮到車速、重選時間、切換時間等因素。
GSM小區重選采用C2值,在5秒時間內如果鄰區的C2值大于服務小區,手機將重選到鄰區。在5秒的時間內,的距以100km每小時移動的手機前進離是139米。在滿足雙向移動小區重選要求時,重疊覆蓋距離需大于278米,以便手機起呼時信號電平滿足要求。
WCDMA在空閑模式下,UE成功駐留到某一個小區后,會以DRX方式工作:在每個DRX周期開始時,UE將被喚醒并監測小區PICH,判斷是否有尋呼指示。UE根據當前駐留小區CPICH Ec/No測量結果判斷是否觸發同頻、異頻或系統間測量。即:CPICH Ec/No低于Qqualmin+Sintrasearch時觸發同頻鄰小區測量;低于Qqualmin+Sintersearch時觸發異頻鄰小區測量;低于Qqualmin+Ssearch RATGSM時觸發GSM鄰小區測量。然后根據R準則對比駐留小區與測量鄰小區信號測量值。
其中Qmeas,s、Qmeas,n為當前駐留WCDMA小區以及鄰小區信號測量值,對于WCDMA小區由系統消息指定為CPICH RSCP或是CPICH Ec/No,一般選擇Ec/No;對于GSM小區,一般為接收信號電平平均值RxLA。
如果在Treselection時間內某個最大鄰小區的R值一直大于當前駐留小區的R值,即:Rn>Rs,Qmeas,n-Qmeas,s>Qhyst+Qoffset,n,該鄰小區信號測量值大于當前駐留小區的信號測量值至少Qhyst+Qoffset,UE就會重選到這個新小區。
一般情況DRX周期為1.28s,因此建議Treselection為1s。在1.28秒手機將重選到鄰區。在1.28秒的時間內,的距以100km每小時移動的手機前進離是35米。在滿足雙向移動小區重選要求時,重疊覆蓋距離需大于70米,考慮到鏈路損耗和工程余量,重疊區域最少為100米。
2.4 小區切換對重疊覆蓋距離的要求
GSM現網中切換需要的時長受P/N準則限制,即在P秒內有N秒的時間內滿足條件,才發生切換。一般,高速小區中切換P值設置為3秒,100Km每小時移動的手機前進83米。因此要求重疊覆蓋距離要達到166米。綜合考慮小區重選和切換的要求,以及汽車移動速度的變化,重疊覆蓋距離設置為300米較為合理。
WCDMA為軟切換,對于重疊覆蓋距離要求不高,但是對于重疊區域內的信號質量要求很好。分析其1A、1B事件相對門限,也就是Reporting range:
由圖可以看出,Reporting range越大,鄰小區越容易加入激活集而且越難被從激活集刪除,這樣很容易造成軟切換比例過高。
現在一般的做法是1A、1B門限設置的不一樣,將1A門限設置的小一些(如3dB),而1B門限不變(5dB),使質量不好的小區不容易加入激活集,而質量確實變得很好的小區才可以加入,這樣可以在保證軟切換正常進行的情況下,適當減小軟切換比例。
3 非覆蓋類解決方案
3.1 弱覆蓋問題
弱覆蓋是指覆蓋面積不足,基站間距過大,或者天線受到遮擋而導致邊界區域信號較弱。弱覆蓋參照一般用戶RSCP小于-105dBm,但若參照蘋果用戶RSCP小于-90dBm則可以認為是弱覆蓋。考慮目前GSM網絡覆蓋良好的情況下,設置好2/3G互操作參數,是可以滿足蘋果用戶的語音通話要求的。弱覆蓋的直接影響用戶使用網絡,對各項網絡指標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常見現象:掉話、起呼失敗、通話聲音斷續、上網速率低、掉線等問題。
解決措施:調整弱覆蓋方向的天線角度,包括傾角和方位角。
3.2 越區覆蓋問題
越區覆蓋一般是指某些基站的覆蓋區域超過了規劃的范圍,高速公路上表現為一些建在高山上面的基站,或是覆蓋高速路周邊村鎮的基站,在其它基站的覆蓋區域內形成不連續的主導區域。比如:在高速路上面常見的是周圍覆蓋村莊的基站發射信號沿丘陵地形或道路可以傳播很遠,在其他基站的覆蓋區域內形成了主導覆蓋,產生的“島” 的現象。因此,當呼叫接入到遠離某基站而仍由該基站服務的“島”形區域上,并且在小區切換參數設置時,“島”周圍的小區沒有設置為該小區的鄰近小區,則一旦當移動臺離開該“島”時,就會立即發生掉話。而且即便是配置了鄰區,由于“島”的區域過小,也會容易造成切換不及時而掉話。
常見現象:掉話、掉線、有信號呼叫失敗等
解決措施:調整越區小區覆蓋范圍,盡量避免高速公路信號較好的路段出現插花小區。
3.3 上下行不平衡問題
上下行不平衡這里是指目標覆蓋區域內,上下行對稱業務出現下行覆蓋良好而上行覆蓋受限(表現為UE的發射功率達到最大仍不能滿足上行BLER要求)。或下行覆蓋受限(表現為下行專用信道碼發射功率達到最大仍不能滿足下行BLER要求)的情況。上下行不平衡的覆蓋問題容易導致掉話,常見的原因是上行覆蓋受限。
常見現象:終端接收信號正常,但呼叫失敗,這種情況常出現在基站覆蓋邊緣。
解決措施:對于上行干擾產生的上下行不平衡,可以通過監控基站的RTWP告警情況來確認是否存在干擾。其它原因也可能造成上下行不平衡的問題:比如直放站和干放等設備上下行增益設置存在問題;收發分離系統中,收分集天饋出現問題;NodeB硬件原因,如功放故障等;這類問題一般應該檢查設備工作狀態,是否告警?是否正常?經常采用替換、隔離和局部調整等方法來處理。
另外若存在下行覆蓋受限,可以考慮采用導頻功率提升3dB的方式進行解決,但在實施該方式時,要在受限區域進行測試,避免同時出現上行受限的情況。
3.4 鄰區優化
鄰區優化是保障高速道路業務持續穩定的一種重要的優化工作,鄰區出現問題會導致掉話、掉線、接入失敗、通話質量惡化等現象。
鄰區問題包括鄰區漏配、鄰區合理化、鄰區參數優化等。漏配鄰區可能導致掉話或者接入失敗,但是也可能只是導致一段時期的Ec/Io惡化。鄰區合理化包括鄰區增加和鄰區刪除兩種情況。漏配鄰區的影響是強的小區不能加入激活集導致干擾加大甚至掉話,這時需要增加必要的鄰區;冗余鄰區的影響是使鄰區消息龐大,增加不必要的信令開銷,而且在鄰區滿配時無法加入需要的鄰區。高速公路上更多是關注鄰區漏配和鄰區參數優化。
常見現象:掉話、起呼失敗、通話質量惡化等。
解決措施:高速公路手機移動的速度較快,鄰區要求至少配置2層以上鄰區。即:將覆蓋高速公路的小區在兩個方向上分別配置2層到3層鄰區。高速公路上小區的鄰區不宜配置過多,過多則影響測量報告的準確性,測量報告準確性差有可能使手機切換到信號波動的遠距離小區,引發質量差、切換失敗、掉話等問題,一般以15~20個為宜。
鄰區優化
冗余鄰區:根據目前現網配置,按照目前的默認配置,目前每個W小區最多可與同一頻點的32個小區(包括自身)配置為鄰區關系,同一頻點鄰區數量應該盡量控制在28個以內,而且鄰區數量過多也對后續的鄰區優化(單向、漏配)工作帶來了一定阻礙,因此,首先要對現網小區鄰區個數進行評估,重點對城鎮周邊的基站進行核查。
漏配鄰區:由于現實情況中無線環境的復雜性,因此在理想狀態下配置的鄰區可能與實際切換需求并不完全一致而出現鄰區漏配的現象,這就需要在優化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并進行鄰區調整,以便使小區的鄰區配置與切換需求相吻合。目前獲取鄰區漏配信息一般有兩種手段,一個是路測數據,一個是長期的話務統計。然后結合mapinfo對鄰區進行優化(包括單向鄰區和漏配鄰區)。
跨RNC、跨sever鄰區配置:目前幾乎每一條高速公路都要跨越不同的RNC和sever,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配置好雙相鄰區和Iur口,特別是跨地市的不同RNC,避免沒有配置Iur口發生硬切換,導致切換的成功率下降。
3.5 參數優化
參數優化主要對空閑態參數、切換參數進行優化設置,使參數設置適合高速公路的復雜情況。
汽車在經過不同覆蓋半徑的小區時,需要在邊界處及時地重選或切換到更好小區,否則駐留的小區信號變差會引起接入失敗、位置更新失敗等問題;不切換會引發掉話、質量差等問題。在優化當中,為了同時照顧小區中慢速移動用戶的通話質量,減少不必要的切換,一般通過RF優化來解決高速公路上的問題。如果能夠通過RF優化使得高速公路上小區的重疊覆蓋距離達到300米以上的情況下,對于車速為每小時100公里左右的手機可以及時完成小區重選及切換。對于RF優化不能解決的,則需要通過調整參數設置解決高速公路上的問題。
3.5.1 重選參數設置
CPICH Ec/No和CPICH RSCP
CPICH Ec/No和CPICH RSCP測量值。對于WCDMA同頻小區或異頻小區重選過程,R準則中測量度量值為CPICH Ec/No或CPICH RSCP,由系統消息指定;對于GSM鄰小區,R準則中測量值為RxLA。
DRX周期
DRX為UE在空閑模式下被尋呼的時間周期,一般支持0.64、1.28、2.56和5.12s 4種參數值。由于5.12s的尋呼間隔時間過長,極端情況下UE需要等待5.12s才能響應尋呼指示,平均響應時間也有2.56s,因此不考慮該參數值。對于DRX分別為0.64、1.28和2.56s時,鄰小區測量時間間隔最長分別為1.28、1.28和2.56 s。因此,當DRX取1.28s時,由于DRX周期延長,UE喚醒頻率降低,待機時間將較DRX取0.64s延長20%~25%,并且由于測量最長間隔沒有變化,因此對駐留小區質量不會帶來較大的影響。當DRX由從1.28s增加到2.56s時,待機時間也將延長25%左右,并且測量時間間隔也相應增加,對駐留小區信道條件的變化響應也將會有一定的延時。由于高速公路上面用戶量比較少,且對于業務的實時性要求要小于城區,建議DRX取值1.28s。
測量觸發值
測量觸發值(同頻、異頻以及GSM鄰小區)應設為駐留小區的質量開始惡化,應該進行小區重選時啟動測量。異頻或異系統小區重選大部分參數是和同頻小區重選相同的,由于異頻或異系統小區重選延遲較大,因此應盡量減少該類型重選的發生,將重選觸發值設置得比同頻測量觸發值小一些,并且優先異頻小區重選,后為異系統小區重選:Qqualmin+Sintersearch=-12dB,Qqualmin+Ssearch RATGSM=-14dB。對于最小CPICH Ec/No即Qqualmin,可根據極限測試值取定為-16dB。
Treselection
Treselection為小區重選定時器值,取值范圍為0~31s。為了防止由于信號波動引起的UE重選,一般取定Treselection為1~2個測量周期。Treselection過大會造成重選延遲增大,降低駐留小區信號質量。一般情況DRX周期為1.28s,因此建議Treselection為1s。
Qhyst和Qoffset
Qhyst(滯后值):對于GSM小區或測量度量值為CPICH RSCP的WCDMA小區,使用Qhyst1;對于測量度量值為CPICH Ec/No的WCDMA小區,使用Qhyst2。取值范圍為0~40dB。
Qoffset(鄰小區與當前駐留小區之間偏移):對于GSM小區或測量度量值為CPICH RSCP的WCDMA小區,使用Qoffset1;對于測量度量值為CPICH Ec/No的WCDMA小區,使用Qoffset2。取值范圍為-50~50dB。
在小區重選中,只有在Treselection時間內某個鄰小區測量值一直比當前駐留小區的高至少Qhyst+Qoffset,UE才會重選到這個新小區,并且Qhyst+Qoffset與Treselection相互關聯,共同影響小區重選。在Treselection參數取定時,增加Qhyst和Qoffset的值總能降低重選概率。過高的Qhyst和Qoffset會降低駐留小區的質量。因此在Treselection取1s時,Qhyst+Qoffset取3dB。
3.5.2 切換參數設置
軟切換相對門限:目前用PCPICH的Ec/No來評價。參數設置決定了軟切換區域的大小和軟切換用戶比例,在WCDMA系統中要求處于軟切換的UE比例一般為30%-40%方能保證平滑切換。根據話務統計,當相對門限取為5dB時,處于軟切換狀態(活動集小區數≥2)的UE比例為35%左右,建議該值配置為4dB,該值缺省配置為5dB。另外在特殊應用中,還可以通過對1A事件和1B事件設置不同的相對門限從而達到減少乒乓和改變軟切換比例的效果。比如當通過調整1A和1B磁滯仍不能很好的控制乒乓效應時,可以設置比1A事件更大的1B事件相對門限來減小乒乓切換。但通常應該保持1A事件和1B事件相對門限的一致性,利用延遲觸發時間、層三濾波系數和磁滯來減小乒乓效應。
軟切換絕對門限 :軟切換的絕對門限參數包括 IntraAblThdFor1E(1E事件絕對門限)和IntraAblThdFor1F(1F事件絕對門限)該值為軟切換算法中1E和1F事件報告使用的絕對門限,對應于滿足基本業務QoS保證信號強度,該值影響1E/1F事件的觸發。由于絕對門限只是判斷接入的一個必要而非充分條件,結合各種業務在高速公路上面的測試結果來看,認為-16dB是個較合理的值。
軟切換相關的磁滯 :事件觸發的磁滯,包括Hystfor1A,Hystfor1B,Hystfor1C, Hystfor1D, Hystfor1E, Hystfor1F 。建議配置值為:1dB
磁滯的增大,對于進入軟切換區域的UE而言,相當于減小了軟切換范圍,對于離開軟切換區域的UE而言,相當于增加了軟切換的范圍,如果進出用戶數目相同的話,對軟切換的實際比例不會有影響。磁滯設置越大,抵抗信號波動的能力越強,乒乓效應會得到抑制,但同時也減弱切換算法對信號變化的響應速度,所以該參數的取值即需要考慮無線環境(慢衰落特點)也需要充分考慮實際的切換距離和用戶的移動速度,該參數的設置范圍可以在2~5dB之間調整。1A、1E事件為向活動集中添加小區的事件,屬于關鍵事件,為保證及時切換,1A事件的磁滯可比1B、1F、1C、1D事件磁滯設置小一些,但不應相差太大,否則會影響軟切換比例。另外磁滯的調整通常需要和濾波系數、延遲觸發一起考慮。
軟切換相關的延遲觸發時間 :延遲觸發時間包括TrigTime1A,TrigTime1B,TrigTime1C,TrigTime1D,TrigTime1E,TrigTime1F共六個參數分別對應同頻測量的六個事件,建議配置值為640ms。
3.6 2/3G互操作
目前高速公路上,3G網絡的覆蓋較2網絡覆蓋要稍差,在3G網絡存在盲弱覆蓋的路段,2G網絡覆蓋大部分是良好的。這個時候對于大部分選擇自動網絡模式用戶來講,充分發揮2G網絡的覆蓋優勢,2/3G互操作可以讓其通話和低速率數據業務保持連續,減少用戶投訴。
這里我們對高速公路的2/3G互操作參數給出了一個建議值,具體的情況還需要結合高速地形地貌進行微調。
2/3G優化的目的是使得在高速公路上連續覆蓋的WCDMA小區,盡量占用WCDMA小區,在不連續的覆蓋區域,盡量占用GSM小區。主要通過調整參數,引導手機向合適的小區切換和重選,由于WCDMA網絡信號質量較好,在有連續覆蓋的區域使手機盡量占用WCDMA小區。
3.7 快衰落優化
基站附近的散射體(地形,地物和移動體等)引起的多徑傳播信號在接收點相疊加,造成接收信號快速起伏的現象,主要由于多徑傳播而產生的衰落,由于移動體周圍有許多散射、反射和折射體,引起信號的多徑傳輸,使到達的信號之間相互疊加,其合成信號幅度表現為快速的起伏變化,其變化率比慢衰落快。在高速公路上表現為山體阻擋或進出隧道,對于這種快衰落解決辦法可以通過加大切換的重疊區域、降低1A事件發生的門限、提高1B事件發生的門限等來解決。
4 覆蓋類解決方案
高速公路經過數期工程建設和日常優化后,仍存在一定路段的盲弱覆蓋,這些盲弱覆蓋通過優化手段無法解決的,需要通過工程建設補充一定資源來解決,統稱為覆蓋類解決方案。高速公路是典型的線性網絡,盲弱覆蓋也是一段一段的,有的距離長,有的距離短,統一采用宏基站粗放式的解決方式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這里從實際情況出發,分成幾種情況來進行精細化解決。
4.1 小于200米內的盲弱覆蓋
在沒有快衰落的情況下,CS業務當RSCP低于-105dBm的時候Ec/Io和Txpower開始惡化,當RSCP低于-110dBm時,Ec/Io和Txpower開始急劇惡化,誤塊率突然會惡化至25%,直至掉話。在沒有外界干擾,每次當出現Ec/Io、Txpower和BLER惡化直到掉話大約需要11秒鐘的時間,按照高速公路每小時120公里的速度,11秒大約會經過350米的距離;PS業務每次當速率開始下降到視頻出現緩沖大約需要9秒鐘的時間,按照高速公路每小時120公里的速度,9秒大約會經過300米的距離。
結合文中極限和客戶感知測試,在200米以內盲弱覆蓋對客戶感知幾乎沒有影響,所以高速公路上小于200米的盲弱覆蓋我們可以不予重點考慮。
4.2 200米至1000米內的盲弱覆蓋
高速公路在前期數期工程的建設下,除了連續長距離的盲弱覆蓋外,在這個距離的盲弱覆蓋是比較多的,從測試和客戶感知的情況來看,超過了200米,就會出現通話不正常、上網速度慢、視頻播放卡的情況,所以這個路段的解決是十分關鍵的。
貫穿高速公路地形地貌有較大區別,以下有些方式平原地區很明顯,但在山區效果會一般,有的甚至完全沒有效果,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來進行調整。具體如下:
4.3 1000米至3000米內的盲弱覆蓋
盲弱覆蓋距離在1000米以上3000米以內,該距離不適合建設基站,除非該路段有人口比較密集的集鎮,基站覆蓋可以兼顧高速公路覆蓋。該段距離的盲弱覆蓋建議采用兩種方式解決,一種是采用射頻拉遠的方式,這種方式需要有光纖資源;另一種是采用飛地系統,飛地系統實質上是微波移頻直放站,需要有交流電源。這兩種解決方式除站址需要考慮配套資源外對天線的掛高都有一定的要求,否則解決效果會大打折扣,天線掛高一般建議在25米以上,需要架設組合抱桿,15米左右的抱桿解決距離兩個方向上大約為1000米。
各個主設備廠家都支持RRU拉遠,但是受限于距離,拉遠距離最大為1km,對于拉遠的RRU可以作為一個信源,從而大大降低工程建設成本,因此對于連續弱覆蓋距離1km到3km之間的路段可以采用增加第四小區。
4.4 3000米以上的盲弱覆蓋
盲弱覆蓋距離大于3000米的非山區路段,擬建議采用50米鐵塔,搭建宏基站解決。密集山區高速道路,鐵塔基站解決效果較差,且建設難度很大,建議采用沿高速建設射頻拉遠站逐段采用H型桿解決。
4.5 隧道的盲弱覆蓋
隧道多集中在山地、丘陵地帶,無線環境很復雜,且周圍一般基站比較少,可用信源也很少,從G網的覆蓋情況來看,隧道的G網都采用室內分布系統解決,W網的隧道覆蓋均可以采用信源合路的方式解決。但需注意的是如果隧道覆蓋的小區與隧道外覆蓋小區不一致的,需要有一定的切換帶,按照隧道口時速100公里每小時,這個切換帶至少需要80米,有效覆蓋RSCP在-90dbm以上。
作者簡介:張平剛,本科學歷,中級職稱 長期從事GSM和WCDMA無線測試與數據分析、優化工作。單位: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寶雞市分公司網絡優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