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是研究生教育的三個重要方面,是相互關聯、相互支撐、相互滲透的,而社會實踐就是這三方面的一個結合點,古人云: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大學生只有在讀書期間,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才能更好地做到知行合一。哈爾濱工業大學近幾年來所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已形成了一批具有相當社會影響力的研究生社會實踐精品項目,本文通過論述目前我國研究生在社會實踐的鍛煉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分析社會實踐長效機制在研究生社會實踐中的作用,并結合哈爾濱工業大學關于研究生社會實踐的一些做法,對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研究生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提出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研究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
1 研究生社會實踐主要存在的問題
1.1 社會實踐體系不夠完善
一些高校社會實踐還缺乏統一有效管理,在組織結構、評價制度、工作落實等方面仍不夠完善,學校發揮作用不充分,導致社會實踐活動開展不系統、不規范、不持久,盲目性較大、針對性不強、目的不夠明確。主要表現為研究生本身和實踐單位對社會實踐活動認知上存在偏差。另外,社會對研究生社會實踐的認識程度也不夠。一些單位安排接受研究生社會實踐的熱情不高,導致社會實踐成了應付任務的行為;有些企事業單位一方面希望接受研究生團隊來本單位實踐,另一方面又懷疑研究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結果導致研究生接觸不到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實踐效果大打折扣。
1.2 社會實踐流于形式
多數高校社會實踐的形式基本相似,模式單一、內容缺乏新意、活動涉及面不廣、活動開展不夠深入、不能給學生足夠的個性發展空間以及學生參與度不高。主要表現為:高校在研究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安排和組織上存在欠缺。由于很多高校還沒有真正將社會實踐活動納入研究生培養計劃之中,導致研究生社會實踐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帶有隨意性和隨機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與學校的教學安排相沖突,導致研究生在參與社會實踐時往往有后顧之憂,有時也得不到導師的支持,影響研究生參加社會實踐的積極性。
2 做好研究生社會實踐工作的思考與建議
2.1 研究生社會實踐的優化對策
哈爾濱工業大學自2006年設置碩士研究生社會實踐學分以來,研究生院加強社會實踐學分管理與規范,深入調研研究生需求,及時發現并總結學分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文件和指導意見,規范工作流程,為社會實踐提供專向的經費保障,并利用培養機制改革的契機,健全三助管理與考核機制,探索崗位實習等有效途徑,同時對學生社團的社會育人功能進行發掘,如研究生“科學之旅”志愿服務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學校特別要求院黨政一把手、學生工作者、導師和政治理論課教師都要重視這項工作,要進一步加強對實踐工作的研究,提高育人工作水平。此外,學校還要求學校相關部門及各院要多總結凝練碩士研究生社會實踐好的經驗及做法,用于指導工作;多開展班集體交流,發揮學生主導作用,總結典型經驗,分享社會實踐成果;多出社會實踐調查精品報告,擴大社會實踐的影響力。
2.2 高校要建立相對穩定的研究生社會實踐基地
研究生社會實踐能得到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的歡迎和支持,是研究生社會實踐活動持續開展的先決條件,也是社會實踐活動不斷拓展深化的基礎。建立教學、科研和實踐相結合的運行機制和綜合基地,從制度上克服教學與實踐脫節、學校與社會斷層等問題,使技能培養更具針對性。院系可與企業簽訂有關開展實踐活動的協議,明確實踐活動的項目情況、服務方式、后勤保障等具體內容和要求,規定合作雙方的權利與義務,開發基地的資源功能,以取得人力、物力上的相互支持和產出效益的最大化。基地應兼具教學、科研、生產、育人的綜合功能,在基地建設中,可以召集一些教師組成“技術支援團”或“智囊團”或者直接由基地領導和工程技術人員擔任社會實踐活動指導教師,為研究生進行社會實踐提供技術幫助或理論指導。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生社會實踐項目“江蘇省科技鎮長團”,就是順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加強校地、校企合作而首創的一項人才工程。這一創新之舉,照顧到各方需求,體現了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原則,在全國高校、科研院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哈爾濱工業大學對江蘇“科技鎮長團”成員的選派工作高度重視。值得欣慰的是,掛職博士生在江蘇服務期間,沒有辜負學校和江蘇各方寄予的厚望,充分發揚哈工大優良傳統,在促進校地校企合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也為學校科研工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信息和項目支持。
2.3 高校要拓寬實踐視野豐富研究生社會實踐的內容和形式
社會實踐的組織形式要靈活多樣,敞開思路,把實踐活動切實放到社會需求和學生興奮點的交融點上來,要根據社會實踐的目的,確定實踐活動的形式、內容,豐富內容要科學的界定社會實踐的基本功能、地位和作用,設計豐富多樣的實踐形式,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育、就業教育開展社會實踐,建立社會實踐的長效機制。實踐活動應當體現時代主題。只有富有時代性、具有針對性的社會實踐活動,才能受到社會各界的認同,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研究生支教團”就是很好的研究生社會實踐項目,哈爾濱工業大學于2003年正式加入“研究生支教團”項目,先后選拔派遣了9屆支教團,共105名隊員,其中68名隊員先后在山西省浮山縣支教,13名隊員先后在西藏拉薩支教,18名隊員在云南寧蒗縣支教,6名隊員在四川南溪縣支教。這個項目的開展既支援了偏遠地區基層教育,又讓學生增長才干,得到了真正的鍛煉。
2.4 完善各項實踐制度
完善各項實踐制度,既能促使各種力量共同關心、支持社會實踐活動,又能確保實踐方案落到實處,更好地完成設定的實踐目標,建立社會實踐的長效機制。要對社會實踐進行科學管理,以點面結合的方式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以專業人員和輔導教師雙重指導方式開展社會實踐,以及時總結、常抓不懈的理念堅持社會實踐,從而保障實踐機制的長效性。
2.5 高校要提供經費保障,制定和完善研究生社會實踐質量評價制度
高校培養單位在年初經費預算中應對研究生開展社會實踐所需經費予以單列,設立專項經費,由各學科專業根據培養方案的要求提出年度社會實踐計劃.加強經費使用開支的論證,明確經費使用范圍、用途,并根據社會實踐實施進程分批撥付,以提高經費使用效益。要高度重視社會實踐的意義,從時間上加以延伸,從內容上加以拓展,從意識上加以強化,力爭實現社會實踐的常態化。
2.6 注重發揮研究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研究生要自覺培養主體意識,自覺樹立歷史使命感和科學方法觀,主動把學校的單向性灌輸變為對等性教育,積極與學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者交換意見。明確自己可以利用的資源和權限,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充分利用學校提供的資源。因此,只有把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積極主動地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才能使教育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增強實效。
參考文獻
[1]樊娟.走出去,撐起一片藍天--大學生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2]陸士楨.共青團十六大報告精神輔導讀本[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
[3]馮艾,范冰.大學生社會實踐導讀[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31-36;5.
[4]方靜雨.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的問題、成因及其對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7(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