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銀行業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據統計,從1979年至2012年三十多年間,我國銀行業人民幣信貸余額從2040億元增加到63萬億元。間接融資在我國金融結構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作為中介的商業銀行一直發揮著社會融資主渠道的作用。
一、商業銀行股權結構現狀
中國主流商業銀行95%都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大型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平臺公司控股。在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中,只有民生銀行、平安銀行屬民營企業控股。在144家城商行和212家農商行中,僅在江浙一帶有14家小型民營銀行。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民營銀行在主流商業銀行體系中僅占5%。不難看出我國商業銀行整體上仍屬于國有控股體制。
二、國有控股制度的致命缺陷
1,商業銀行在中國經濟改革轉型中很難再扮演重要角色,并可能成為經濟改革的阻力,因為國有控股性質決定他不講市場語言,只講政府語言。
2,“一股獨大”,公司治理水平難以提升。
3,商業銀行大而不強。在政府呵護下,現行體制下的商業銀行很難練出自身肌肉,非但培育不出中國的匯豐銀行,反而容易使銀行出現“三高癥”。
4,“走出去、國際化”困難重重。目前我國銀行業不能真正融入到發達國家完善的市場經濟環境中,嚴重阻礙了我國銀行業“走出去”的步伐與進程。
5,不利于促進民營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發展。目前體制下的商業銀行與民企、小微企業、新型市場沒有共同語言發展受到嚴重影響甚至抑制。
6,經濟動蕩、危機出現時商業銀行風險傳遞會給政府帶來巨大沖擊,給政府財政帶來潛在壓力。
三、政策建議
1,對“工農中建”實行一減一增。即把現有持股比例60-80%這個區間減持到50-60%這個區間,減持后增發給中國優秀的大型民營企業。
2,推動地方政府逐步從地方性銀行中退出。對144家城商行和212家農商行全面推行民營化戰略,地方政府和政府平臺投資從地方性銀行全面退出,把相應的股權和控制權轉讓給當地最優秀的民營企業。
3,大力支持民營企業創辦民營銀行。可以由銀監會制定相應標準,工商聯牽頭實行名單制,支持一批優秀的民營企業發起建立一批區域性、全國性有特色的商業銀行。
4,推進中型股份制銀行民營化進程。對現有的10家全國性國有控股股份制中型銀行也要有個推進民營化方案,在3-5年內完成中型銀行民營化進程。
四、民生銀行實踐實證“民營企業一定能辦好銀行”
民生銀行是在1995年由全國工商聯牽頭、以民營企業為主發起設立的一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經過17年的發展用最短的時間進入世界500強,民生銀行的成功關鍵在于其優良的公司治理結構,靈活創新的機制,旗幟鮮明地定位做“民營企業銀行、小微企業銀行”,敢于打破常規走特色經營(差異化)道路的戰略選擇。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