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盡管 2007年QDII瘋狂發行而導致客戶虧損的陰霾已經淡去。但緊隨其后的是不少投資者對東亞與渣打理財品的怨聲連連。日前,匯豐銀行的理財品也成了眾矢之的。 2007年,在深圳工作近 20年的鄒先生在理財經理推薦下購買了匯豐銀行的兩款 QDII產品,并且這些錢是為孩子上學而準備的。本是沖著“匯豐”的品牌而大膽投資,但哪曾想結果卻是近 20萬元的虧損和與匯豐銀行之間持續多年的拉鋸戰。
三大不透明
悠久的銀行品牌,專業的理財經理,全面的風險評估,這一切看來都健全完善,怎么會出現意料之外的巨額虧損呢?虧損不斷,讓我們不斷發起疑問。
1.理財品信息不透明:一位客戶對記者講到:“推銷人員總是用專業術語進行誘導,一般人根本聽不懂。等你把合同弄明白了,退款已經來不及了。”而不少客戶急于聽到的不是那些聽似高深的術語,而是想知道適合自己的究竟是什么,風險大嗎,收益多嗎。但最后,往往只得到銀
行工作人員的一句話:你買這個肯定合適。
1.風險大小不透明:不少理財經理都會用“投資總是有風險的”來搪塞投資者。銀行理財產品投資標的大多為各類債券、信托計劃、股票、基金。而這些投資方向顯然都存在不小的風險,但是風險大小是可以評估的。盲目追求高收益的確是投資者的錯,而隱藏風險不告知客戶,顯然就是理財經理們刻意而為。不少業務人員為推銷理財產品,只片面強調預期年化收益率之高,而模糊更該注意的風險。收益率顯然不是衡量理財產品好壞的唯一指標。
2.推銷人身份不透明:似乎銀行天然就能給人安全感,走進銀行,掏出再多的錢也不擔心。而不少保險公司的代理人正是借用銀行這一口碑,不少在銀行駐點的保險人員為完成銷售指標,穿著與銀行制服相似的服裝,且一般不會主動表明身份。“狐假虎威”地在銀行網點內推銷保險,往往打著理財的旗號。他們隱瞞身份,借用人們對銀行的信任欺騙客戶。一位銀行工作人員介紹,許多保險公司代理
3.人利用人們對銀行的信任,把保險產品包裝成理財產品,在銀行誘騙那些辦理業務的客戶購買。往往會夸大利息和分紅,強調保本,模糊具體收益。他提醒廣大投資者,保險產品主要是以保險為主,絕不是理財產品。
4.諸多方面的不透明導致了在投資者與理財這個天枰上的嚴重不平衡。信息不對等是投資者理財虧損的主要原因,找到了這個源頭就必然需要對癥下藥予以解決。
5.宜揚長避短
6.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首先要確定眼前的銷售人員是否真實可靠。對于那些只敢給出口頭承諾的一定要避而遠之。當前理財產品市場擺脫了年前的“歲尾效應”,出現了“量價齊跌”。收益率整體下挫,但人們的投資熱情不減。《金融理財》提醒廣大投資者在熱情高漲的同時尤其要注意產品的風險等級,避免片面追求高收益而忽略了本金的安全。
7.具體來說,從投資成本及收益的角度看,中長期產品比超短期產品更具優勢,不建議投資者頻繁買賣超短期產品。但現在投資者應該理性地意識到,理財產品市場已經回歸正常。銀行人士預計,今年理財產品收益率趨勢性變動的可能性比較小。建議投資者最好“揚長避短”,選擇半年期以上的中長期理財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