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看,“ 8號文”像是直接堵住了理財產品的漏洞,實際上是給未來的融資方式增加了諸多的不確定性。如今,各大機構又開始新一輪規避監管的“金融創新”,開發新的融資品種必是當務之急。而作為投資者,投資方向又該如何把握呢?
衡量收益和風險
在理財產品收益下降態勢明顯的情況下,配置銀行理財產品很有必要。北京一家股份制銀行理財產品研發部門負責人表示,從現在的情況看來,可能的話配置一些中長期產品比較適合。
對投資者而言,一旦銀行理財產品放棄“資金池”運作模式,轉而回到傳統的“一對一”產品,勢必會導致各類產品風險和收益出現分化。因此資金池運作模式必將成為銀行理財產品的過渡產物。
而理財產品資金池所對應的資產池里往往存在大量融資類投資項目,由于這類項目的投資期限通常在 1年以上,新發的理財產品為了適應監管的新要求,往往會拉長理財產品的投資期限,以漸漸匹配所對應的資產期限,所以投資者也需謹慎
同時,即便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和收益層級即將明晰化,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仍不能掉以輕心,一定要詳細了解產品信息,將風險防范放在第一位,一定不要被所謂的“高收益率”所蒙蔽,要仔細咨詢理財經理,弄清楚自己的產品是否保本,風險有多大,最壞的情況是虧損多少,自己是否具有相應的風險承受力。
此外,雖然“ 8號文”新規規定銀行理財產品不準再像“天書”一樣讓投資者不明所以,對風險提示也有了相應規定,但現在銀行理財產品協議仍然有很多空子可鉆,如特意列入很多條款、海量文字。因此,在購買理財產品時一定看清協議并保存好證據,一旦發現上當可以訴諸法律來維護權益。
關注兩類替代產品
目前投資者可以關注兩類年收益在5%以上的“替代品”:
01 分級債券基金和分級基金A類份額。
分級債券基金和分級基金A類份額均可成為投資者一個較好的標的。
從分級債券基金來看,近期這類產品受益于“8號文”的政策紅利,受到市場廣泛關注,收益率從4月初開始就加速上漲。尤其是B類,二級市場價格漲幅遠超其凈值漲幅。
同樣情況也出現在分級股基的A類份額上,不過這類產品折價率在不斷收窄,但一年固定收益5%的產品仍具有較高的配置價值,是“8號文”之后較好的銀行理財產品替代品。
對于分級債券基金投資,近期二級市場漲幅較大,而且債市有調整風險,也值得投資者注意。穩健的投資者可以暫時觀望或者投資于一些選券能力較強、折價較大的分級債基進取份額;而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強的投資者則可以選擇大成景豐B 等轉債分級的進取份額。
02 券商機構化產品的優先級。
目前,發行結構化的分級產品是券商理財產品的主流。從這類結構化產品優先級的約定收益來看,一些產品規定了較高的預期收益率,也有優先級預期收益不足5%,可見券商集合分級產品對于分級模式、收益分配安排存在較大的差異,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對流動性的要求選擇不同期限的產品。
券商結構化產品的傳統模式是按分配的優先次序分為優先與劣后兩類份額,優先級獲取優先分配的低風險約定收益,
劣后級則獲取高風險的剩余收益,劣后級有足夠資金保障優先級的約定收益。一般還會引入優先級分層的設計,將優先級分為 3個月、 6個月、 9個月和 12 個月三種期限,不同期限產品滾動發行,提高每期產品的收益率水平。
多數券商都已經滾動發行了多期傳統分級產品。有券商自營部人士說,結構化的產品多是小集合,門檻 100萬元,優先級 3個月期的年化收益在 5% 左右, 6個月在 6%左右, 1個月大約
6.5%,如果資金規模達到了 300萬或者 600萬以上,收益則更高。分級產品也有大集合,門檻 5萬元,各期限的約定年化收益要低一些,但跟銀行理財產品比仍有優勢。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為了彌補流動性的不足,一些長封閉期的券商優先級產品開始可以上柜交易。
雖然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意味著可能存在本金損失的風險。但投資者的印象中,中資銀行發行的非結構性、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到期絕大部分都實現了最高預期收益,因此以往,收益率高的產品受到追捧,收益率低就被冷落,一直是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的特點。但在新規之后,這樣的投資習慣可能就要必須改變。同時也對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須透徹地了解理財產品的資金投向,才能更準確地針對風險和收益選取自己所需的理財產品。
從近期發行的理財產品看,預期收益率最高的產品為招商銀行發行的收益率與黃金價格掛鉤的結構性產品,最高預期收益率為 6.5%。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最高預期收益的同時也伴隨著較大風險,導致該產品收益率波動范圍相應較大,預計最低預期收益率為 1%。目前收益率超過 6%的產品在市場上已經是鳳毛麟角,而現有產品總是伴隨著較長的投資期限或者較高的投資風險,投資者須仔細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