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素有“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的說法,可見春天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即便不能體會海子夢想中的“面朝大海”,但“春暖花開”我們還是盡可享受一番。正如當年朱自清先生所言“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沐浴春風,感受春光,想必幸福莫過于此。
一起去踏青
經過了一個冬天近乎足不出戶的“冬眠式生活”,春天必然是我們解放身心的時刻。在冬天,體溫調節中樞和內臟器官的功能都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肌肉和韌帶由于長時間不活動,會有些許的萎縮不展,收縮無力。人與萬物無異,都需要在春天喚醒沉睡了一個冬天的身體。
說起踏青,人們多會想到要專門抽出一整天的時間,約上家人好友,到一片綠意盎然的地方專門游玩。但是這樣往往由于時間或者人員的問題而難于實現。我們是不是應該拋棄傳統意義上的踏青了?踏青的目的就是體驗春天,放松身心。在春色中將工作中的疲憊脫去,去感受生活。散步在春天是最方便有效的健身方式。無需抽出專門的時間到特定的地方,而是每天飯后閑來無事時的放松。散步之時由于腹部肌肉收縮,呼吸均勻乃至加深,利用血液循環,增加胃腸消化功能,在健身的同時又感受了春天的氣息。重視春季散步是很多健身專家們尤為重視的,因為春季氣候宜人,萬物生發,更有助于健康。散步要不拘形式,量力而行,目的就是放松身心。
當然春季鍛煉也有不少需要注意的。鍛煉時間不要太早,這是因為早春時節,清晨氣溫低,如果太早外出鍛煉易受“風邪”的侵害,輕者患傷風感冒,重者引發關節疼痛。據環境監測表明,一年中,夏秋兩季空氣最清潔,冬春季頭一兩個月空氣污染嚴重。而在一天中,早晨6時左右為空氣污染高峰期,運動越劇烈,吸入的污染氣體也越多,自然對身體的不利影響也越大。由此可見,早春晨練不宜過早,一般以太陽將出來時起床鍛煉或者在晚飯后散步較為適宜。
飲食養生
養生要“順天序應四時”,就是指養生要跟隨季節的變化進行應時調整。不僅如此,每一個季節還要分階段進行養生,例如現在的春季養生就要分孟春、仲春、季春三個時段來進行針對性的養生計劃調整,如此才能更好的適應節氣變化。如何從“吃”上抓住春天這一黃金時間進行養生尤為我們所關注。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姜”,那么在春天又有哪些飲食上的養生之道呢?如果說冬天為了御寒飲食上以“進補”為主,那么在春天就應該換上清淡的飯食了。這也就是常說的春季養生關鍵在于三個“清”,即思想宜清靜、飲食宜清淡、游樂宜清幽。
春天是人體生理機能、新陳代謝最活躍的時期,然而天氣易潮濕、乍暖還寒,氣候不穩定,因此,春季養生要從平衡膳食、合理營養上著手。春季容易上“火”,因此要少食酸性食物,多選擇一些性味甘平的食品。所以,春令時節可以多食山藥、春筍、豌豆苗、韭菜、香椿葉,其他如扁豆、菠菜、菜花、芫荽、大棗、蜂蜜、豆、奶制品,禽蛋、瘦肉及水果均適宜春季食用。簡言之:“飲食清淡消春火、少酸增甘保脾胃”。此外,春季還可以通過合理適當地選擇一些中成藥、中藥飲片等,配合中醫進行飲食調養、運動治療,可以改善一些換季帶來的不適癥狀、減輕西藥副作用、提高身體免疫力,有效防治并發癥,例如“倒春寒”、“春困”、“春發”和“春愁”。
注意“三多、三少”。多吃甜:脾胃是后天之本,是人體氣血化生之源,甜味的食物入脾,能補益脾氣,故可多吃一點,如大棗、山藥等。多喝水:春季養生重在養肝,平時多喝水可增加循環血容量,有利于養肝和代謝廢物的排泄, 可降低毒物對肝的損害。多吃蔬菜:人們經過冬季之后,大多數會出現多種維生素、無機鹽及微量元素攝取不足的情況。少吃酸:春為肝氣當令,中醫認為,五味入五臟,如酸味入肝、甘味入脾、咸味入腎等,因此若多吃酸味食物,會使本來就偏亢的肝氣更旺,這樣就會傷害脾胃之氣。少吃油膩刺激食物:冬季的膏粱厚味到春天應轉變為清溫平淡。應少吃肥肉等高脂肪食物,因為油膩的食物食后容易產生飽腹感,人體也會產生疲勞現象。少吃寒涼食物:寒涼的食物不宜在春季食用(特殊病人除外),特別是生冷的東西如冰淇淋、冷飲等,否則,會將寒氣聚集在體內,導致夏季脾虛,帶來一系列不適。
注重內在飲食的養生同時又不忽視外在身體的戶外鍛煉,想必一定能抓住一年中這個最為重要的節氣調養我們的身心。跟隨春天的步伐,在朱自清先生的詩篇中讓我們一起去感悟春的魅力吧。“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他領著我們上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