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倍受詬病的“全額罰息”問題剛得到緩解,注銷反被催收又把信用卡推到了風口浪尖。
近些天來,在京某公司工作的李彤(化名)攤上大事了。這還要從他3年前注銷的一張信用卡說起,“當時所欠的錢都還清了,銀行工作人員也沒有異議”。
而讓他意想不到的是,今年他先是不斷被這家銀行催收“欠款”,最后又被銀行記錄不良信用。
銀行方面的解釋是,李彤還款晚了幾天,產生了4元2毛8的利息。就是這筆利息,3年后“利滾利”變成了99元4毛6分。
《金融理財》了解到,國內各銀行大都選擇“復利”作為信用卡的計息方式。而最高法《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規定,“出借人不得將利息計入本金謀取高利。審理中發現債權人將利息計入本金計算復利的,只返還本金。”很顯然,“復利”并不受法律支持。
淪為重災區
李彤的遭遇并非個案。
來自中國消費者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金融方面的投訴占總體投訴的比例不降反升。2011年,中消協共接到金融服務(含保險)方面的投訴3919件,占總投訴的0.6%;而2012年,金融服務投訴1905件,保險服務1764件,占總體投訴的比例上升到0.7%。在1905件金融服務方面的投訴中,銀行卡服務問題占到六成。而在信用卡投訴中,超過三成是售后服務問題。
消費者反映的主要問題集中在:第一,一些消費者初次辦理信用卡后,未經消費者確認,銀行擅自為消費者開卡收年費;第二,一些消費者信用卡到期后,銀行未經消費者同意就寄送新卡并開卡收年費;第三,少數銀行未經消費者同意,擅自從賬戶中扣取包年短信息通知費;第四,少數消費者發現其銀行賬戶余額出現隨意增減情況后,被告知是銀行的正常沖賬行為。
緣何屢禁不止
既然“復利”并不受法律支持,為何商業銀行仍我行我素。
“儲戶在辦理信用卡時,通常會跟銀行簽署協議。多數人對信用卡合同中的條款并不了解,由于是格式合同,很少有儲戶會要求改動其中的某些內容。”某股份制銀行信用卡中心總經理道出了其中原委,這樣一來,采取“復利”方式計征利息,就似乎是經過儲戶同意的。
銀行單方設計并給定格式合同,是基于商業效率的需要,其大大簡化了辦卡過程,降低了交易成本。這樣的交易形式,在金融系統之外也普遍存在。
根據法律條款,實踐中大量存在的“霸王條款”要么應歸依無效,要么應作出有利于消費者的解釋。但作為個體,要與銀行進行對抗其難度可想而知。上述個案中的李彤屬于敢維權的公民,但他的選擇仍然是被動而消極的——先是置之不理,當權益被進一步侵害后,想到的仍是把錢還上。正因為有太多類似個案,即便在法律上無效的“霸王條款”也總能為制定者贏得“利益”。
“此前倍受詬病的的信用卡“全額罰息”問題,至今仍有一些銀行還照罰不誤,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利益驅動,二是監管不細不嚴。”金融專家夏斌在接受《金融理財》記者采訪時稱,事實上在銀行收費和服務中存在著大量類似灰色地帶,此前并無監管部門明確表態,主要取決于各家商業銀行自行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