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縱然房價高得讓人望而生畏,也總有些人從中發現契機,找到投資渠道,從而發家致富,悠然的過著舒適的日子。所以,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房事,也會發現從中不只是苦,也有樂。
用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
“用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這句話一直以來都是劉明的座右銘。剛剛三十出頭的他目前已擁有一套一百多平的大房,相比正在為房奔波的同齡人來說,他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但這都是有原因的。
作為第一批80后,劉明第一次確切地感受到買房需求是在2006年,也就是在他與女友的關系已經逐漸確定下來,開始為將來共同的生活作打算的時候。當時他買房并未多想資金的問題,因為兩個人不需要太大的空間,只要樓盤位置好點就行。于是幾經輾轉,在對各大樓盤再三研究后,他決定買下北京五道口附近的一套建筑面積70平米的一居室開間。當時那兒的房價大概是每平米1萬元上下,在劉明這些剛工作沒有幾年的年輕人眼中已經是不折不扣的豪宅,所以很多同事和朋友聽說后,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但一向敢想敢做的劉明還是抱著巨大的壓力買下了。
70余萬的房款,在父母資助了20萬首付后,劉明第一次嘗到了作為房奴的幸福與壓力。幸福的是擁有屬于自己的住房,壓力則是源于房貸以及對勤儉節約辛苦工作的父母的愧疚。有壓力便有動力,之后劉明的工作也一路順暢,從一家IT公司的普通職員慢慢的晉升到營銷主管,事業開始看漲,房價也緊隨其后,放肆大漲。
眾所周知,2008年是戲劇性的一年。年初貨幣政策從“適度從緊”改為“從緊”,下半年隨著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擴大,貨幣政策再度從“從緊”向“適度寬松”轉變。2009年,中國房地產市場從年初的“試探性探底”,到年中的“放量大漲”,再到年底的“恐慌性搶購”,短短一年間,中國樓市迅速地由低迷轉變為亢奮,由蕭條轉變為繁榮,調控由“去庫存”轉變為“擠泡沫”。2010年第一季度,房市神話繼續上演,房價持續攀高。
而劉明就屬于比較有遠見的一批80后,正好是在08年之前入市,10年年初出手賣掉,其賣房價與買房價之懸殊是可估計的。在賣掉后,他隨之又毅然地買了套大房,就在大房成交后沒多久,限購政策出臺。而與他同齡的一位同事,卻整天在跟他抱怨有關房子的事情,看著劉明悠然自得的小日子,此同事羨慕嫉妒恨啊!
趕上分房,卻沒趕上買房
1998年以前,或大或小的空間里擠滿了一家老小,對于房子大家并沒有太多的概念,更鮮見有人會將房子和商品聯系起來。“等國家建房,靠組織分房,要單位給房”是那時福利分房的典型特征。而提及這個時代的住房特征,想起了曾經一位朋友說的一個有關他家的事情。
那時他的朋友小雨十歲左右,父母都是北京一普通工廠的工人,一家三口是典型的中國式“七零后三口之家。”三十多平米的平房里充滿了家人的歡笑。小雨的母親是個典型的中國女性,追求安穩平靜的生活。但是由于當時的住址離單位太遠,因而小雨母親和丈夫商量準備換一個近點的。但想到的主要途徑不是購買商品房,而是等單位再次修建更近的住房時向單位申請換房。此外,小雨的父親平時喜歡和人討論投資,總懷揣著“發財夢”,和幾個工友都看好了一所中學周圍新建的房子。因為小雨面臨升學,父母想就近在學校周圍租個房子陪讀,這一想法也激發了小雨父親買房再租出去的想法。
按當時中國普通工人的工資,盡管房價只有3千多一平,但面對十幾萬的資金還是囊中羞澀。小雨父親很想向銀行貸款,在房子上做筆投資,但和妻子商量后卻還是不得不放棄。因為妻子的性格保守,不愿意去冒險。更何況聽到貸款負債,更是聞虎色變。小雨的家庭其實就是那個年代中國普通家庭的縮影。對房子的期許不高,即使有,也都寄托在自己的單位或者政府身上。即使有一部分人看到了房子的投資前景,也由于的確缺少資金或者沒有貸款的膽量而作罷。
但如今的他們,現在基本都是各個行業的中堅力量,也是最具創造力和開拓力的人群,隨著社會競爭的壓力,快節奏的生活,日益深濃的漂泊感,他們強烈渴望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家,70年代的他們已經漸成為購房隊伍中的主力軍。
幾人歡喜幾人愁
大概幾年之前,經常有人講一個有關美國老太太和中國老太太購房的故事,一個先貸款住進新房,去世前才還清貸款,一個攢了一輩子錢,去世前才買起房子。這則故事所蘊含的道理想必許多人都不得而知。
但隨著首批房奴的解放,某機構通過“首批房奴即將解放,你幸福嗎?”的調查統計顯示,類似于“美國老太太”的首批房奴,敢言“幸福”者竟然不到兩成。因為他們都覺得做房奴之后,生活質量明顯下降,但值得詫異的是,在“做了房奴后,后悔當初買房嗎?”的選項中,62%的網友選擇了“不后悔”,而且首套房貸解套后,32%的網友決定用閑下來的錢再進行房地產投資,考慮再買一套房。
今年34歲的肖瀟也是首批房奴。1999年,21歲的他第一份工作是酒店的一名服務員,工資每月1200元左右。22歲時家里人給他湊了5萬元創業,沒多想,他便按揭買下了一套兩居室的房子,70多平米,當時月供800元左右。之后,他的生活也就徹底改變了。一領工資,就先去超市買一箱方便面,實在不行就買幾個罐頭。所有人都覺得他腦子有問題,他自己也沒敢告訴父母。
直到三年后,他換了銷售員的工作,再加上女友支持一部分,房貸的壓力便稍微有些減輕。經過努力,到2010年,他終于提前還貸,結束了房奴生涯,在拿到房產證的那一刻,他和妻子都幾度落淚。是幸福的淚?還是憶過往而心酸的淚?都不得而知吧。
與肖瀟相比,陳女士就是反面教材了。只要談及房子的問題,她就會很懊惱地說:“后悔當初沒有買房,沒有多買房啊。”
如今43歲的她在十年前就因離婚財產分割而成為百萬富翁了,但她只是將錢一部分存到了銀行里,另一部分借人吃利息了。當時也有人勸她買房子,那時她那的房價也就在1500元/平方米左右,但是考慮到有一套老房子,而且兒子讀書,家里就她一個人,完全夠住,就沒有買。
到2010年兒子上大學后,想到兒子長大成人也該成家了,于是決定給兒子買套新房,可四下一打聽后發現,地段稍好的房子動輒上百萬,根本買不起了。再回頭看看周圍的鄰居,凡是買房的,身家都是上百萬、幾百萬了。“聽人勸吃飽飯”,想到當時沒有聽別人的勸阻,她真的是后悔莫及啊!
90后:何不瀟灑走一回
確實,類似陳女士兒子的90后如今也開始漸入社會,也將成為買房大軍中的一員。不過他們中準備買房或者已經買房的,不管按揭還是全款買房,基本都是像陳女士兒子似的讓父母埋單。所以將他們這一代稱作房奴或許并不準確,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相對于80后的不堪重負,更相對輕松,可能也是由于各種環境以及父母庇護的影響,導致他們也沒意識到這是自己需要承擔的。最終“愁房”的不是他們,而是他們身后的父母。
最近一位叫于越的90后女孩也即將晉級成某套100平左右的房子的業主了。家里已經為她付了8成首付,只是象征性地貸了一點款,這還是因為父母不希望她每月都是“月光族”。因此現在,于越每個月要還2000多塊錢房貸,這一還款額在北京這樣一個城市并不高。但即便是這樣,她還是覺得錢不夠花。看看她的生活賬單,幾乎80%錢用在了娛樂消費上,而自己永遠都不太清楚錢到底花到哪里去了。
目前由于小區還沒有交房,于越在離西單不遠的新街口租了一套精裝一居室,房租5000元。如果全靠她的工資,8000元交完房貸、房租,就剩下不到1000了,這點錢還不夠她打車的。一向對她寵愛有加的父母當然是舍不得女兒受委屈了,于是直接給交了一年的房租。可即便是這樣,于越還是寅吃卯糧,經常刷爆信用卡,家里經常替她還款,還時不時地接濟她一些零花錢。
對于許多人熱衷的房子,好多90后都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像于越似的就十分疑惑,她數了一下家里的房子,父母的、爺爺奶奶的加上購買的小公寓,在北京總計有不下三套房子。這么多難道還不夠住嗎,就是沒法理解他們為什么這么熱衷于買房子呢?然后把所有的錢都用來還月供,而每天的日子都過得緊巴巴的。
也許這就是時代不同,所造就的不同心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