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報紙編輯教學環境下,體驗是指學生在教學互動過程中對報紙整體和報紙編輯的各個環節所產生的心理、情感和思想方面的體驗。報紙編輯教學應該從感官——情感——思想——行動——關聯五個方面來進行課堂設計、課堂及課后訓練,使學生達到情感、思想和精神上的美好體驗,從而提高學生的編輯技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關鍵詞:編輯;體驗式教學;模擬編輯部
中圖分類號:G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5-0141-02
一、體驗式教學特征
體驗式教學是以體驗為基本特征的一種教學形式。它以學生自我體驗為主要學習方式,以學生的經驗和認識水平為基礎,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前提,以學生的自我體驗為核心,營造教學氛圍、激發學生情感,通過師生互動,使認知過程和情感體驗過程有機結合,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知識水平、提升學生生命質量,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創新等主體精神的教學目標。體驗式教學突出了“體驗”在教學中的價值和地位,使課堂集體教學與個人的生命體驗緊密融合,它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傳授——接收”的過程,而是一個共同參與、共同創造的過程。
體驗式教學要求老師帶領學生作為參與者,共同去“做”,共同“感受”,它與傳統的教學模式中的“聽”和“記”不同,強調“主動”、“參與”、“協作”和“創造”。體驗式教學是認識過程與個人的情感體驗過程的有機結合,它通過行動和體驗,使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理解其中思想,進行行為選擇,從而實現自主學習。學習期間,學生通過個人的行為和創造活動,體驗到知識的積累和提高,體驗到自己智力創造的過程,同時體會如何與同伴合作,共同解決學生過程中面臨的一些小的刺激和挑戰。
二、報紙編輯體驗式教學模式
報紙編輯課程是新聞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課程之一,課程中學生技能的提高需要學生進行相應的技能訓練,即需要體驗式教學。按照傳統教學方式,報紙編輯課程中,教師結合案例講解怎么設計報紙,如何策劃報道,怎樣選擇、加工稿件,并讓學生觀摩一些成功或失敗的例子,分析原因。學生通過這些講解應該會比較容易地理解一些編輯的基本原則和知識,但使用這些知識,提高編輯技能則需要學生自己或和同伴合作進行相應的嘗試和訓練,制作報紙,編輯版面,在制作過程中與教師交流、修改,與同伴分工、合作,不斷總結、體會,提高對知識的理解和自己的編輯技能,這一過程也既是新聞編輯體驗式教學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對學生編輯意圖、稿件配置、標題制作、版面編排等具體工作和細節指導、糾正或者鼓勵,激勵學生能夠做得更好地編輯方式,并創造性地進行一些版面編排。報紙編輯的體驗式教學,是指學生在課堂和課后的學習過程中,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規定的編輯任務,從而形成并積累一些編輯技能的體驗,它包括具體的稿件選擇、版面制作等編輯技能,也包括在此過程中對編輯知識的理解變化,自身其他知識的加入和使用,及其中的創新,還包括學生在此過程中所投入的情感、與同伴合作過程,及對自己制作的版面或者報紙這一勞動成果的欣賞和評價。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實際,順應編輯流程,制作相應的教學設計,設置相應的編輯技能訓練情境和要求,與學生協商、合作,修正每個編輯細節,與學生共同經歷學生的報紙或者版面的編輯過程,引導學生投入情感,激發學生創新,從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情感、知識和精神的體驗,這不僅能夠深化編輯的基本技能,還能夠重新領會編輯基本素養和應有的編輯品質,并能體會到思考、創造和提高的快樂。
體驗分為兩種,一為個體體驗,也就是個人體驗,如:感覺、思考、情感等;一為共享體驗,即個體在勞動過程中通過與他人互動而獲得的體驗,如:互助、合作等。因此,為獲得此兩種體驗,報紙編輯學需要從感官——情感——思考——行動——關聯這五個方面來進行體驗式教學的設計和實驗。
(一)感官體驗的引入作用
報紙編輯的體驗式教學,首先需要從感性認識入手,從學生能夠直接感知到的知識開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報紙編輯學一般會順應按照,編輯的工作性質——編輯的修養——報紙的編輯方針、辦報宗旨——報道策劃——選擇稿件——加工稿件——制作標題——版面編輯等,這樣的順序進行教學,學生在課程開始所接觸到的部分是很難直觀感知的部分,學習興趣可能不夠,如果先從一些比較成功的報紙和報紙版面的分析和學習入手,就能夠立即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對報紙的初步認識,是從看報紙開始的,是從當地的或學生比較喜歡看的報紙開始的,報紙的版面對他們來說最直觀。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該從最快樂、最直觀的感覺體驗為出發點,然后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通過相應的方式和相應的環節逐步滲透其他相關內容。
(二)情感體驗的推動作用
體驗具有兩個重要特征,一是情感,情感往往與體驗相伴而生;另一個重要特征就是體驗是個體的、獨特的,這與體驗者的知識、性格、經歷及價值取向有關。
報紙編輯學是一門應用性學科,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報紙編輯技能,而技能是需要合理、長期的訓練才能獲得的,所以課程本身就具有某種體驗式特征。對于學生來說,接受和自主訓練的前提是能夠獲得喜好的體驗,使學生對報紙編輯從認識到略有好感再到喜愛。教師要塑造教學氛圍,引出一種愉快的心情或特定的快樂情緒,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感情的投入。如在教學過程中,在初學階段可以先跳過選稿、修改稿件等內容,先學習排版軟件,然后讓學生自己編排報紙版面,讓學生能夠很快領略到制作的快樂,看到自己的成績,從而產生快樂的體驗。學生在編輯版面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一些錯誤和問題,對稿件的選擇、修改、組合和排版的疏漏則會更多,教師可以再針對他們的問題和不足,引導學生逐步來學習稿件的基本編輯知識,修改自己的錯誤,彌補不足。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所獲得的體驗均為獨特的,因為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知識等在編輯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所出現的錯誤和不足、所體驗的技能提高及所作的創造性勞動會因人而異,教師需要根據具體的情況給予指導及激勵。
(三)思考的創新作用
認知心理學理論以信息加工的理論解釋人的認識過程, 認為人的認識活動過程即為加工信息的過程[3]。教師要運用合理的方式來引導學生主動加工信息,從而在獲得同樣知識的基礎上產生個體的認識。報紙編輯其實是一個個體的創造過程,教師可以引導和鼓勵學生正確運用創造性思維,在不違背最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創造性地編輯稿件,制作版面。如一份報紙,要有一定的深度報道,但深度報道往往稿件較長,排到版面上容易讓讀者產生沉悶感,影響閱讀效果,單純地靠標題和字體的變化很難突破這種沉悶,而如果將稿件拆開,加上合適的新聞圖片,再合理運用框線、底紋等版面語言,配合內容進行一定的版面創意和設計,便能創造出比普通新聞版面更漂亮、優美的版面。那么,怎么樣拆分稿件更合適?圖片如何相應地突出?版面語言如何有相應的變化?通過逐步的實踐和探索,和與教師的交流,學生自己會體會到編輯的魅力和樂趣。
(四)行動是喚起體驗的基礎
行動是體驗形成的基礎,親身參與、親身經歷等直接經驗是體驗形成的決定因素。
在報紙編輯的教學中,教師要喚起學生,使他們積極行動起來。如整個教學過程可以從組織學生辦自己的報紙開始,讓學生自己設計自己的報紙,確定報思想、受眾定位、報名,設計制作報頭;確定報紙的版面設置,自己制作報眉;以及選稿、加工稿件;然后編輯版面、設計版面,到最后的校改大樣。這樣,整個教學過程是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是學生創造和體驗的過程。在每個環節,教師引導學生掌握和運用基本的編輯知識和技巧,讓學生由錯誤到正確,由正確到合理,再由合理到漂亮,學生在積極地投入和體驗中學到了知識,收獲了技能,也嘗到的編輯和創造的快樂,成功的喜悅。
(五)關聯使體驗更廣泛
關聯既包括感覺和情感,也包括思維和行動的成分,與個體的體驗相比,關聯超越了個體體驗,趨向于共享體驗,它把個體和個體認同,個體和社會環境聯系到一起,個體自我完善和被群體認同的需求,需要一種合作關系的建立。在報紙編輯教學中使學生形成不同的團隊,即一些“關聯”單位,這些“關聯”單位是個體學生之外的第二個主要教學對象,是組織教學實踐活動的又一個基本單位,教師通過組織編輯實踐活動,加強這種“關聯”的緊密性,從而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能力,也使學生從中獲得共享的美好體驗。一份報紙的成功運作或者一個版面的編輯制作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它需要團隊合作。在報紙編輯課堂上,貫穿整個學習過程的是各個模擬編輯部自己創辦的報紙。學生自由組合,組成“模擬編輯部”,各編輯部自己確立各個編輯的職能和分工,及合作方式。編輯部內部相互合作,編輯部之間則是競爭關系。這樣,學生只有在集體的背景下才能凸顯自己的能力,也只有群策群力,才能有好的成果,通過“編輯部”內部的相互影響,加上教師的指導和參與,增加了體驗的深度和廣度。
體驗式教學,是一個師生相長、共同參與、共同體驗的教學。在體驗式教學過程中,教學不再是一個單一的認識過程,而是知識與價值、理智與情感相互融合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對話、相互協作的過程,是一個充滿挑戰和生命活力的動感過程。在報紙編輯的體驗式教學過程中,模擬編輯部的辛勤工作貫穿于課程的始終,每個模擬編輯部制作報紙的每個編輯環節,都充滿著刺激和挑戰,自身體驗后與教師的交流使學生的學習主動而快樂。
參考文獻:
[1]靖國平.體驗性學習與新課程改革[J].教育科學研究,2004(2).
[2]桂海榮,鄧文才.體育體驗式學習模式的探索[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6(9).
[3]王文紅.用認識理論透視我國體育與健康教育的實施[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