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外漢語教學是一種面向其他外國人士的漢語教學方式。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在國際上的地位日漸升高,為了增強國家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合作,世界各國的人士到中國留學的規模也慢慢的擴大,對外漢語教學模式也要適應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的進行改革。而今傳媒技術在教學中的發展,給對外漢語教學帶來了怎樣的影響,是需要我們進行探討研究的。
關鍵詞:對外漢語;傳媒技術;教學
中圖分類號:C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5-0143-02
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正以一個全新的面貌在發展,對外漢語教學也漸漸成為對外文化信息交流的一個重要環節,引領著外國留學生的積極參與。對外漢語教學不是一項簡單的教學活動,它承載了中國與世界各國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在不斷發展的教學環境下,結合當前的發展形式,完善對外漢語教學。
一、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歷史
中國的對外漢語教學始于漢代,興盛于唐代。在當時有很多外國留學生、僧侶,還有一些商人來中國學習漢語。他們多數以學習、經商和傳教的形式,更重視口語。也或者是專門以研究漢學為目的,在書面語上進行重點的學習。在當時有兩部比較具有代表性并且影響很廣的漢語教材:一部明末金尼閣的《西儒耳目資》,另一部是清末威妥瑪的《語言自邇集》。對外漢語教學發展到今天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作為一門交叉學科,與一些傳統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更與一些新興學科有著密切關聯。
二、影響對外漢語教學的因素
對外漢語教學面向的對象是留學生,其目的是要將留學生教好。而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材的內容是否符合當下的教學環境、教師的語言基礎和教學方法是否能具有全面性,是影響對外漢語教學的主要因素。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學方法是直接作用在學生上,要以學生的交際能力為教學重點,采取多種有效的教學手段為媒介,使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創造適合語言學習的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這樣才能充分地完成對外漢語教學任務。
三、傳媒技術影響下的對外漢語教學模式的形成
隨著傳媒漢語教學這一概念的產生,面對傳媒技術發展給對外漢語教學帶來的深遠影響,在傳媒技術下的對外漢語教學更要倡導教學形式的全新理念,豐富對外漢語教學資源。
(一)傳媒漢語教學概念的產生
1.對專門用途語言的理解
在傳統語言學上,對詞匯的研究分為基礎詞匯以及外圍詞匯。對外漢語教學中對詞匯運用特色的關注,成為在教學過程中對語體語境的合理解釋的重要因素。面對于傳媒技術作用下的對外漢語教學,就要重視并借鑒傳媒研究的成果。我們從傳播學的理論中了解到語碼傳播是要經歷發送、解碼和接收及反饋四個階段。在這個語碼傳播過程中,媒介的社會、科技以及經濟等因素會影響并制約語碼的特點。所以在從專門用途的語言教學角度來看,傳媒語言更是顯示出一種通用、媒體和文化的特性。
2.對外漢語教學被作為外語教學的研究探討
對外漢語被作為面向外國留學生的語言教學其實也是一種外語教學。自專門用途外語教學這個理論提出后,從實踐和理論的發展過程經歷了這樣五個階段:語域的分析、語篇的分析、目標情景的分析、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的分析、以學習為中心。在英語學習中,也有專門用途的英語教學。例如廣告英語、金融英語、外貿英語、新聞英語和計算機英語等等。傳媒英語教學也列入了專門用途的英語教學之中。而在傳媒技術影響下的對外漢語教學,即傳媒漢語教學也隨之產生,被列入專門用途的語言教學之中。在上世紀70年代,北京語言學院首次設立留學生現代漢語本科四年制專業,開始在課程中加入了報刊的課程,這是新聞類對外漢語教學的開端。隨后相繼出現了商務漢語教學、理工漢語、法律漢語等等。在ESP這一理論的啟發下,對外漢語教學在專門用途漢語教學上也逐漸的發展。目前中國國內的部分高校開設了以新聞聽力、媒體漢語閱讀以及高級漢語視聽說等傳媒漢語教學實踐的課程形式。
3.對傳媒漢語教學的定位
對傳媒漢語的教學理論研究還有待加強,對傳媒漢語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都要深入的考察,在傳媒漢語被作為專門用途語言的基礎上,對傳媒漢語教學進行定位。由于漢語淳厚的文化內涵,全世界學習漢語的熱潮一直很高漲。據統計,留學生在播音專業的學習人數日漸增多。而對于這種具有專門用途的語言來講,通用的對外漢語教學已經不能達到他們學術上的要求。傳媒漢語教學應明確它的教學對象,而這些教學對象是世界上其它國家的留學生,到中國來學習漢語是為了能夠從事與中國有關的傳媒工作,也或者是他們本來就是傳媒工作者,在未來的職業規劃中想要從事與中國有關的傳媒工作。針對傳媒漢語教學的對象,它的教學目標應該與商務漢語等一些具有專門用途的對外漢語教學的目標需求相同。
對外漢語教學應對這些具有特殊需求的學生既要提供基礎的漢語學習內容,也要給他們提供豐富的學習手段。傳媒漢語的教學設計更要體現這一點。媒體語言是要體現它通俗易懂的一面,傳媒漢語教學中也要讓學習者認識到這個特點。對媒體的信息要有一定的道別能力。對學生學習的需求來講,傳媒漢語教學也要順應在數字化時代傳媒技術的迅速發展,關注傳媒為人們的生活所帶來的各種影響和人們對教育理念的改變,來滿足對外漢語教學的時代需求。
語言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它與其它學科之間的交叉對傳媒漢語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支撐作用。目前中國就有開設傳媒漢語教學實踐以新聞聽力、媒體漢語閱讀等課程。
(二)傳媒漢語教學的特點
由于傳媒漢語教學的各項理論還未能完全與教學上的需求結合,對于教學方法和教學大綱都存在一些難以確定的因素。而專門用途語言的教學理論讓我們知道,對留學生的需求進行分析,了解留學生對學習漢語的真正需求,是對傳媒漢語教學的一個準確定位。在傳媒技術的發展領域,信息的傳播需求以傳媒技術為輔助,并取得進步。傳媒的內容和方式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而發展,為對外漢語教學提供了更有效的教育手段。傳媒漢語教學具有更為豐富的層次,這也讓傳媒漢語教學的形式在設計上在指向高級的同時,還要從基礎抓起。媒體語言的通用性和大眾性,要求傳媒對外漢語教學在初級階段就要了解媒體,對媒體中出現的信息進行有效辨別。
在需求分析的基礎上,可以將傳媒漢語教學面向的教學對象分為兩種:一種是專業的傳媒界人員,另外一種是通過媒體手段來學習漢語的留學生。所以傳媒漢語教學不僅僅是在國內的學校課堂,也存在于媒體的各種形式中。傳媒漢語教學建立了數字化對外漢語教學的資源庫,并植入嵌入式的全新教學理念。從嵌入式教學理念中,我們要考慮到學生的具體需要。
1.媒體技術豐富了對外漢語教學的內容
在這個數字化的時代,媒體技術豐富了對外漢語紙制教材的內容,使學生在學習漢語時,能充分利用媒體技術創造語境,解決了紙制教材在語境制造上的不足,讓學生可以在豐富的情境中,原汁原味的學習漢語的精妙。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材的設置內容死板,不靈活。在一些教學的素材中,缺少互動空間,讓學生不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不能真正的學習到語言的技能。又或者一些教材中使用一些生僻的素材,在學習過程中難度大并對漢語的實際運用缺少幫助。我們要做的是讓傳媒漢語教學在先進的媒體技術下,實現資源的流動,做到隨時提取和交流共享的功能。讓一些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的教學課件鏈接起來形成系統,組建成對外漢語教學的資源庫。傳媒漢語教材在突破了傳統紙制教材的基礎上,也突破了多媒體教材中獨立資源的狀態。
2.在媒體技術下對外漢語教學的形式更多樣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媒體技術,進行更多樣化的漢語教學。在組建的數字化漢語教學資源庫不光是具備流動性的特點,還有娛樂性。教學與游戲相結合,寓教于樂的方式能更有效的讓學生在娛樂中學會知識的運用。語言教學本身就是一個以實用為目標的學科,是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獲取的能力。將多媒體電腦游戲應用于語言教學中,更豐富了對外漢語教學的形式。
教育是廣義的,在教育的范疇里,游戲發揮了它獨有的能量。游戲作為人們的一種人生體驗,對事物產生認知并進行創造,游戲的能量不容小覷。教育在人們的努力中,逐步走向制度化實用化,教育是一種全民性、自主性、開放性的社會活動,我們要積極參與到其中,從中找到我們需要的。
3.開設對外漢語的網絡課程
在信息開放的時代,人們對知識的了解不再局限于教室這個特定的環境。在媒體數字化如此發達的今天,對外漢語教學的內容得到了更全面的補充,讓想學習漢語的學生們隨時都能在網絡上找到漢語學習資源,為對外漢語在語境上的缺乏進行了有效的解決。網絡課程是對外漢語教學資源的豐富。通過充分利用網絡帶給我們的龐大的信息資源進行學習,對外漢語教學得到了發揚。
四、結 語
在傳媒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傳媒技術為豐富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形式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對外漢語教學積極采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不斷的完善對外漢語教學系統,使學生對漢語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培養學生對漢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使教學活動在學生的參與下有效進行。傳媒漢語教學也會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進行更全面的探討更高層次的追求,逐步走向成熟。通過傳媒技術給對外漢語教學的影響,傳媒漢語教學的前景將是一片明亮,我們的要將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發揚光大,這是對外漢語教學的工作者們共同努力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王彥琳.電視游戲節目“jeopardy!”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9(9).
[2]張文潔.國內對外漢語教學傳播現狀研究——以武大國際教育學院相關調查為樣本[J].青年記者,2006(22).
[3]康健.全球“漢語熱”背景下對外漢語教學新思考[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2).
[4]張幼冬.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新探索——淺談“分層、異步、共進”教學模式的運用[J].當代教育科學,2010(15).
[5]陳紱.對國內對外漢語教學的反思——AP漢語與文化課及美國教學實況給我們的啟發[J].語言文字應用,2006(S1).
[6]李寶貴.對外漢語教學法述評——兼談第二語言教學的交際性原則[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